活著的答案

路遙和餘華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作品中發掘和思考生命中的真諦,他們筆下的趙錢孫李是我們周圍的芸芸眾生,悲憫無奈的生活中卻也透漏出絲絲柔和。

前兩天又看了一遍路遙的《人生》。高加林的人生,是無數追夢青年奮鬥史的濃縮,《人生》裡有句話:“生活總是這樣,不能處處讓人滿意,但我們依舊要熱情的活著。”

劉巧針對高加林的愛情,純粹而熾熱,她甘願為高加林做任何事情,不計得失,從不索取。而高加林對巧珍,夾雜著感激和退路,或許也有心動,但是面臨未來和前途,他拋棄了像“金子一般的巧珍。”

或許在現在這個社會,當現實拷問人性的時候,有多少人面臨榮華富貴的誘惑還能堅持初心?

加繆說"活著,帶著世界賦予我們的裂痕去生活,用殘損的雙手撫平彼此的創傷,固執地迎接幸福。”

也可能是生活在快節奏的城市,周圍人對情感的抉擇,目的性和選擇性更明確,減少試錯成本是當代人多數人對感情的基本態度,所以巧珍對高加林不求回報的付出讓我感嘆,讓我落淚。

當然,被現實生活裹挾的我也深有體會,就如同路遙寫的“人生關鍵的機會只有幾次。。。“每個人的選擇旁觀者無需多言。

因為正確的人生方式沒有人給過唯一的答案,遵循內心就是最好的答案。

淡然,在城市卷久了,也對《平凡的世界》“誰讓你讀了這麼多書,又知道了雙水村以外還有個大世界……如果從小你就在這個天地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現在就會和眾鄉親抱同一理想:經過幾年的辛勞,像大哥一樣娶個滿意的媳婦,生個胖兒子,加上你的體魄,會成為一名出色的莊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這種不能為周圍人所理解的苦惱。”開始理解了。

這句話,也是我每每對自己價值與選擇出現懷疑時最常想到的一句話。

有人說《活著》沉重,有人說餘華尖銳。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裡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這是書裡面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

福貴的人生就像月光一樣,蜿蜒流淌著一種靜默的悲壯和善良,充滿了能讓人感受到苦澀與溫暖的力量。

但書中的福貴絲毫沒有提及自己的苦,但在我看來他那些痛苦反覆在他生命裡重複著,人活著就是“忍受生命給予的責任和現實生活給你的不同心情。”有時候我羨慕周圍人積極向上的心態和無堅不摧的生命力,甚至擁有平常心對待生活,在我看來都是無比的重要。

以前我討厭書本里從小就給我灌輸的“苦文化”,人生來就是受苦的,或者吃苦在前享受在後……

作為堅定的唯物主義者,我相信“人定勝天”。而不是“人的一生冥冥中自有定數。”讓我被動的接受。

但福貴對於苦的態度寬曠而豐富,他不會覺得生活就是為了讓他經歷痛苦的,到了最後,我對他和他的老牛僅剩敬佩和讚歎。

我也曾經問我先生“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我相信有很多人也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

活著或許沒有特殊的意義,活著就是為了活著。

有人曾問“這個世界對我到底是深情的還是無情的?”

有人回答:“世界並不認識你,它是無意的”

人這一生,愛而不得、求而不得的時候很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更豁達。

正如蘇軾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END—

感謝嫚茹寶寶對我催更和支援,也謝謝各位對年更作者的不離不棄。有位大哥一直讓我給他寫自傳,好幾年了,今年又提起,我說你還這麼年輕,人生還很長,寫什麼自傳?

他說他這一生經歷了很多,可以寫了。

的確,有的人年輕的時候就明白了很多道理,有的人一生也沒讀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