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他人是一種應變的藝術

生活中,人人都面臨著拒絕別人的問題,但拒絕他人是一種應變的藝術。有一些人因為難以拒絕別人的要求,於是連那些自己都幹不來的事情也接了下來,而使對方的期待落空,因而破壞彼此之間的友誼。這種例子是屢見不鮮的。但是,如果不懂得拒絕的技巧,過於直接地拒絕對方,也會影響雙方的關係,甚至被人誤會並結下仇怨,使自己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所以,學會運用智慧,巧妙地使用拒絕的話語,以擺脫不利的局面,同時也能維持雙方的關係。

你在面對別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時,如果直來直去地拒絕對方,就會讓對方覺得你沒有顧及他的面子,進而認為你不尊重他,對你產生不滿情緒,你很可能會因此而多了一個敵人。所以,在拒絕別人時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

真誠婉轉地拒絕,對方會心服口服;而虛偽生硬地拒絕,對方就容易產生不滿,甚至仇恨。因此,一定要記住:拒絕他人,一定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日本有位教授曾有過這樣的感嘆:“央求人固然是一件難事,而當別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絕的時候,亦是叫人頭痛萬分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同時我們也不希望別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難以說出拒絕的話了。”但是,如果你仔細斟酌、權衡一下,覺得答應對方的要求將給自己或其他人帶來傷害,那麼,你就應該當機立斷予以拒絕,決不要為了面子上過得去或不讓別人掃興而做違心的事。

喜劇大師卓別林曾經說過:“學會說‘不’吧,那樣你的生活將會好得多。”而且,巧妙地拒絕他人能顯示出你對他人,也對自己的尊重。學會說“不”,才能贏得真正的交流和理解。

當然,學會合理拒絕別人無疑是非常明智的,但也不要過於生硬,一定要採取妥善的做法:

1.先表明態度

有的人對於要拒絕或是接受,在態度上常表現得曖昧不明,而造成對方一種期待。有時,雖然想表示拒絕,卻又講不出口,這也是態度不明確的表現。

2.想辦法緩和對方對“不”的抗拒感

雖然說“不”或“行”要明白表示,卻也不是叫你毫不客氣地就表示“要”或“不要”。語氣強硬地說“不行”“沒辦法”,是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甚至遭到對方怨恨的。

對別人的要求要洗耳恭聽,對自己不能答應的事要表示抱歉。儘量體諒對方,這些都是在你回答“不”之前所應思考的。尤其當要求的對方是上級時,說話更要留餘地。

3.要顧及對方的自尊,給對方留臺階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一個人有求於別人時,往往都帶著惴惴不安的心理,如果一開始就說“不行”,勢必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使對方不安的心理急劇加速,失去平衡,引起強烈的反感,從而產生不良後果。因此,不宜一開口就說“不行”,應該尊重對方的願望,先說關心、同情的話,然後再講清實際情況,說明無法接受要求的理由。由於先說了那些讓人聽了產生共鳴的話,對方才能相信你所陳述的情況是真實的,相信你的拒絕是出於無奈,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當拒絕別人時,不但要考慮到對方可能產生的反應,還要注意準確恰當地措辭。比如你拒聘某人時,如果悉數羅列他的缺點,會十分傷害他的自尊心。倒可以先稱讚他的優點,然後再指出缺點,說明不得不這樣處置的理由,對方也能更容易接受,甚至感激你。

4.降低對方對你的期望

但凡來求你辦事的人,都是相信你能解決這個問題,並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一般來說,對你抱有期望越高,越是難以拒絕。在拒絕要求時,倘若多講自己的長處或過分誇耀自己,就會在無意中提高了對方的期望,增大了拒絕的難度。如果適當地講一講自己的短處,就降低了對方的期望,在此基礎上,抓住適當的機會多講別人的長處,就能把對方的求助目標自然地轉移過去。這樣不僅可以達到拒絕的目的,而且使被拒絕者因此得到一個更好的解決方式,用意外的成功所產生的愉快和欣慰的心情,取代了原有的失望與煩惱。

5.儘量使你的話溫柔緩和

當你想拒絕對方時,可以使用敬語,使對方產生“可能被拒絕”的預感,並做好被拒絕的心理準備。

談判中拒絕對方,一定要講究策略。婉轉地拒絕,對方會心服口服;如果生硬地拒絕,對方則會產生不滿,甚至懷恨、仇視你。所以,一定要記住,拒絕對方,儘量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心。要讓對方明白,你的拒絕是出於不得已,並且感到很抱歉,很遺憾。儘量使你的拒絕溫柔而緩和。

6.自己態度一定要真誠

拒絕總是令人不快的。“委婉”的目的也無非是為了減輕雙方,特別是對方的心理負擔,並非玩弄“技巧”來捉弄對方。特別是上級、師長拒絕下級、晚輩的要求,不能盛氣凌人,要以同情的態度、關切的口吻講述理由,使之心服口服。在結束交談時,要熱情握手,熱情相送,表示歉意。一次成功的拒絕,也可能為將來的重新握手、更深層次的交際播下希望的種子。

學會把“不”說出口

在日常的溝通交流中,拒絕也是一項必要的對話內容。因為一個不懂的拒絕的人,會一直處於被動的位置。可是隻要一說起“拒絕”這兩個字,許多人都會感嘆“拒絕別人很困難!”為什麼一定要讓人牽著鼻子走呢?為什麼說“不”這麼難呢?

已故的國寶級大師啟功先生,曾是一個不懂得拒絕別人的人。啟功先生是我國知名的書法家,所以向他求學、求教的人幾乎踏破了門檻,先生住處終日不斷腳步聲和敲門聲,啟功先生曾自嘲:“我真成了動物園裡供人參觀的大熊貓了。”

有一次,啟功先生患了重感冒,連床也起不來了。擔心有人敲門,他就在門外貼了一張白紙,上面寫了兩句話:“熊貓病了,謝絕參觀;如敲門窗,罰款一元。”儘管病臥在床,但先生仍不失幽默。

後來,此事被著名漫畫家華君武先生知道了。華先生專門畫了一幅漫畫,並題雲:“啟功先生,書法大家。人稱國寶,都來找他。請出索畫,累得躺下。大門外面,免戰高掛。上寫四字,熊貓病了。”

後來,啟功先生的摯友黃苗子也聽說了這件事。為了保護自己的老朋友,黃先生便用“黃公忘”的筆名寫了一首《保護稀有活人歌》,呼籲大家應該關愛老年知識分子的健康。後來,這首歌被刊登在《人民日報》上,其末段的內容如下:“大熊貓,白鰭豚,稀有動物嚴護珍。但願稀有活人亦如此,不動之物不活之人從何保護起,作此長歌獻君子。”

從這件事就能看出,不論你處在生活的哪個位置,拒絕都是必要的生活內容。

翻閱古今典籍,會看到很多呼籲大家堅持原則的內容,提倡該說“不”的時候一定要說“不”。然而,為什麼還有很多人對此難以啟齒呢?

這裡面有一些深層的心理因素,多數人覺得拒絕別人時,自己心裡會產生壓力,擔心跟對方從此心懷芥蒂。結果,那些輕易不敢拒絕別人常常委曲求全,以致因為莫名小事而怒髮衝冠。

為什麼不敢向別人提出要求,同時又對別人提出的要求無法拒絕呢?我們的心底深處在怕什麼?這來源於兒時的成長經歷。

小時候,很多孩子跟父母之間都有過這樣的對話:

孩子:“我想讓你陪我去動物園。”

媽媽:“不可以。”

孩子:“哦。我的同學都去過那裡。”

媽媽:“看我都這麼累了,你就不能讓我休息一會兒。”

每個大人都有無法滿足孩子的時候,當然,他們自己也會因此而在心理上感到不舒服。為了避免自己產生這種感覺,拒絕孩子的時候,他們就會附加一些理由,讓拒絕看上去很合理。

這對孩子的心理有什麼影響呢?提了一個要求之後,不僅沒有被滿足,還被大人批評為不能理解別人,得到一個負面的評價。

長大之後,孩子就會慢慢地不敢再向別人提要求,並認為提要求遭遇拒絕是非常糟糕的事情。一個不會向別人提要求的人,他的內心大多是敏感的,看待事情的態度也是悲觀的。

一個不會向別人提要求的人,在別人提出某個要求時,也容易點頭答應。由於長期處於這種脆弱的狀態,所以,就算別人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們往往也難以啟齒去拒絕。

既然瞭解了這種心理,也明白這屬於成長的印痕,那我們就要學會突破。不突破,我們很難真正長大;突破了,我們就過了一道難關,並有可能成長為更優秀的人。

該拒絕別人的時候,請勇敢地說“不”。

話裡有話,巧“彈”弦外之音

拒絕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是一門語言的藝術。在面對別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時一定要注意方法,有些情況你可以不必直說,相信只要稍加提示對方自然就會明白。如果直來直去地拒絕對方,就會讓對方覺得你沒有顧及他的面子,進而認為你不尊重他,對你產生不滿情緒。

在人際關係中,有時出於各種原因我們會駁別人的面子,這種事情如處理不當,便容易得罪人,結仇家;別人有虧於你,也應該“得饒人處且饒人”,但“饒人”的表示又不能生硬;向心愛的人傾訴衷腸,也要委婉含蓄,力避魯莽。利用話裡藏話暗示他人,是時刻離不開的奧妙技巧。因為即要把你的拒絕說出來讓人接受,又不能因此而傷到他的自尊心。

1.拒絕有方

有些求人的人,由於種種原因,不好意思直接開口,喜歡用暗示來投石問路。這時你最好用暗示來拒絕。

兩個打工的老鄉,找到城裡工作的李某,訴說打工之艱難,一再說住店住不起,租房又沒有合適的。其實,言外之間是要借宿。

李某聽後馬上暗示說:“是啊,城裡比不了咱們鄉下,住房可緊了。就拿我來說吧,這麼兩間耳朵眼大的房子,住著三代人。我那上高中的兒子,沒辦法晚上只得睡沙發。你們大老遠地來看我,不該留你們在我家好好地住上幾天嗎?可是做不到啊!”

兩位老鄉聽後,就非常知趣地走開了。

2.釋義卻難

做出一定的解釋,藉以表達自己的不滿。例如:

有一位姓周的女士因公出差,在火車上與一位看起來挺有涵養的男士坐在一起。這位男士主動和她搭訕,周女士覺得一個人乾坐著也挺乏味的,於是就和他攀談起來。開始時這位男士還算規矩,和周女士只是談談乘車難的感受以及交流交流對當今社會上一些不合理現象的看法。可不知怎的,談著談著,這位男士竟然話題一轉,問了周女士一句:“你結婚了嗎?”周女士一聽頓生厭惡,於是她態度平和地對那位男士說:“先生,我聽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前半句是‘對男人不能問收入’,所以我才沒有問你的收入;後半句是‘對女人不能問婚否’,所以你這個問題我是不能回答了!請原諒。”那位男士聽周女士這麼一說,也覺得有點唐突,尷尬地笑了笑,不再說話了。

我們不能不佩服周女士的應變口才。寥寥數語,既表達了對對方失利的不滿,又沒有令對方下不來臺,可謂一舉兩得。

3.假裝糊塗

聽話人聽出了說話人話中有話,但卻裝做沒有聽出,使對方無計可施。例如:

小明對爸爸說:“爸爸,今天小偉的爸爸帶小偉出去玩了。”小明的爸爸回答說:“是呀,我知道了。”這裡,小明的言外之意是想叫爸爸也帶他出去玩,小明的爸爸也聽出了兒子的用意,但他故意裝糊塗。

現實中很多事情直來直去反而不容易達成目的,那麼就要學會拐彎。直線就像一把利刀,雖然鋒利但難免會傷人;曲線就像一個圓,雖然線長但往往能如人所願。

但是也一定要注意任何語言的表現技巧都是建立在讓人聽懂的基礎上,同時必須把握好使用範圍,如果你的弦外之音對方聽不懂,也是達不到最佳效果的。

借用他人意思巧妙說“不”

很多人在想要拒絕對方的時候,會產生一種“不好意思”的心理。這種心理阻礙了人們把拒絕的話說出口。由於這種矛盾的心情,態度上就不那麼明朗,說話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欲藏又露。在這種心理的制約下,最終往往是依照對方的意圖行事。即使拒絕了對方,其態度也容易使對方產生誤解,認為你成心拿架子,不夠朋友。

國外研究拒絕藝術的專家強調,要建立這樣一種意識:“你有權利說‘不’,你不必因為對人拒絕了一件事而感到不好意思。”這樣,你在拒絕時就會心情坦然、舉止大方、態度明朗,避免被誤解和猜疑。

人處在一個大的社會背景中,互相制約的因素很多,為什麼不選擇一個盾牌來擋一擋呢?比如:有人求你辦事,假如你是領導成員之一,你可以說,我們單位是集體決定這些事情的,像剛才的事,需要大家討論才能決定。不過,這件事恐怕很難透過,最好還是別抱什麼希望,如果你實在要堅持的話,待大家討論後再說,我個人說了不算數。這就是推托之詞,把矛盾引向了另外的地方,意思是我不是不給你辦,而是我決定不了。請託者聽到這樣的話,一般都要打退堂鼓。

以別人的身份表示拒絕,這種方法看似推卸責任,卻很容易被人理解:既然愛莫能助,也就不便勉強。

某造紙廠的銷售人員去一所大學銷售紙張,銷售人員找到他熟悉的這所大學的總務處長,懇求他訂貨。總務處長彬彬有禮地說:“實在對不起,我們學校已同一家國營造紙廠簽訂了長期購買合同,學校規定再不向其他任何單位購買紙張了,我也是按照規定辦事。”

拒絕不是總務處長的意思,責任已經全部推到“學校”那裡,學校的規定,誰也無法違反,事情就這麼簡單。

一位和善的主婦說,巧妙拒絕的藝術使她一次又一次地獲得了寧靜。每當銷售人員找上門來,她便彬彬有禮但卻態度堅決地說:“我婆婆不讓我在家門口買任何東西。”這樣,銷售人員會因為被拒絕的並不僅僅是自己一個人而心理上得到了一點平衡,減少了被拒絕的不快。

一般來說,一個人有事求別人幫忙時,總是希望別人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卻往往不考慮給他人帶來的麻煩和風險。借用別人的意思把拒絕的話說出來,讓對方設身處地去判斷,並體諒自己的難處,這樣會使提出要求的人望而止步,放棄自己的要求。

不知生活中有多少人因為不好意思說出那個“不”字,而買了不稱心的襯衫,娶或嫁了自己本不喜歡的異性,答應了自己辦不到的事情,耽誤了自己本不應該耽誤的前程。所以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你可以變換一種方式,借用他人的意思巧妙地說出“不”字。

大致來說,利用“別人的意思”表示拒絕的好處在於:(1)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2)讓對方覺得你誠懇可愛,自然不會再刁難你;(3)表現出一種對決策的無權控制,從而全身而退。

先發制人,讓對方有話說不出

生活中的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想對別人說“不”,卻硬生生地把這個“不”字吞到肚子裡去了,而違心地從嘴裡蹦出來個“是”字?可是後來又越想越不對勁,就說:“我其實當時應該拒絕他的”、“我怎麼這麼沒用,不敢說出真心話”。你自責不已、悔不當初,最後陷入到一種不安與沮喪的情緒之中而久久無法釋懷。

很多時候,正是因為你常常太快說“是”,才讓自己陷入到“不得不”或者“被逼無奈”的窘境當中。更重要的是,這種草率的決定還會打亂自己的計劃和安排,使自己的工作與生活陷入被動。長此以往,你將無法享受給予和付出所帶來的真正快樂,正常的人際交往與互動都會淪為一種負累。

為什麼不直接說“不”呢?因為你礙於面子,不想得罪人!認真回想一下,你在生活與工作中遭遇到的種種挫折與不如意,有多少是因為礙於情面,過於草率地答應了他人的要求,事後卻發現自己力有不逮的呢?

對於那些在商海中打拼的人來說,就更要敢於說“不”了,否則必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悔恨。因為,商場如戰場,一進入商場就註定要面對勝負存亡的考驗。久戰沙場且常勝者,必為有勇有謀、善於說“不”之士。

如果你實在不懂得怎樣拒絕別人,那麼在知道了別人將要說一些對你不利的話或讓你辦一些你不想辦的事情時,你不妨搶先開口,或封、或堵、或圍、或壓、或勸、或截。這樣就能牢牢掌握交際的主動權,把對方的要求堵在嘴裡,達到拒絕對方的目的。

曹操一直都在準備攻打吳國。吳國主將周瑜足智多謀、精通兵法,是曹操滅吳的一大障礙。曹操就派蔣幹去東吳說降周瑜。蔣幹風塵僕僕到了江東。周瑜聽說蔣幹來了,就知道他來幹什麼。於是決定來個先發制人,挫敗蔣幹的企圖。

兩人一見面,周瑜就開門見山地說:“子翼不辭辛苦遠道而來,是為曹操做說客的吧?”蔣幹沒想到周瑜竟有這一手,猶豫了好久,方說道:“老朋友相逢,你怎能說這話呢?”席間,周瑜又對眾將說:“這是我的同窗好友,雖然從江北來,卻不是曹操的說客——你們不要懷疑。”並解下佩劍交給太史慈說:“你佩上我的劍作監酒,今天宴飲,只敘朋友交情,如有誰提起曹操和東吳軍旅之事,就斬下他的首級。”蔣幹大吃一驚,於是再不敢開口提勸降之事。宴後,周瑜拉著蔣幹的手說:“大丈夫生在世上,遇到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必聽,計必從,禍福與共,即使是蘇秦、張儀、陸賈、酈生那樣的人再生,口若懸河,舌如利劍,又怎麼能說動我的心呢?”就這樣,周瑜採用先發制人的策略,讓蔣幹始終不敢提起半句勸降的話。

從上面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周瑜先發制人的策略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先封。他搶先一步,單刀直入,直接點破蔣幹來吳的企圖,先封死蔣幹的口,讓其不便開口。第二,再壓。在酒席上,他派太史慈作監酒官,並且明定“只敘朋友交情,如有誰提起曹操和東吳軍旅之事,就斬了誰的首級”,讓蔣幹懾于軍令而不敢開口。第三,後圍。用“大丈夫生在世上……”等話來堵蔣幹的口。這番話慷慨激昂,等於告訴蔣幹,是大丈夫就應該這樣,只有小人才會反其道而行之。如果蔣幹不識時務,硬要說出勸降的話來,豈不是把周瑜和他自己都當成小人嗎?這就讓蔣幹更加難以啟齒了。第四,緊接著又順勢說出了“即使是蘇秦、張儀……又怎能說動我的心呢?”暗示蔣幹不需開口,不必枉費心機白費口舌了。這樣一環扣一環,自始至終壓住蔣幹,使他欲說不能,欲說無詞,計劃全盤落空。

轉換話題,維護彼此的面子

那些處世圓滑的人在必須傳達給他人一個壞訊息或粉碎他人的希望時,總會想方設法不讓他人有恥辱的感覺,將壞訊息所帶給人的消極影響降到最低。

亨利·福特總統在面對必須拒絕他人的請求時,有著自己一套獨特的應付辦法。為了減輕對他人的打擊,維護他人的尊嚴,他一定會讓自己的助手接見這個人,並“暗示應該怎樣應付他和他的請求”。有時,福特居然還用一種私人程式碼,他讓求他之人去見他的助手時順便帶一張便條給助手。如果便條上的“see”字拼寫正確,他的助手就知道福特應允了此人的請求,如果“see”被拼成“sea”,他就知道應該拒絕這個人。

麥金利總統和菲爾特會用一種更簡單、更直接的辦法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他們要拒絕某人,就會格外恭敬地招待他,如請他吃點心或午餐等。奧爾科特曾這樣描述麥金利:“他有好幾次必須要拒絕別人,於是他說得是那樣的誠懇,以至於那些被拒絕的人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拒絕別人,畢竟會給人帶來一種非常不好的情緒。大人物尚且會花費時間與精力特殊對待,因此我們在遇到這種問題時更應該慎重對待。而且在生活中,許多人把面子看的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在說話的時候,尤其是在傳達於對方不利的訊息的時候就要懂得給他人留面子,並在必要的時刻給對方一個臺階下。

轉換話題,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拒絕方法,它能夠轉移別人的注意力,避免引起正面衝突,很好地維護雙方的面子。

日本有個叫井上的青年,有一天去拜訪本田宗一郎,想把一塊地賣給他。

本田宗一郎很認真地聽著井上的講話,一直沒有說話。聽完井上的陳述後,本田宗一郎並沒有做出“買”或者“不買”的直接回答。而是從桌子上拿出一些類似纖維的東西給井上看,並對他說:“你知道這是什麼嗎?”

“不知道。”井上老實回答。

“這是一種新發明的材料,我想用它做我們汽車的外殼。”本田宗一郎詳詳細細向井上講述了一遍。

本田宗一郎這一講就是半小時,談論了這種新型汽車製造材料的來歷和好處,又講了他明年擬採取何種新的汽車銷售計劃。這些內容使得井上摸不著頭腦,但感到很愉快。在本田宗一郎送井上走時,才順便說了一句不想買他的那塊地。

本田宗一郎如果剛開始就告訴井上自己不想買那塊地,那麼勢必要引起一場說服與反說服的爭論,而本田宗一郎並不想進行這樣的一次論辯,於是巧妙地轉移了話題,從而成功地拒絕了對方的銷售要求。

當你不願意答應別人向你所求的事情時,可用巧妙轉移話題的方法,讓對方處於被動的地位,從而改變對方的意圖,達到拒絕的目的。

很多時候,使用轉移話題的方法需要把話題轉移到對方身上,有時需要把話題引導到不著邊際的地方,關鍵是看你所應對的事情和人物,以及你所要達到的目的。如果你是想拖延時間,迂迴地拒絕,當然最好是把話題引到絲毫不相干的地方;如果你是想讓對方知難而退,那就需要將話題巧妙地轉移給對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