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坑了3個兒女的”王老夫人:身為母親,她很失敗

在《知否》裡,要論最讓人討厭的角色排行榜,康姨母絕對榜上有名,甚至可以擠進前三。只要她一出場,必生事。

康姨母可以說是一個攪屎棍,到哪兒都能出亂子。在夫家,她囂張跋扈,不把妾室和庶子庶女當人看,手裡沾染了無數鮮血,與丈夫的關係可謂是劍拔弩張;在王家,她欺負嫂子,讓王舅母忍了她幾十年,讓自己的哥哥花了很多金錢,到處求人,給她收拾爛攤子,最後,她甚至對寵愛自己的母親出言不遜,將母親氣倒;在妹妹的夫家,她絲毫沒有個親戚的樣子,不顧姐妹之情,讓妹妹揹負上了毒害婆母的罪名,險些丟了性命;在與自己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顧家,她刁難盛明蘭,與小秦氏沆瀣一氣。

康姨母如此惡毒,與一個人的縱容脫不了關係,那就是康姨母的母親王老夫人了。

王老夫人膝下有兩女一子,由於她的偏心和盲目,兒子和小女兒王若弗都深受康姨母所害。

女兒王若弗被親姐姐挑撥利用,與脾氣溫和的婆母盛老太太產生隔閡,甚至做出了傷害婆婆的事情。如果不是王若弗的子女比較爭氣,王若弗的處罰只會更重,在盛家也難以立足。

兒子一家也不好過,受到妹妹的牽連,兒子搭進去了很多銀兩,仕途也受到影響。兒媳婦被姑子欺負得喘不過氣來,孫子也娶了康姨母心思不正的女兒,日子也不好過。

再說王老夫人最愛的女兒康姨母的結局,小說裡要比劇版讓人感到舒服多了。

在盛長柏和盛明蘭、顧廷燁的強壓下,王家不得不答應把康姨母關入慎戒司,終身不得出,讓她一輩子待在裡面做活,受盡折磨。

坑了3個兒女,身為母親,她很失敗。王老夫人犯了3個錯誤,給為人母者提了醒。

1、她的偏心,縱壞了大女兒,害了兒子和小女兒;

康姨母長得很像自己的母親,因此,她要比從小未生活在父母膝下的妹妹更加得到父母的寵愛。王老夫人對其百依百順,處處包庇。

為了保住康姨母,讓盛家退讓,王老夫人當著被姐姐坑了的小女兒的面,可以說出這樣的話:

“可你媳婦卻是嫡親的兒媳婦!兒媳謀害婆母,該是什麼罪?你比我更清楚!她的孩兒又該如何?”

雖然她並沒有要小女兒命的想法,只是威脅盛紘,但是大女兒是女兒,小女兒也是她十月懷胎所生的,為了一個女兒,她可以說出如此絕情的話,怎麼能讓王若弗不感到寒心?

再說王舅父,有這麼一個心思歹毒的妹子,他真的夠慘的。

“為著替姨母善後,舅舅多少次豁出臉面去求人,走路子,使銀子,做了多少不該之事,依舅舅資歷,早該調任京官,可這十幾年始終在外任打轉。”

王舅父的兒子娶了康姨母的女兒,一直未有子嗣,家宅不寧,被妹妹坑得也很慘。

因為偏心,所以王老夫人對大女兒有求必應,為了幫助大女兒,她不斷地讓兒子和小女兒退讓,讓他們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滿足大女兒的慾望。

父母過於偏心,虧待子女,早晚也會受到子女的怨恨。

面對為了姐姐能說出犧牲自己狠話的母親,王大娘子能不恨嗎?被母親要求、不斷給妹妹收拾爛攤子的王舅父能不怨自己的母親嗎?被姑子欺負了十幾年、兒子都受到連累的王舅母能不怨恨婆婆嗎?

2、她一而再再而三護短,不捨得讓女兒吃苦頭,讓其有恃無恐,釀成大錯;

如果王老夫人對康姨母心硬一點,在其未出嫁的時候,嚴格要求,讓大女兒樹立正確的三觀,康姨母就不會這麼跋扈;如果王老夫人心狠一點,在康姨母早期惹出亂子的時候拒絕出手幫助,康姨母就不會有恃無恐,做出更加惡毒的事情。

康姨母之所以敢在妹妹家毒害盛老太太,不僅是因為她可以拿妹妹頂罪,也是因為她篤定即使事發了自己也不會有事。只要她哭鬧一下,母親就會心軟,就會想辦法救自己。

不用付出慘重的代價,是康姨母做事情毫無底線的底氣。

你若不會教育自己的子女,早晚社會會幫你教育,這句話一點兒也沒錯。作為父母,你出於慈母之心,處處慣著自己的子女,只因他們是你生的。

然而,子女長大後,走入社會,接觸到的其他人與他們沒有任何感情基礎,為什麼要慣著他們?當他們犯了大錯的時候,面臨著法律懲罰的時候,你再後悔也晚了。

養而不教者,也不配為人父母。

3、讓出嫁的女兒插手孃家的事情,得罪了兒媳婦。‍

即使沒有盛老太太中毒這件事,康姨母也囂張不了多久。只要王老太太去世了,她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在夫家,康姨母心狠手辣,迫害妾室和庶子庶女,與丈夫的關係十分的糟糕,礙於王老太太,康姨父不敢休妻。王老夫人去世後,王家當家作主的是王舅母。對待康姨母這個小姑子,王舅母可謂是恨之入骨。

在婆婆的面前說自己的是非,讓自己不好過、奪走自己的心愛之物、插手自己與丈夫的房間事、教唆女兒給自己下毒,康姨母早已把嫂子得罪死了。指望嫂子繼續幫自己,是不可能的事情。

作為母親,一定教導女兒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出嫁的小姑子不要隨便插手婆家事,不要得罪嫂子。否則,孃家就無法成為女兒堅強的後盾。

大女兒失去自由,被關入慎戒司不得出;小女兒怨恨自己,兒子前途受到牽連,兒媳婦也怨恨自己,王老太太這個母親當得太失敗了。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