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講道理不講感情的愛,是扯淡!

作者:胡慎之

我認識一個高一的小女孩,前陣子,她在人際關係上出了一些問題。

她是住宿生,所以平時大部分時間都是呆在學校的宿舍裡。因為一些事情,她跟宿友之間產生了一些問題,再加上考試沒有考好,她就覺得壓力很大,很不開心。

她打電話給媽媽,問媽媽該怎麼辦。她媽媽回覆她,聽我的,你遠離她就可以,不要搭理她。

慢慢地,這個小女孩就不再問了。但她依舊很不開心。

她不問的原因,是媽媽已經告訴她方法了,就是不再搭理那個同學。而她的不開心則是因為媽媽的方法並沒有解決到她的問題。

其實,

媽媽告訴她的方式是媽媽本人去應對這個世界的方式,不是她自己思考過後,選擇去應對這個世界的方式。

所以當媽媽告訴她應該怎麼做時,她的反應是“我的方式是不是錯了?媽媽的是不是才是對的?”

這種直接給予方法,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去解決問題的教育方式,就是一種結論式的教育。

結論式的教育,其實就是標準化的教育,目的是培養一個“同人”。

只講道理不講感情的愛,是扯淡!

一、“同人”化毀掉的是什麼?

所謂的“同人”就是複製自己,把自己的思想、意願植入到另一個人體內,讓這個人變成跟你一樣。

就像很多父母一樣,他們內心中間都有一個理想化的自己。但因為他們無法去實現對自己的期待,所以他們只能把未了的心願放在孩子身上。把自己認為正確的,好的東西一股腦地塞給孩子。

當你把自己的東西灌輸到孩子身上時,會出現四個問題:

1. 每個孩子的大腦都被“複製貼上”

在中國家庭裡,

父母教導孩子處理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講道理。

因為道理只有對錯和好壞,不會摻雜太多別的因素在,例如:這件事中對方的想法或感受。我們只需要按照這樣的方式去處理事情就可以了,別的都不用管。

結論式的教育就是講道理,它不需要你的思考,只需要你認同。

就像平時學校的考試一樣,就算是開放性問題,卻還是會有一個標準的或大致方向的答案,因為這樣的方式是最簡單,最容易統一的。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但如果三個臭皮匠的思想都被同化得一模一樣,他們還會有新的想法,新的做法嗎?

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的父母就像是一個權威式的老闆。在權威式的老闆眼中,他只需要一群按照他想法去做的人,不需要他們有任何創新的想法或做法。

但這樣的教育很容易讓孩子變成“同人”,

因為當一個人不需要思考或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時,他也失去了創造性。

只講道理不講感情的愛,是扯淡!

2. 家長跟老師無意中在“拉扯”

一旦孩子接觸到外面的世界,你就會發現,有一段時間孩子會經常把老師說的話放在嘴邊,例如:老師說要這麼做的,老師說這個只能這樣用。

這就是

因為結論式的教育永遠把問題困在兩個陣營中,對和錯,或者說是能和不能。

這時,如果父母跟老師站在了對立面,指責老師的說法是錯的,那麼也只會讓孩子對這個世界更加迷惑。他會不懂為什麼老師跟父母說的話不一樣,會不知道該相信誰。

也正因為結論式教育的影響,孩子早已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他

只能不停搖擺老師跟父母之間。

3. 我們只講道理,不講感情

在家庭中,父母就代表著一種權威,面對權威,我們從小就學會了聽話。

這種聽話,其實就是聽結論式的教育。

父母告訴我們結論,我們只要按照這樣方式去做就可以了,至於為什麼要這樣,我們是不需要知道的。但這樣的教育有一個很糟糕的地方,那就是孩子的心中會充斥著很多困惑,因為他們看到的世界跟成年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所以,孩子如果想要理解父母說的結論,只能透過父母語氣所帶的情緒。

情緒和感受是連結人與人之間唯一的東西。

但當所有東西都以結論式的方式傳遞時,情感的流動就被忽略了。

就好像有些孩子喜歡讓媽媽陪著做作業,這些孩子是真的不懂怎麼做作業嗎?但可能其實他們只是希望媽媽能陪著他們,這讓他們感覺很好。可媽媽直接結論式的教導,就讓彼此之間的相處變成一個很冷漠的狀態,就是

只講道理,不講感情。

只講道理不講感情的愛,是扯淡!

4. 孩子變成了“人工智慧”

孩子的認知跟大人的認知不一樣。

結論式的教育就是要我們去代替他們的認知,不給他們思考的機會。這樣的方式就類似一個教練在對待他的學生,而不是一個父母在對待自己的孩子。

我們是生物,不是機器,應該去觸碰更多的新事物,而不是聽從專門的指令指示。

這種教育方式更傾向於控制式的教育。雖然會更有利於孩子去管理這個世界,但是同時也讓孩子的世界變成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

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只有一個解釋,也不允許有別的解釋存在。

因為結論式的教育背後通常有三個“重點”:

你認為的都是錯的;

我說的都是對的;

你只要按照我的話來做,你就是很好的。

接受了這種教育的孩子,也就等於被剝奪了探索世界的權力,和探索真理的機會。

結論式教育就是控制教育,它抹殺了人的創造性思維,成長式思維,自我思考的能力,還有對這個世界的感受體驗。

只講道理不講感情的愛,是扯淡!

二、該如何改善這種“同人”化?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就是那個結論式教育的家長,或自己正在被結論式教育指導的孩子時,我們該如何避免結論式教育帶來的傷害呢?

如果我們是

結論式教育的父母

,我們應該:

1. 嘗試詢問孩子原因

正如我們寫一篇文章闡述一個觀點,我們總要帶出主題“為什麼”一樣。當孩子一天到晚都在詢問為什麼的時候,說明在做事的過程中,他有很多東西需要慢慢理解。

就像你叫孩子去拖地,在他拖的過程中,可能會問你要怎麼拖,這樣拖是否正確。你不需要馬上給他一個明確的指示,例如:你只能從廚房拖起或你只能用這樣的方式去拖地,相反地你可以透過詢問他為什麼要這麼拖,或者為什麼要從這個地方開始拖,這種具體而關注到實際的問題來跟他進行溝通。

孩子做的每一樣事情,都總會有他自己的理由

,就算只是單純的他喜歡,但這也算是一個原因。

所以當你在跟他互動,提問的時候,這其實是在激發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成長式思維,讓他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或許還能啟發他對不同方面的興趣。

只講道理不講感情的愛,是扯淡!

2. 與孩子建立情感連結

在家庭教育裡,情感連結是主線

,如果連情緒感受都無法流動,那麼所有的家庭教育都將會是失敗的。

哪怕你一直教導你孩子真理,或給他提供正確的理論,他都會選擇跟你對著幹,也不會覺得你提供的一切有意義。

建立情感連結,就是多關注情緒,少評判對錯好壞。

如果我們曾是

被結論式教育影響的孩子

,我們應該:

1. 打破你的舒適圈

結論式教育,其實是給你創造了一個舒適圈,因為你不需要思考,你只需要按照知識去做,這會讓你覺得舒適簡單。

所以,為了擺脫結論式教育的影響,

你需要突破你的舒適圈,然後去觸碰未知。

觸碰未知的概念就是你要多去聆聽別人,聽取別人的意見和想法。

2. 養成多閱讀的習慣

很多的文章或小說,都會選用一個開放性的結局作為收尾,讓讀者去獨自思考。所以當你進行閱讀時,你可以嘗試把自己的想法,和書中提及到內容進行思考,相互之間進行碰撞,從而產生新的念頭,新的主意。

當你意識到可能有新的更有趣的東西存在時,你可以嘗試去接觸它,瞭解它,體驗它。

只講道理不講感情的愛,是扯淡!

結論式教育有時候,毀掉的不止是一個人的一輩子,還有可能是下一代人的一輩子。

你可以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或者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嘗試擺脫結論式教育的影響。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什麼都不改變,這也是一種選擇。

每一個人的選擇和想法,都值得被尊重。

作者簡介:

胡慎之,關係心理學家。

中國最有影響力的50位心理學家之一。

向日葵心理諮詢創始人。

中國心理服務機構聯盟副主席。

中央電視臺《心理訪談》顧問。

20年的諮詢實踐,15000小時的個案經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