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喜歡孤獨,只是不想失望

第3次把鑰匙弄丟後,佩佩換了個密碼鎖。

佩佩是我的一位讀者,26歲,畢業後在北京獨居。

然而昨天她又崩潰地告訴我:

“換了密碼鎖才知道,它也會沒有電。”

在門外凍了一個多小時,開鎖師傅來幫她打開了門;

並且告訴她:下次再沒電,去借個共享充電寶,智慧鎖可以充電的。

但佩佩仍心有餘悸,對“獨居”這件事本身。

民政部在2018年曾經做過一項資料調查:

中國成年獨居人口,已經超過7700萬。

預計2021年,這一數字將上升至9200萬人。

“獨居”這件事,從一個人的狂歡,逐漸成為了一群人的孤單。

有人說:獨居的日子,上廁所手機都不敢離身。

有人說:半夜急性腸胃炎,幾乎暈厥,陪著我的只有貓。

在北京開鎖的王師傅,更是見慣了這樣的情況。

每天他都能接到十多個開鎖的訂單:

有的人被鎖在廁所、廚房,打電話請他去開鎖;

有的人出門倒個垃圾、貼個春聯,就被鎖在了門外。

更可怕的是,當獨居遇上生病等意外狀況;

偌大的城市裡,那種孤獨感會鋪天蓋地的湧來。

3月7日上午,安徽合肥的一個城中村,42歲的許先生在出租屋內去世。

而發現他遺體的,是來抄水錶的房東。

一位租客說,當他們看到許先生的時候,他已經離世許久。

長達一個月,那扇出租屋的房門緊閉著,無一人知曉他的離世。

獨居的生活確實是自由的,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但生活給了你掌控權,也就伴隨著相應的焦慮和風險:

出門之後,總是擔心門有沒有鎖好,煤氣有沒有關;

收外賣和快遞,總是讓對方放在門口,隔一會兒才去取;

有些獨居女生,還會特地在門口放一雙男生的鞋。

我曾經去北京打拼的時候,也過了幾年獨居生活。

回想起來家裡必備的東西,除了手電筒、蠟燭,就是各種藥品。

頭疼、發燒、拉肚子、燙傷這種事,從前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

直到自己住才發現,所有的痛苦都被放大了200%。

在瑞士,法律規定豚鼠、魚、虎皮鸚鵡等動物,禁止被單養。

因為它們是群居為生的,在孤獨的環境下生長,等同於“虐待”。

我想人類也是如此。

身體上你可以獨居,但精神上絕不能孤獨;

哪怕每天都是一個人起床入睡,也要有那麼一個人;

可以跟你互道“早安”、“晚安”。

在某個意外時刻,ta可以成為你的緊急聯絡人,牽掛你問候你。

哪怕你可以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但只要有這麼一個人存在;

你就不會成為一座孤島,對不可預知的意外,也會多一份坦然。

去年除夕夜,26歲的獨居女孩洗澡時,被困在了廁所裡。

漫長的三十個小時後,一個素不相識的獨居男孩救了她。

他聽到她早晨敲擊水管的聲音,幫她叫了開鎖師傅。

從浴室出來後,她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手機,想著“應該會有很多訊息”。

結果開啟微信,除了拜年資訊和廣告、快遞資訊,沒有一條問候。

不得不承認,成年人的社交越來越“輕”了。

微信收到訊息,可以隔一兩天再回;

沒有回覆的訊息,總覺得再發就是打擾;

若非沒有緊急的事,避免打電話或者語音。

但“不想打擾”的結果,是很多話無人可說的落寞。

獨居女孩被困的結局,她把同事設定成了緊急聯絡人;

那個幫助她開鎖的男生,還送了他一個對講機。

我想這是比事件本身,還要值得我們銘記的東西:

哪怕孤獨是人生常態,人與人之間也可以互相溫暖。

如果你有獨居的朋友,或者自己正在獨居;

可以在文末點個“在看”,告訴你在意的人:

我不要你跟我“沒事常聯絡”;

我要你跟我“保持聯絡”,我們互相溫暖,彼此惦記。

忍受背井離鄉的獨居,是為了更為光明的未來,而不是孤獨地苟活。要相信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人默默牽掛著你,如果曾經你們不常聯絡,那麼現在開始,記得時常問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