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朝代皇太子成功接班機率僅有五成, 失敗的多慘死!

“凡唐代之太子,實皆是已指定而不牢固之皇位繼承者。”這是陳寅格大師《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的權威論斷。

隋唐史大家胡戟先生也指出:“唐代的儲位十分的不穩定,在儲位上出事的佔太子總數的30?這說明了政治鬥爭的嚴酷性,有些太子一腳踏進東宮的時候,另一隻腳已經踏上了斷頭臺。”

其實不止30?

資料明擺著:唐朝正式當過皇太子的,一共有29位,只有16位成功接班,成功率55?也就是說,僅僅五成。

換句話說,出事的皇太子有13位,出事率或者說失敗率,是45?遠遠高於30?

16位以皇太子身份,得以成功接班的幸運兒,

分別是

李世民、李治、李顯、李旦、

李隆基、李亨、李豫、李適、

李誦、李純、李恆、李湛、

李昂、李漼、李儇、李柷。

他們成功接班、登上皇位的方式,也是各有特色、多種多樣。

大致可以分為“坐等皇位上門”型、“自己搶皇位”型和“別人幫自己搶皇位”型。

以下朝代皇太子成功接班機率僅有五成, 失敗的多慘死!

(圖)唐朝

有人說了,皇位那可是天下第一的好東西,居然還可以不爭不搶,坐等皇位自己上門的?

有,還真有人就是這麼好的命。

比如李治。

他早早地就被父皇欽定,在父皇駕崩之後,靈前繼位,然後大家服氣,大局已定,大赦天下,皆大歡喜。

實際上,李治的能夠如此命好,是因為父親李世民的無奈。

在他之前,嫡長子李承乾,在李世民登基不久就已被立為皇太子,已搶得先發優勢;

嫡四子魏王李泰修書禮賢、聲震朝野,是皇太子的有力競爭者之一;

並非嫡出的皇三子吳王李恪文武兼資,李世民都認為“英果類我”,也是皇太子的有力競爭者之一。

相比之下,嫡九子晉王李治,性格寬仁,甚至有些柔弱,怎麼看也不像是一代英主李世民的繼承人。

然而先發的李承乾不爭氣。

他不僅無心上進,也無心治國,而且“與群小褻狎”,種種失德表現最終使得李世民對他失去了信心。

李世民一度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第二個嫡子——魏王李泰。

魏王李泰的表現也很好,積極爭取父親的歡心,一度距離皇太子之位非常接近。

然而,自己皇位本就來路不正的李世民,卻有一個最大的心病:自己如果選擇了李泰,那麼將向後世子孫表明,“太子之位可經營而得”,將為後代開一個爭奪儲位的壞頭。

換句話說,李世民自己的儲位由爭奪而來,但他希望到此為止,不希望自己的子孫再來效法自己,用包括流血在內的手段來爭奪儲位。

於是,天上掉下了一個大餡餅,正好砸在了看似最不可能繼承皇位的李治身上。

以下朝代皇太子成功接班機率僅有五成, 失敗的多慘死!

(圖)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

李治雖然不符合“立長”“立賢”的原則,但他符合“立嫡”原則,他是李世民正妻長孫皇后親生的第三個嫡子,也是最後一個嫡子。

李世民就算也曾經一度把目光投向吳王李恪身上,但按照“立嫡”的原則,其實他並無多少遊移的餘地。

所以,李治是在最理想的情況下,由皇太子而成功接班的。

沒辦法,人家就是命好。

在他之外,包括李治的父親李世民在內,就沒有那樣的好命了。

大多數的情況,與李治的情況恰恰相反,不是大家全都服氣,而是充滿著各種不服、各種陰謀、各種詭計,甚至各種血腥仇殺。

皇太子中,李世民、李隆基、李亨,都是“自己搶皇位”的典型。

他們搶皇位的方式,就是發動政變。

李世民開創了李唐皇室“自己搶皇位”的惡劣先例,也把唐史上的第一個皇太子李建成拉下了馬。

李建成並非無能之輩,就算是在李世民奪位之後篡改的史書中,我們也能看出李建成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蛛絲馬跡。

而且,即使李建成是笨蛋傻瓜,按照嫡長子繼承原則,只要他沒死,李世民作為次子,功勞再大也沒有登上皇位的機會。

沒辦法,只有自己搶了。

於是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親手射殺了李建成,手下大將尉遲恭殺死了李元吉,進而軟禁、架空父皇李淵,逼迫李淵封自己為皇太子。

當了僅僅兩個月的皇太子之後,又迫不及待地登上了皇位。

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王夫之,特看不慣李世民這種“自己搶皇位”的做法,在《讀通鑑論》中痛批:“太宗親執弓以射殺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時也,窮兇極慘,而人之心無毫髮之存者也”,“至於自敕直書,而太宗不可複列於人類矣”。王老爺子這是直接罵李世民不是人吶。

以下朝代皇太子成功接班機率僅有五成, 失敗的多慘死!

(圖)唐太宗李世民

李隆基,也是“自己搶皇位”的典型之一。

正常情況下,李隆基基本沒有當上皇帝的可能。

首先,他爹李旦只是相王,李旦的哥哥李顯此時正是皇帝。

要繼承李顯的皇位,也是李顯眾多兒子們的事情,怎麼也輪不到李旦來搞什麼“兄終弟及”。

既然李旦沒戲繼位,李隆基身為李顯的侄兒,就更沒有戲了。

就算李旦有福繼位,李隆基也只是相王李旦的第三子。

要繼承李旦的皇位,也是李隆基大哥、李旦長子李憲的事情,一般也輪不到李隆基這個老三。

沒戲,徹底沒戲。但沒戲不要緊,咱會搶戲。

李隆基搶戲的方式,就是發動政變。而且,還發動了兩次。

一次是唐隆政變: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在唐中宗李顯被毒死的前提下,李隆基聯手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處死李顯皇后韋氏集團的骨幹成員,把自己的父親李旦扶上皇位,同時由於哥哥李憲的謙讓,也為自己掙得了皇太子之位。

一次是先天政變:兩年之後的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昔日唐隆政變的盟友,現在變成了你死我活的仇敵。李隆基再次發動政變,殺死太平公主集團的骨幹成員,從此把國家大權牢牢地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兩次政變,李隆基越過繼承順序,為自己搶到了皇位。

自己搶皇位的李隆基,在晚年遭到了報應。

他自己的皇位,又被自己的兒子李亨,搶了。

以下朝代皇太子成功接班機率僅有五成, 失敗的多慘死!

(圖)李隆基

在“安史之亂”爆發,李隆基李亨父子逃往蜀地的途中,李亨也發動了一次政變——馬嵬驛兵變。

在這次兵變中,壓抑已久的李亨終於等到了機會,殺死了政敵宰相楊國忠,逼死了楊貴妃,逼得父皇李隆基給自己自由,放自己北上靈武。

在靈武,李亨是標標準準擅自稱帝。

正因為李亨擅自稱帝,所以在唐史上,公元756年有兩個年號。

在李亨七月十二日靈武稱帝前,史稱“天寶十五載”,在李亨七月十二日靈武稱帝后,史稱“至德元年”。

在李亨稱帝一個多月之後的八月十六日,他的父皇李隆基才釋出《明皇令肅宗即位詔》,對他的擅自稱帝予以事後追認。

至此,李亨搶皇位,才算基本成功。

其實,本就搶過皇位的李隆基,事後追認李亨的搶皇位行為,只是出於無奈,迫於大局的無奈。

當時,正是“安史之亂”叛軍兵鋒正熾之時,在這樣窮兇極惡的共同敵人面前,這父子倆已經沒有精力內鬥了。

一致對外,才是最理智的選擇。

對於李亨自己搶皇位的行為,主觀上李隆基當然恨不得一刀把他宰了,但李亨此舉在客觀上卻的確有在關中建立平叛中心的作用,李隆基自己呢,因為年齡原因已不可能親臨前線,只好認了。

以下朝代皇太子成功接班機率僅有五成, 失敗的多慘死!

(圖)李亨

“別人幫自己搶皇位”型的皇太子,主要是依靠宦官擁立。

唐朝後期14個皇帝,就有11個皇帝是由宦官擁立的。

他們是肅宗、代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

宦官不僅敢於廢立皇帝,甚至敢於謀弒皇帝,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中。

所以清朝史學家趙翼說:“東漢及前明,宦官之禍烈矣,然猶竊主權以肆虐天下。至唐則宦官之權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弒君、廢君,有同兒戲,實古來未有之變也。”

在這樣猛的宦官專權之下,皇太子甚至皇帝,都基本只是傀儡。

此時,討論皇太子成功接班的機率,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