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的智慧:為什麼做事不順心?不是你沒能力而是你不懂這三個道理

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的百家爭鳴。不但有從堯舜禹一脈相傳的儒家文化,還有自黃帝始的道家學派。而又又從道家文化衍生出的法家、陰陽家學派。以及神秘的鬼谷子學派(上一篇文章分析了,鬼谷子學派實是姜子牙學派的衍生學派)。還有鬼谷子學派衍生出的縱橫家學派和兵家學派。

中華文化離不開春秋的諸子百家,所以在春秋時期各種文化始祖扎堆,今天要說的是管仲,他不但幫齊桓公九合諸侯做了春秋第一個霸主,而且還是法家文化以及各種習俗的開拓者。

管仲的智慧:為什麼做事不順心?不是你沒能力而是你不懂這三個道理

在生活中,很多人做事總是不順心,明明已經盡心盡力了或者已經學了各種方法論但就是處處碰壁。所以在遇到挫折的時候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有的人可能因此沒有了激情。甚至自暴自棄放棄夢想,慢慢走入平庸。然後用命運來為自己開脫

但在管仲看來並不是因為你能力不足,而是你還不懂得這幾個做事的基本道理

管仲的智慧:為什麼做事不順心?不是你沒能力而是你不懂這三個道理

第一做事要有理由,不能直截了當

管仲和齊桓公第一次見面就提出“尊王攘夷”的稱霸之路。齊桓公所處的時代,已經是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的時代了,沒有人把周天子當回事。而管仲卻要主動“尊王攘夷”,齊桓公當面答應了,但一轉頭就安排鮑叔牙攻打魯國,他要走武力稱霸之路。結果就是一次長勺之戰把齊桓公打醒了。回過頭來還得廳管仲的。

管仲先是以不尊周天子為名滅了譚國、遂國(其實是擴大領土),又合諸侯征伐幫過魯國的宋國。走到半路宋國就派使者認錯。兩次勝了齊國的魯國見勢單力薄又沒還有辯解,只能學宋國派使者認錯,並加入魯國陣容成為齊國小弟。

其實管仲是站在道德制高點做自己的事。比如說我們追一個女孩,你不能說出你真實目的,而是要說我愛你喜歡你性格之類的。總之,用高尚的口號掩蓋你所要達到的目的。

但切勿不要做壞事

管仲的智慧:為什麼做事不順心?不是你沒能力而是你不懂這三個道理

第二凡事順勢而為,不要強要面子活受罪

齊桓公很生氣,因為蔡國把齊桓公休掉的老婆又嫁給了楚國,這對齊桓公來說是侮辱。所以齊桓公糾集諸侯要去征伐蔡國。管仲勸說怎麼也不聽。蔡國是小國,攻打沒幾天就投降了。齊桓公得意洋洋的帶領各國軍隊又去討伐楚國。但當大兵壓境,楚國早已經得到訊息,一邊調集軍隊準備應戰。一遍派使者屈完去和諸侯軍隊溝通。

其實齊桓公發出討伐楚國命令的時候就後悔了,因為楚國國大,兵多。比蔡國強大幾十倍,但堂堂霸主豈能因為害怕退兵。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走。

楚國使者屈完來到齊國軍營,劈頭蓋臉的質問討伐楚國的原因,但齊桓公不能說楚成王搶了她老婆,又不知如何回答。身旁的管仲說:

“楚國有幾十年不供給周天子包茅草,太無理了,所以來討伐”

楚國使者深知齊國來的原因又不能點破。但管仲說的這點的確是很對。只能答應回處和楚成王商量。

最後楚王答應恢復貢給周天子包茅草,而齊國也答應出兵。一場國際大戰就這樣被管仲化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包茅之貢”的故事。

我們在生活和做事中也應該這樣,遇到不好問題的時候,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要學會找坡下驢,學會順坡下驢。這樣做事才不至於因為硬鋼出現難以估計的損失。

管仲的智慧:為什麼做事不順心?不是你沒能力而是你不懂這三個道理

第三點言而有信,答應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燕國來向齊國求救,北狄孤竹國大兵壓燕國面臨滅國危險。齊桓公很猶豫,因為孤竹國不比其他小國,狄兵善戰。而且騎兵來去自如。之前就有狄兵滅亡過邢國、衛國。可以說,這是個強勁的對手。但管仲勸說:

“做霸主就要尊王攘夷,現在正是攘夷得時候,如果不幫燕國霸業就沒了”

齊桓公聽後決定北伐孤竹國。一路趕跑孤竹又深入孤竹國、令支國。替燕國解決了後顧之憂。春秋時期,燕國自始至終都是齊國的小弟。

所以我們也應該這樣,之前千好萬好。但答應的事情一定要做到。絕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如果說而不做就會失去信任。那麼以後說任何話別人都不會相信。

管仲的智慧:為什麼做事不順心?不是你沒能力而是你不懂這三個道理

熊貓哥有話說:其實管仲是個目的性很強的人,他和齊桓公一見面就決定要稱霸。所以管仲執政40年,做的所有事都是如何稱霸,但他從不和別人說要做霸主,而是說要“尊王攘夷”,當這些都做到後,那麼齊國就自然而然就是霸主了。

先做好自己,你要的目的就會水到渠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