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國與巴蜀大地的江湖往事

秦帝國與巴蜀大地的江湖往事

一.子嬰學不了唐玄宗

當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打響了揭竿造反的第一槍之後,秦帝國便遭受到了多米諾骨牌造反效應的衝擊。不僅六國舊貴族勢力死灰復燃,江湖草莽與江洋大盜也開始粉墨登場,徇地稱王了。最讓秦帝國感到絕望的是帝國精心培養出來的官吏們,在這場洪流的攜裹之下,大多數人選擇拋棄皇帝與帝國,站在了帝國的敵對面。

當週文率數十萬起義軍出現在戲亭之時,秦二世驚恐不已,他完全想象不出來這是從哪兒冒出來的數十萬造反大軍,他更是不能想象帝國的函谷關居然形同虛設。不過即使危機如此,哪怕當時沒有章邯的挺身而出和大赦囚徒建軍的神來之筆,在理論上秦二世也有翻盤的機會。那就是利用周文還在躊躇不前的時機,一方面讓精銳的秦中卒堅守咸陽,纏住周文。同時派使者前往九原郡調王離揮師咸陽保駕。另一方面,二世應輕車簡從,儘快離開咸陽進入漢中郡,再從漢中郡進入四川盆地。然後憑藉秦嶺和大巴山兩重天險,利用漢中郡、蜀郡和巴郡的兵力固守待援。一旦王離戍邊大軍從秦直道直撲咸陽,屆時可上下夾擊,或者可左右開弓,形勢必有轉機。

當然,秦二世並沒有實施離開咸陽進入巴蜀的策略,因為章邯成功地解決了咸陽危機。不過在900多年後的唐玄宗卻被迫實施了從長安到成都的撤退轉移。當哥舒翰丟掉潼關之後,唐玄宗倉皇出逃,一口氣跑到了成都。最後在成都固守,直至安史之亂消弭才返回長安。抗戰時期亦是如此,巴蜀大地不僅是抗戰最高統帥部之所在,更是糧食與兵源的大後方,有“無川不成軍”之說。可見,在理論上一旦秦帝國函谷關被攻破,咸陽受到威脅之時,巴蜀之地乃是最好的戰略轉移目標。而且,當秦二世時期帝國版圖上烽煙四起的時候,巴蜀地區卻是一片風平浪靜的景象。

不過當子嬰繼位,劉邦攻破武關之後,子嬰便已無法再實施撤退巴蜀的策略了。因為戰國時期合縱攻秦,周文率軍打到戲亭,以及項羽進軍關中都是走的函谷關。進軍方針均是從東往西打。而劉邦卻不走尋常路,另闢蹊徑地從南陽郡攻過來,從南往北打,直撲武關。武關被劉邦佔領後,漢中郡便岌岌可危了。我們看地圖便可以得知,武關在今天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內,離漢中近在咫尺。因此劉邦拿下武關之後,便派將軍酈商進攻漢中郡[i]。酈商拿下漢中郡後,便宣告子嬰當不了唐玄宗了,只剩下拼死抵抗和束手投降兩條路可選了。因為由於秦嶺的阻隔,從關中到漢中只有金牛道、陳倉道、褒斜道和子午道寥寥幾條通道可以走,劉邦的軍隊只要把這些通道都扼守住,子嬰就根本無法翻越秦嶺。而且更糟糕的是,一旦漢中丟失,蜀郡和巴郡也很難堅守,被攻佔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當時歷史的走向也是如此,酈商拿下漢中郡後,接著就平定了蜀郡。因為按照當時的環境來說,真正難走的蜀道不是在四川,而是在陝西境內。就是剛剛提到過的金牛道、陳倉道、褒斜道、和子午道等幾條古蜀道。漢中的軍事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因為關中是一個平原,而漢中恰好是個盆地,四面都是山。漢中和今天陝西西安所在的關中平原之間,隔著個秦嶺。秦嶺又高、又長、縱深還特別大,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很難翻越。而漢中和巴蜀之間只隔了一個大巴山,大巴山雖然也很難翻越,但是整個艱難程度和秦嶺是沒法比的。所以,漢中和巴蜀是唇亡齒寒的關係。後來三國時期蜀國丟掉了漢中,很快就亡了國。而諸葛亮能六伐中原,皆因為有蜀國有漢中在手。

因而我們可以得知,當劉邦攻破武關佔領漢中之後,子嬰已經喪失向巴蜀轉移的機會了,他只能選擇投降。同時我們也應該知道,劉邦在佔領咸陽接受子嬰投降之時,漢中郡、蜀郡已經落於劉邦之手。只不過蜀郡沒有經歷戰火,因為蜀郡郡守應該選擇的是投降,這一點我後面會細講。現在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劉邦是從函谷關攻破,子嬰會向巴蜀地區撤退嗎?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卻很難。不僅子嬰很難,就是秦二世面臨這樣的問題,他也不願意向巴蜀轉移。因為巴蜀大地像一個火鍋,吃著好吃,但是又麻又辣。基於巴蜀大地在當時的歷史定位和客觀環境,二世和子嬰都很難把腳步邁入巴蜀。

秦帝國與巴蜀大地的江湖往事

二.巴蜀是個小戰國

原來有一種“四川人好內鬥”的說法。這種說法起源在於民國時期,四川軍閥長期混戰,自辛亥革命後到1932年,四川軍閥混戰共約470餘次。直至川軍出川抗戰,國人才對川人有了全新的認識。不過巴蜀地區混戰內鬥的最早記錄並不是在民國時期,而是在先秦時期。先秦時期的巴蜀之地可謂是一個小戰國格局。當時在巴蜀之地建國的有蜀、巴、苴(即葭萌,今四川劍閣東北,廣元南,寶輪院附近)、丹犁、筰都(在今四川漢源一帶)、邛都(在今四川西昌一帶)、徙(在今四川天全一帶)、冉(在今四川茂汶一帶)、僰等。其中蜀最大,有今四川省西部長江上游以北地區,併兼有今陝西省西南一部分地;巴次之,有今四川省東部地區。蜀在戰國中期遷都於成都,成為“戎狄之長”。[ii]

蜀國作為“戎狄之長”,本身實力並不弱,而且在戰國初期國力也不遜於秦國。公元前451年秦派左庶長在漢中南鄭築城防範蜀國。公元前441年蜀國策劃秦國的南鄭反叛。公元前387年,蜀國和秦國又在漢中的南鄭爆發戰爭,蜀國在先奪得南鄭後又被秦國重新奪回。就這樣,秦蜀兩國在戰國初期圍繞漢中展開了長達一百多年的衝突與較量。蜀國除了和秦國一較高下,還向東發展,和楚國掰手腕。公元前377年,蜀伐楚,攻取茲方(今湖北松滋),楚因此修建扞關(今湖北宜昌西)來防禦蜀(此時蜀國控制了巴的部分土地,並自巴地出發伐楚)。可見,在戰國初期的蜀國十分豪橫,向北與秦角逐漢中,向東與楚國一較高下,而且在交手過程中都還佔據上風,一度讓秦楚兩國築城和建關來防禦。

但我們從蜀國佔據巴國土地來伐楚可以看出,巴蜀大地存在激烈的內鬥。“戎狄之長”的蜀國和巴蜀的二當家巴國之間長期不和,相互仇視,爭鬥不斷。兩國之間互相看不慣,一個看對方像瓜娃子,一個看對方像寶批龍。內鬥不要緊,如果兩國之間有任一一方能吞併對手,並快速席捲巴蜀其他小國和部落,完成四川盆地的統一,那麼戰國中後期就應該是八雄並立。秦國和楚國也將分別受到來自四川盆地擴張勢力的衝擊,各路諸侯最後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但巴蜀地區的問題在於,大當家和二當家雖然誰也看不慣對方,但誰也滅不了對方。那這種內鬥就消耗了兩國的國力,也分散了兩國向外拓展的精力。相當於蜀國面臨者秦國和巴國的兩面威脅。巴國也承受著來自蜀國和楚國的兩面打擊,更何況巴國在與楚國的較量中,已經節節敗退。而此時的秦國卻在北方悄然換擋,迅速地提升著國力。《詩經·小雅·棠棣》說“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巴蜀兩國做到了“鬩於牆”,但沒做到“外禦其侮”。秦惠王時期,蜀國打巴國打不動,就拿巴國的小弟苴國出氣,開始打苴。苴侯一方面出奔到巴國,向巴國求救。另一方面病急亂投醫又跑去向秦國求救。秦國一看巴蜀內訌,天賜良機,便在公元前316年,派司馬錯、都尉墨等人從漢中經石牛道伐蜀,蜀王親自率兵到葭萌(今四川劍閣東北)抵禦秦軍。結果抵禦失敗,逃走到今四川彭州,最後被秦軍殺死,蜀國就滅亡了。接著司馬錯摟草打兔子,用假途伐虢的方法又攻滅了苴國和巴國,把巴王捉了回去。從此,巴蜀兩國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了秦國疆域的一部分。

即使巴蜀之地成為了秦國的一部分,但是在秦人眼中,巴蜀之地乃是夷族和蠻族居住之地,巴蜀之人乃是未開化的蠻夷人。所以秦國流放犯人,都是流放到巴蜀。《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諸嫪毐舍人皆沒其家而遷之蜀···乃賜文信侯書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史記·項羽本紀》記載:“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所以,項羽分封劉邦漢中、巴蜀之地時,劉邦憋了一肚子氣也是理所當然了。因為在劉邦看來,除了漢中可以接受外,巴蜀就是個破地方。因此,在戰國時期,中原的一線城市看不起秦國這種二線城市,史載“諸侯卑秦,夷翟遇之”。而秦國人又看不起巴蜀人,稱之為“戎狄”,蜀國就是“戎狄之長”。所以,當咸陽受到嚴重威脅之時,秦二世和子嬰只會選擇拼死抵抗與束手投降,而不會選擇跑到流放犯人的巴蜀之地與戎狄為伍。當然,這只是秦帝國君主不會選擇巴蜀避難的原因之一。

三.天下未亂蜀先亂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巴蜀之人天生便有一股桀驁不馴之性格。秦帝國君主擔心入得了巴蜀,而鎮不住巴蜀,最後出不了巴蜀。我們知道,秦國實行郡縣制,但是秦國在吞併巴蜀後卻沒有立即實施郡縣制,而是實行了長達三十年的分封制,改蜀王為蜀侯,改封巴國原來的統治者為“君長”,讓巴蜀人治巴蜀。秦人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首先巴蜀之人桀驁不馴且人心不服,其次四川盆地封閉而道路艱險,不便於管理,再者巴蜀舊貴族仍然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一定的軍事實力,《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戎伯尚強”。所以秦國先後讓蜀王的後裔公子通、公子煇、公子綰先後擔任蜀侯,然後又先後除去這三位蜀侯。

秦國不僅對巴蜀實行分封,還對巴蜀實行懷柔。首先對巴蜀舊貴族實行通婚,《後漢書·巴郡南蠻傳》記載:“蠻夷君長,世尚秦女”。其次對巴蜀老百姓示好,秦國在巴蜀實行優待徵收賦稅制度,規定巴族人民相當於不更的爵位,用土產的布和雞羽納賦。不更爵是什麼待遇,顧名思義,不更者,即可免充更卒(輪流服役的兵卒),意味著巴蜀人民可以不用變成“川軍”去為秦國效力疆場。不更爵為秦國軍功爵第四級,要知道關乎秦國國運的長平之戰打到最艱難之時,秦昭襄王也只是對參戰的河內百姓賜爵位一級[iii]。而秦國對巴蜀人民一出手就直接賜予四級爵位,可見秦王出手之大方,也可以見秦王對巴蜀人民有多忌憚,因為天下未亂蜀先亂。

確實如此,蜀國在被秦國吞併實施分封之後也沒有停止自己要“叛亂”的步伐。《史記·秦本紀》記載:“十四年,丹、犁臣蜀,相壯殺蜀侯來降。” 丹、犁是蜀國西南的小國,這時還選擇臣服於蜀侯,說明蜀侯在被秦國吞併後仍然還在擴大其勢力。蜀相陳壯把蜀侯殺死,該是與蜀侯發生衝突的結果。次年秦武王為了安定蜀地,又派甘茂等人伐蜀,殺死陳壯,又討伐丹、犁。最後,秦國透過先後殺死三個蜀侯,又透過分封、通婚、賜爵等懷柔手段,用了三十年時間,才徹底在蜀地實行了郡縣制。派遣張若擔任秦國的第一任蜀守。而此時的巴地,仍然保持了半分封半郡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秦末。正因為巴地被秦人視為比蜀地更為蠻夷之地,所以巴地的一部分地區屬於秦朝專門管理蠻夷聚居地的“屬邦”管轄範圍。而清寡婦正好處於屬邦管轄範圍。因此清寡婦不僅能在秦朝經商,而且不用繳納秦朝的“訾稅”,更是能用錢招募私兵用於自衛[iv]。因為屬邦所管轄的地區,算是一個特區。

所以,秦二世和子嬰不可能因為避禍而進入巴蜀,不僅是因為秦人眼中的巴蜀之地乃是蠻夷之地,秦人眼中的巴蜀之人乃是戎狄之人。更因為在他們眼裡,巴蜀之民十分桀驁不馴和充滿了反抗精神,這讓秦人的歷代君主一直十分忌憚。因此,他們不會像後世的唐玄宗一樣,把巴蜀之地作為避禍和待援之地。

四.蜀郡郡守的最後一搏

當劉邦攻下武關後就立即派遣酈商進攻漢中郡和蜀郡。漢中郡是主動投降還是經過血戰後被酈商攻佔,已經不得而知。但是蜀郡應該是選擇了主動投降,因為沒有蜀郡郡守的主動投降,就不會有劉邦讓酈商回師漢中,而讓他繼續擔任蜀郡太守的機會。如果沒有他繼續擔任蜀郡太守的事情,當年作為秦帝國少府的章邯也不會來暗地串聯這個秦帝國的老同事讓他在蜀郡搞事。如果沒有這位蜀郡太守和章邯的串聯暴露,也不會有後來平棘侯林摯將他斬殺的史料記載。

秦帝國與巴蜀大地的江湖往事

以上所有的推斷出自《史記·高祖功臣侯年表》中的記載:“平棘侯,以客從起亢父,斬章邯所署蜀守,用燕相侯,千戶。”秦帝國蜀郡郡守,用自己的頭顱證明了對帝國的忠誠。顯然,他應該不是巴蜀本地人士。因為作為“戎狄”的巴蜀人在秦帝國當不了郡守這樣的高官,他只能是從關中外派而來。正因為如此,他得不到蜀地人民的真正支援,所以最終陰謀敗露,身首異處。歷史的腳步走到此處,秦人、蜀人、巴人之間的恩怨情仇終於成為了江湖往事。他們即將迎來一個共同的新身份,那就是漢人。

五.後記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重慶人,生在沙坪壩區,長在沙坪壩區,32歲前一直生活在重慶主城。之後就來到了成都發展,在成都生活、工作、直至落戶,一轉眼已是在成都的第八個年頭了。回想當年進入社會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陝西華商報業旗下的重慶時報工作,是一群陝西人給我上了社會工作的第一課。我去過的地方不多,但因為培訓去過一次西安。在哪裡,我吃了人生的第一口羊肉泡饃,看了兵馬俑,去了大雁塔。所以,重慶,成都和西安是我人生當中繞不過去的三個城市。因此,作為一個歷史發燒友,我一直想寫一篇關於這三個地區的故事,因此在今天有了這篇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