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然三國中人才濟濟,但劉備獨得一龍、一鳳,卻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三國演義》是一部經典之作,在我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大多數人都看過裡面的劇情。

其中神秘隱士水鏡先生曾對劉備說過這麼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正是聽了水鏡先生的一番高論,劉備才遍求天下尋找這一龍、一風。

劉備是非常幸運的,最終先後把這二人收於賬下,本以為可以如水鏡先生所言,在臥龍、鳳雛的幫助下一統天下。

縱然三國中人才濟濟,但劉備獨得一龍、一鳳,卻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可是看完整部三國之後,我們也許會有所疑惑: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劉備走了大運同時得到兩位三國中的頂級謀士,卻也只不過得到了三分天下中的一小份而已,難道當初水鏡先生是在欺騙劉備嗎?

首先咱們先來看看這一龍、一鳳以及水鏡先生之間的人際關係。

臥龍者,諸葛孔明也;鳳雛者,龐統是也,水鏡先生,其名司馬微。這三者的別稱都是龐德公給他們起的,龐德公也是一位大隱。他對諸葛亮、龐統等人早年影響較大,並得到諸葛亮的敬重,被譽為知人。

因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水鏡先生與諸葛亮和龐統是有特殊關係的,他那一句:“臥龍、雛鳳得一可安天下”也許有誇張的成分,目的只是為了幫助此二人打響名氣吧。

縱然三國中人才濟濟,但劉備獨得一龍、一鳳,卻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那是不是說諸葛亮和龐統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呢,卻也不是。這兩人都是百年難遇的天下奇才,都有扭轉乾坤,匡扶社稷之能。

但是話說回來,兩個絕頂聰明的人加到一起未必就能達到1 1等於2的效果,大家或許會問:不是人多力量大嗎?

這其中蘊含著一個簡單的道理,細細品讀那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說的清清楚楚,得一可安天下,但是劉備偏偏兩個都得到了,物極必反。

這個邏輯其實是可以求證的,自古就有一則寓言故事可以說通這個效應,相信大家都聽過《三個和尚》的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縱然三國中人才濟濟,但劉備獨得一龍、一鳳,卻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當初諸葛亮為什麼選擇輔佐劉備,而沒有選擇曹操和孫權,諸葛亮這麼精明的人怎麼當時就選了個勢力最小的呢?放心,孔明不傻,他心裡比誰都明白。

因為當時曹操賬下已有郭嘉、荀彧、程昱、荀攸等主要謀士,而孫權也有周瑜、魯肅、張昭等賢臣,諸葛亮無論選擇哪個都不能真正施展才能。

唯獨選擇勢單力薄的劉備,到劉備這完全沒有競爭對手,自己就是謀士的一把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以盡情施展平生所學。

縱然三國中人才濟濟,但劉備獨得一龍、一鳳,卻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直到後來龐統的加入,才可以說是真正來了個能人,因為能力不在諸葛亮之下,智商爆表,只不過是情商略低而已。

所以兩人之間的地位存在一定的衝突,劉備在決策時無論選擇採納任何一個的意見,另一個心裡肯定會彆扭,這一來二往,難免會心中不悅,有所隔閡。

劉備最終未能一統天下,除了諸葛亮和龐統之間的自身因素外,劉備自己也難辭其咎。

眾所周知,劉備是個演技派,動不動就給你來個動之以情,實在不行就哭給你看,其實沒有什麼真本事。每次行軍作戰,基本就是個督戰的,佈陣指揮全依仗諸葛亮,上陣殺敵有五虎上將頂著。

縱然三國中人才濟濟,但劉備獨得一龍、一鳳,卻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最可悲的是劉備稱帝后居然目空一切,變的驕傲自大,為了給關羽報仇雪恨,一意孤行出兵東吳,最後落得個兵敗而歸,在白帝城含恨而終的下場。

綜上所述,在三國這樣一個群雄並起的亂世,劉備並沒有曹操那樣的王者霸氣,最後又感情用事攻打東吳,損兵折將,幾乎把蜀國輸了個精光,輸光了產業,又談何一統天下呢。

縱然臥龍、鳳雛乃人中龍鳳,有匡扶社稷之能,但畢竟要順應天時,所謂時也,勢也。

人之能終歸有限,天之能卻風雲莫測。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也正是劉備雖然得到一龍、一鳳,最終卻沒能一統天下的真正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