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為何當眾指責劉備,這則成語故事道出真實想法!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龐統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主人公是龐統和劉備。原文如下:

龐統為何當眾指責劉備,這則成語故事道出真實想法!

於涪大會,置酒作樂,謂統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統逡巡引退。先主尋悔,請還。統復故位,初不顧謝,飲食自若。先主謂曰:“曏者之論,阿誰為失?”統對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樂如初。

龐統為何當眾指責劉備,這則成語故事道出真實想法!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在涪縣大宴文武。劉備厎龐統說:“今天的聚會,大家都應該非常快樂!”龐統說:“進攻別人的國家而以此作為快樂,這不是仁者的軍隊啊!”此時的劉備喝醉了,對龐統發怒說:“當年周武王討伐商紂,同樣是進攻別人的國家,但士氣旺盛,歌舞相伴,難道他也不是仁者嗎?你的說法不妥當,應該快點起身離去!”於是,龐統起身離開了酒宴。沒過一會兒,劉備就醒了,對自己說過的話非常後悔,便命人又將龐統請回宴席。龐統回到原來的座位,並沒有向劉備謝罪,只顧著自己吃喝。劉備對龐統說:“剛才的談話究竟是誰對誰錯呢?”龐統回答:“君主與臣子都有過錯。”劉備大笑,酒宴的氣氛也恢復了正常。

龐統為何當眾指責劉備,這則成語故事道出真實想法!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劉備口中的“前歌後舞”,原指原指武王伐紂,軍中士氣旺盛,後用作對正義而戰的軍隊的頌辭。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西漢伏生所撰《尚書大傳?大誓》中的“前師乃鼓譟,後師乃慆,前歌後舞。”

龐統為何當眾指責劉備,這則成語故事道出真實想法!

這則成語故事發生在劉備與劉璋展開益州爭奪戰期間。當時劉備大軍進展順利,奪取了涪縣,拿下益州也逐漸成為現實,不覺心情舒暢,大宴文武以示慶賀,並在酒席宴間說出了“前歌後舞”這句成語。而此時龐統卻想起了一年前劉備對於奪取益州問題上的惺惺作態,不猶得衝口而出譏諷劉備。

龐統為何當眾指責劉備,這則成語故事道出真實想法!

劉備對此非常惱怒,而龐統猛然意識到自己與劉備還是君臣之間的關係,也覺得自己過於心直口快得罪了劉備,只能默默地離席而去。等到劉備酒醒後,將龐統又請了回來。但即便如此,龐統心裡也不覺得自己有錯。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