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作者如何能憫農?一頓飯吃300雞舌,魚肉百姓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唐代,唐代有太多的傳奇故事和著名的古詩流傳下來,李白杜甫等人在我們小學時候就耳熟能詳。

“鋤禾日當午”作者如何能憫農?一頓飯吃300雞舌,魚肉百姓

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說的這個人也是唐代的一個著名詩人,他的一首詩《憫農》成為後世對於勤儉節約教育的必用詩句,而在現代小學課本上它一直存在。那句“鋤禾日當午”讓我們一直體會著作者李紳是因為什麼能寫下這樣的詩句,印象中絕對會是一位淡泊名利、勤勞節儉的賢士。

“鋤禾日當午”作者如何能憫農?一頓飯吃300雞舌,魚肉百姓

可是我們錯了,他不僅沒有這樣的優點,而且他的作風恰恰與之相反,非常的奢靡浪費,而且是魚肉百姓的官員。那麼這樣一個為富不仁的貪官汙吏怎麼能夠寫出這樣的詩句呢?他又是如何能憫農,體會到農民伯伯的不易呢?

“鋤禾日當午”作者如何能憫農?一頓飯吃300雞舌,魚肉百姓

其實李紳從小也是非常命苦的孩子,6歲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人世,留下他和母親二人相依為命。而母親獨自一人含辛茹苦地將他養大,其中艱辛可以想象。所以他在小時候絕對是能夠體會農民的疾苦,所以長大後才會寫出這種詩句。

“鋤禾日當午”作者如何能憫農?一頓飯吃300雞舌,魚肉百姓

35歲的時候他考中了進士,從此入仕為官,而因為他的才華和學識堪稱奇才,受到了皇帝的賞識,後來做了高官,最輝煌的時候還做到了丞相。不過從小困苦的他做官之後可能是因為落差的原因,他竟失去了自己的初心。

“鋤禾日當午”作者如何能憫農?一頓飯吃300雞舌,魚肉百姓

做官後他生活十分奢靡,而他最愛吃雞舌,可是又不愛吃雞肉,所以每次殺雞之後只是將雞舌割下,而將雞身仍在後院廢棄,相當的奢侈。而記載稱,一頓飯他竟然能夠吃300多雞舌,而不知是否有所誇張,確實奢侈的過分了些。

“鋤禾日當午”作者如何能憫農?一頓飯吃300雞舌,魚肉百姓

他不僅沒有憫農,而且還魚肉百姓。在當時民間遇到災情的時候,他不僅對災民不屑一顧,而且任由百姓流離失所四處逃荒。他為了權勢只顧得在官場中結黨營私,從來不為黎民百姓考慮。不僅如此,為了討好宰相李德裕,他竟然將一名官員的罪過無形間放大,而且還給他亂扣帽子,只因他跟宰相不和。

“鋤禾日當午”作者如何能憫農?一頓飯吃300雞舌,魚肉百姓

其實在古代有很多千古流傳的佳話和詩句,但是作為他們的主人公或者是作者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美好,比如說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鑿壁偷光的匡衡,有興趣的可以查一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