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獻證明蘇秦是張儀的晚輩,張儀是當之無愧的縱橫家鼻祖!

一、《史記》《國策》,真真假假

在《史記》中,記載有一個“鬼谷先生”,他是蘇秦、張儀二人的老師。但是這個傳奇的鬼谷子,在先秦文獻並無更多事蹟,很難說是真實存在的人物。傳世的《鬼谷子》也大機率是六朝偽託,在《漢書·藝文志》中有《蘇子》《張子》,卻無《鬼谷子》。甚至有人懷疑鬼谷子其實就是蘇秦,這是隋人樂壹注《鬼谷子》提出的,他說“蘇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唐人張守節也認為,《鬼谷子》其實就是《蘇子》,都認為鬼谷子其人其書都是蘇秦分化。

按照《史記》的說法,蘇秦、張儀這對師兄弟還是對旗鼓相當的好cp。最早是蘇秦出山,遊說趙王得以合縱,但又害怕秦國攻打趙國,在合縱未完成之前破壞,所以就用激將法把張儀弄去秦國,並用重金幫張儀坐到客卿之位。這時才透露給張儀,自己不想讓秦攻趙,張儀也體會到同門兄弟的一片苦心,於是在蘇秦有生之年,張儀主政下的秦國都沒有進攻趙國。蘇秦遊說燕、趙、韓、魏、齊、楚形成合縱,蘇秦成為合縱長,身掛六國相印。

齊閔王之時,因為齊大夫與蘇秦爭寵,派人刺殺了蘇秦。等到蘇秦死後,張儀終於也可以大顯身手,當時魏國已經臣服了秦國,於是他遊說楚、韓、齊、趙、燕加入連橫。在秦惠王去世後,因為秦武王不喜歡張儀,所以張儀只能離秦去魏,一年之後死在魏相任上。司馬光編《資治通鑑》,據此將蘇秦合縱繫於公元前333年、蘇秦之死繫於前317年、張儀連橫繫於前311年、張儀之死繫於前310年。這樣看來,蘇秦像是師兄,而張儀像是師弟。

出土文獻證明蘇秦是張儀的晚輩,張儀是當之無愧的縱橫家鼻祖!

但是《蘇秦列傳》《張儀列傳》很多地方是說不通的,特別是關於蘇秦的記載,就連太史公自己都說“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也就是說當時很多遊說之事都附會於蘇秦,蘇秦因為太有名了,所以成為一個“箭垛式人物”。特別是他還有蘇代、蘇厲兩個哥哥,《史記索隱》引譙周曰提到還有蘇闢、蘇鵠。這樣一來,五兄弟的事蹟都容易附會在一個人身上,就造成了蘇秦活動的時代特別長。

根據《蘇秦列傳》,蘇秦死於齊閔王時期,尚在張儀之前;根據《燕召公世家》,蘇秦還與燕文公夫人有染,所以在燕易王時為避禍進入齊國反間,最後在燕王噲時死於齊國。這裡就存在很大的時間矛盾。早在《孟子》就有記載,燕王噲因為禪讓鬧劇,被齊宣王趁火打劫而死,這年是公元前314年。而齊宣王於前301年去世,之後才是齊閔王即位。如果蘇秦死於齊閔王時期,就絕對不可能死於張儀之前和燕王噲時期。

另外還有一個很大的疑點。就是《孟子》曾提到當時人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注意,時人認為和張儀齊名的縱橫家是公孫衍,而不是蘇秦;而在《張儀列傳》中,張儀擔任秦國相邦時,其對手也主要是在魏的公孫衍和在楚的陳軫,三人也因關係緊密而合於一傳;蘇秦除了幫助張儀在秦國上位,之後兩人就幾乎沒有了交集。這些較早較可靠的史料表明,蘇秦並不是張儀同時代的人物。

出土文獻證明蘇秦是張儀的晚輩,張儀是當之無愧的縱橫家鼻祖!

太史公編寫《史記》的戰國史料,很大程度參考了《戰國策》的內容。雖然,《戰國策》要到太史公之後的劉向才正式編訂命名,但它材料本身來源於戰國。歷史學家徐中舒就指出,“此書出於戰國、秦、漢間,是當時遊說之士世代傳習、隨時增益和編錄的總集……是戰國時代遊士必須簡練揣摩的典籍”,可見,《戰國策》本身不是為了記錄歷史,而是為了縱橫教學。雖然經歷秦火之後,《戰國策》已成為戰國史基本史料,但卻有杜撰和錯亂之辭。

所幸的是,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其中就有不少涉及蘇秦的新史料。雖然《戰國縱橫家書》本質也是《戰國策》一類,但其內容又比《史記》更合理。歷史學家楊寬據此考證出蘇秦是燕昭王派來齊國的間諜,於公元前285年事情敗露後被齊閔王處死。那麼蘇秦就比張儀晚去世十五年,兩人主要活動時間也相差二十多年。可見,蘇秦應該是比張儀更晚的人物,這更加證明鬼谷子只是傳說人物,而張儀是縱橫家鼻祖。

下面我們分別講述經學者考訂後的張儀蘇秦故事。

二、張儀連橫,秦國強盛

《史記》其實還記載了一個更早的縱橫家,就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仲尼弟子列傳》說“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但這與春秋史基本史料《左傳》不合。《史記會注考證》引蘇轍曰“所記皆非,蓋戰國說客設為子貢之辭,以自託於孔氏,而太史公信之耳”。從春秋宏觀政治格局來看,也是晉—齊—吳與秦—楚—越兩大陣營對峙局勢;而直到“邦無定交,士無定主”的戰國時期,才有縱橫家產生的土壤。

戰國初年,最早變法的諸侯是魏國,成為華夏第一強國。但之後,秦孝公、齊威王都相繼變法,魏國身處中原的地緣劣勢就顯現了,魏惠王多次東敗於齊、西輸於秦。而其他四國也都紛紛變法,所以形成七大國實力均衡的局面,被稱為“戰國七雄”。在這樣的情況下,身處中原的三晉(韓趙魏)二週(東西周)人,就更加迫切考慮如何透過縱橫捭闔來保家衛國。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在本國卻常常被貴族排斥,到改革最徹底的秦國方能施展拳腳。

張儀出身魏國疏族,曾遊說楚王不被用,只能住在相國府上。之後有一次楚相宴飲遺失玉璧,於是有人懷疑是張儀盜竊。楚相命令刑訊逼供,張儀也不肯認罪,於是只能將其驅逐出境。張儀回到老家,妻子感嘆:“您是因為讀書才受這樣的屈辱啊!”張儀卻狡黠笑笑:“我的舌頭還在就夠了嘛!”於是在公元前329年,張儀前往秦國,遊說秦惠文君聯魏抗楚。當時在秦國炙手可熱的是大良造公孫衍,他也是魏國人,於前332年在雕陰斬首魏軍八萬。

出土文獻證明蘇秦是張儀的晚輩,張儀是當之無愧的縱橫家鼻祖!

出土文獻證明蘇秦是張儀的晚輩,張儀是當之無愧的縱橫家鼻祖!

張儀的策略是連橫韓、魏,他認為,韓、魏是無法滅亡的,但又是東進必經通道,所以只要打服就行了。公元前328年,張儀與公子華攻克魏國蒲陽,而旋即又歸還了魏國,但秦國也不虧,除了得到魏國這個盟友,還得到上郡和少梁作為回報。張儀也被任命為相邦。之後,他又建議秦惠文君與韓、魏互尊為王,從而把韓國也拉入連橫陣營。張儀的後來居上,使公孫衍坐了冷板凳。於是他只好回到家鄉魏國,打算與張儀硬扛到底。

當時魏國的相國是莊子的朋友惠施,他本人就是個合縱派,曾引導魏惠王將公子分別派到齊、楚做人質換取支援。而公孫衍到魏國後,被惠施大力賞識,於是公孫衍發起一場魏、韓、趙、燕、中山五國互相稱王的活動,史稱“五國相王”。但五國終究同床異夢,沒有形成合縱聯盟。反而秦國嗅到了魏國意欲背叛,於是在公元前322年,秦惠文王攻佔魏國的曲沃、平周,迫使魏惠王接受張儀身兼魏相,惠施、公孫衍逃到韓國避難,魏國完全被秦國控制。

不過,張儀沒嘚瑟太久,兩年之後齊國打敗秦魏聯軍,魏國又重新迴歸合縱的懷抱。張儀被趕走,惠施、公孫衍迴歸。公元前318年,公孫衍發動魏、韓、趙、燕、楚進攻秦國,史稱“五國攻秦”,但真正參戰的只有魏、韓、趙,反而被秦國擊敗。魏惠王為了獲取齊宣王支援,只能以齊人田需為相。公孫衍與田需不睦,讓魏惠王更換為齊相田嬰之子田文,公孫衍本人則入韓為相。秦國繼續東征韓、魏,齊、楚繼續爽約,以致韓、魏再次倒向秦國。

出土文獻證明蘇秦是張儀的晚輩,張儀是當之無愧的縱橫家鼻祖!

出土文獻證明蘇秦是張儀的晚輩,張儀是當之無愧的縱橫家鼻祖!

這時公孫衍也被田需察覺,設計反殺。張儀就繼續拆散齊、楚聯盟。他遊說楚懷王,欺騙說以商於六百里土地換取楚、齊絕交。貪婪的楚懷王答應後,張儀卻只肯履行六里地。楚懷王勃然大怒,分兵攻打秦、韓;齊宣王也以大局為重,發兵攻魏。但齊、楚都先後被秦擊敗,秦國反而取得楚國漢中之地,使關中與巴蜀聯通。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兒子秦武王不喜歡張儀。張儀被迫離開秦國,被魏襄王聘任相國,次年去世於任上。

張儀退出帷幕之際,正是蘇秦粉墨登場之時。

三、蘇秦合縱,齊國衰亡

蘇秦字季子,東周洛陽人。與哥哥蘇代、蘇厲都以縱橫為業,但早年與張儀一樣懷才不遇,最後窮困潦倒回到老家。妻子見到他不願意下織布機,大嫂也不去做飯接風,甚至父母都不想和他說話。非但如此,還在背後嘲笑他不務正業,窮死也是活該。蘇秦聽了非常慚愧,把藏書找出來挑燈夜讀,發現一本託名呂尚的《陰符經》很對胃口。所謂“懸樑刺股”的“刺股”,說的就是蘇秦讀書,為了防止打瞌睡,而用鐵椎刺得大腿流血。

公元前315年,燕王噲禪讓給相國子之,以致發生燕太子之亂。齊宣王與中山王趁火打劫,攻克燕都,燕王噲、燕太子、子之都死於戰火。燕王噲之子燕昭王立志復仇,興建黃金臺重金招聘列國士人,而蘇秦就正在此時進入燕國。而齊國當時非常強盛,且與趙國、秦國同盟。如何拆散他們?蘇秦敏銳發現三國友好的外殼下掩蓋著利益的衝突——對宋國的爭奪。於是在前295年,燕昭王封蘇秦官卿相、爵武安君,進入齊國“幫助”齊閔王奪宋。

齊國相國韓珉與秦昭襄王關係很好,於是蘇秦慫恿韓珉聯合秦、燕伐宋,而把趙國擱在一邊。燕國與宋國並不接壤,實際上好處都在秦、齊。有了燕昭王的支援,齊閔王當然樂得撇開趙國,大舉攻宋。而趙國什麼態度呢?將軍韓徐為認為齊國擅自攻宋,應該聯合魏相田文反攻齊國;但相國李兌卻反對與齊國撕破臉,因為齊人曾承諾把宋的蒙邑送給他。李兌一針見血指出,這是燕昭王挑撥離間之舉。蘇秦只好勸說齊閔王放棄攻宋。

出土文獻證明蘇秦是張儀的晚輩,張儀是當之無愧的縱橫家鼻祖!

出土文獻證明蘇秦是張儀的晚輩,張儀是當之無愧的縱橫家鼻祖!

之後蘇秦入趙意圖搞間諜,又被李兌、韓徐為關押;之後經過燕昭王的斡旋,蘇秦才得以平安回齊。這種種跡象,讓秦相魏冉也敏感嗅到,齊、趙關係搖搖欲墜。於是他提出秦齊互帝的計劃,以秦為西帝、齊為東帝,共同消滅趙國。趙國與秦國毗鄰,接受韓、魏朝拜,是三晉的領袖,自然為秦國忌憚。如果齊國幫助秦國,趙國則危如累卵。蘇秦馬上建議齊閔王,不如放棄帝號,讓天下諸侯憎秦;不但如此,還要合縱攻秦,這樣才能趁火打劫滅宋。

蘇秦此舉可謂是一箭雙鵰。一方面,齊國不會因為滅趙而壯大,進而威脅燕國;二來,齊國與最後一個盟友秦國關係破裂,以後就容易成為眾矢之的。所以在蘇秦的奔走之下,齊、燕、趙、韓、魏五國形成同盟,這就是蘇秦“六國相印”的原型,其實楚國並未參與。但五國聯盟很快就破裂,因為齊閔王伐宋遭到趙、魏反對,於是又拉攏秦國,要求秦國伐魏而齊國伐宋。公元前286年,齊閔王終於如願以償吞食了宋國,然而,禍患也危在旦夕了。

魏相田文就是有名的孟嘗君,他被齊閔王驅逐出國,與齊自然誓不兩立,於是主動與秦講和。而齊閔王滅宋後實力大增,三晉與秦國都感覺非常不安,加上趙國也有親秦派金投、攻齊派韓徐為,秦相魏冉則想獲得天下最富庶的宋國定陶。於是秦、趙、韓、魏反而達成同盟,燕國當然也緊隨其後。並以燕相樂毅為聯軍統帥。公元前285年,被蘇秦矇蔽的齊閔王終於開竅,於是以反間罪車裂了蘇秦。然而一切都晚了,齊都臨淄被燕軍攻下,齊閔王逃亡被殺。

雖然我們習慣說張儀“連橫”蘇秦“合縱”,但實際上,這只是縱橫家根據戰國末年局勢的偽託,六國攻秦為合縱,秦合六國為連橫,兩者是對立關係。從張儀、蘇秦身處的戰國中期來看,“連橫”“合縱”更多是以三晉為中心,聯合秦、齊則為“連橫”,聯合燕、楚則為“合縱”。那麼蘇秦的計策既有連橫、又有合縱,“蘇秦被反間以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以致蘇秦事蹟錯亂;但這種看法是不公正的,蘇秦本人作為“死間”,以生命完成了使命。

“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縱橫家確實是戰國一條獨特的風景線,他們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掌控朝政、左右時局,隨著秦漢大一統帝國建立,才逐漸走進了歷史的塵埃。

參考文獻:

白立超:《縱橫家史話》

勞榦:《戰國時代的戰爭》

徐中舒:《論〈戰國策〉的編寫及有關蘇秦諸問題》

楊寬:《戰國史》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漢史。出版著作《先秦古國志》《先秦古國志之吳越春秋》《山海經全畫集》三種,作品散見於《國家人文歷史》、網易歷史頻道等紙刊媒體。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