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除了閱讀還可以演繹,松江這群學生就嘗試了

“西外”與“戲外”,這是一組諧音詞,卻在校園裡產生了奇妙的聯絡。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西外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上外西外”),有一家“玖號話劇社”,按照每年推出一部大戲的進度,由師生共同擔任演出任務,透過從課本到舞臺,讓戲劇學習成為學生閱讀課程的延續和展示方式。玖號話劇社自2015年9月成立以來,先後將《欽差大臣》《家》《巴蘭金幻想曲》《黎明之前》等多部作品搬上舞臺。

名著除了閱讀還可以演繹,松江這群學生就嘗試了

“沒有戲劇,不成教育。”上外西外校長林敏介紹說,戲劇不光是一門藝術,也是有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綜合性課程,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還能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想象力,把舞臺變成個人發展的主陣地。戲裡戲外,臺上臺下,演的都是經典的劇本,孩子們在一字一句、一顰一笑之間,感受名著的精髓與戲劇教育的魅力,在課堂與舞臺中交融出一出充滿創意且不乏審美情趣的教育“大戲”。

名著除了閱讀還可以演繹,松江這群學生就嘗試了

王淼是上海外國語大學西外外國語學校的語文老師、小學部校長,也是玖號話劇社的創始人。據其介紹,在話劇社成立之前,排練與演出就已經在進行了。“誤打誤撞。”王淼這樣形容自己在校園推行戲劇的初衷。2012年,她帶了一個畢業班,想著送孩子們一份禮物,商量之後便帶著大家一起排練了名著《欽差大臣》,演出非常成功。更令她感到驚喜的是,平時習慣拖拉的孩子變得勤快了,之前晦澀的課本背誦起來也不再那麼吃力了,學生們的閱讀習慣與閱讀水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名著除了閱讀還可以演繹,松江這群學生就嘗試了

初次試水便收穫滿滿,按照一年一部戲的節奏,戲劇校園建設在上外西外有序鋪開。2013年排練演出了巴金的《家》;2014年,上外西外小學部舉行讀書戲劇展演,每個年級組都推出了短劇;2015年,《黎明之前》演出成功,玖號話劇社正式成立。演出的形式也在不斷創新,2016年,學生將短篇小說《項鍊》二度創作並搬上舞臺;2017年,懸疑劇《證人》呼嘯而來;2018年,《七十二家房客》首次嘗試舞臺滑稽戲,並加入方言表演,掀起了滬語學習熱潮。2019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玖號話劇社建社5週年,玖號話劇社推出了《霓虹燈下的哨兵》,學生們站在舞臺上高呼:“勝利了,我們進了城,可我們還得繼續艱苦奮鬥”。

名著除了閱讀還可以演繹,松江這群學生就嘗試了

名著除了閱讀還可以演繹,松江這群學生就嘗試了

從劇本創作與改編、角色扮演與排練,到舞臺設計與燈光、服裝化妝與道具,上外西外的師生們認真打磨著每一處臺詞、動作、表情等,將臺上與臺下、個人與集體緊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演出過程中,孩子們自己管理自己的道具、演出服,自己學著去與小夥伴們相處,從來沒有一門學科可以如此包容這麼多的學習成長。”王淼感慨道,這些家長眼中的孩子,到了劇中可以是父母、士兵甚至乞丐,在舞臺上品嚐生活百態。

名著除了閱讀還可以演繹,松江這群學生就嘗試了

最讓王淼感到欣喜的是,孩子們閱讀能力的提升,“孩子們的‘表演慾’成功喚醒了他們的‘閱讀力’。”不一定每個孩子都愛閱讀,但是每個孩子都渴望在舞臺上展示自己,透過演出話劇,孩子們不僅學會了表演,而是能夠多角度、多層次體驗情境,這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法或很難體驗到的。林敏也在他的教學隨筆中提到:“戲劇中的人生,有時反而是最真實的。其實,人生本來就是一出充滿戲劇性的‘大戲’,每個人每天都在‘真情出演’,扮著自己在社會大舞臺上的‘角色’。”

■文 牛立超 ■受訪者供圖

■欄目責編 楊露

■欄目主編 代啟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