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比魏徵更得李世民喜歡,而且他的水平,決不在魏徵之下

在古代來說,君臣關係友善,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百姓的利益安康,是大家都喜聞樂見的景象。魏徵和李世民這對君臣是歷史上最經常出現的一對君臣,兩人在歷史記載中,體現出了當時仁義君臣最為理想化的一種現象。臣子可以毫無顧忌的力諫皇帝,皇帝也禮賢下士分析接受意見,這樣的君臣關係可能是最為稱讚的。

這個人比魏徵更得李世民喜歡,而且他的水平,決不在魏徵之下

不過他們兩人這樣的現狀只維持到了魏徵去世,在魏徵去世之後不久,李世民就一改仁愛的君主模樣,將魏徵的墓穴砸毀,並且還將魏徵在世時,說要將公主許配給他兒子的誓言給撕毀,前後巨大的差別對待,到底是為何如此?那就要說到唐朝的另一個大臣,他和魏徵的歷史軌跡一般,但是魏徵死後卻被掘墳,而他卻被賜可以下葬李世民的昭陵,這個人就是唐朝時期的馬周。

這個人比魏徵更得李世民喜歡,而且他的水平,決不在魏徵之下

馬周是唐朝另一個如同魏徵一樣的人物,而且更勝於魏徵,貞觀之治中很多的改良意見都是他提出來的,是貞觀之治形成的重要推手。當時李世民廣開言路讓大臣們上述自己在政務上的得失,在其中有一個武官提出的建議,讓李世民耳目一新。但是武官平常並不涉及這些文常,李世民就直接問他,是誰為他寫的奏疏。

這個人比魏徵更得李世民喜歡,而且他的水平,決不在魏徵之下

武官也是耿直,就直接說這不是他寫的,是他家中的謀士馬周所寫。李世民就下令派人去召喚馬周,哪曾想馬周卻如同諸葛亮一般,三請而不動,而李世民也是出奇的淡定,直到派遣了第四次,馬周才進宮拜見。結果到了宮中與李世民探討一番之後,李世民就直接派他任命於門下省上班了。

這個人比魏徵更得李世民喜歡,而且他的水平,決不在魏徵之下

之後兩人就好像‘’熱戀‘’一般,往來甚密,用李世民的原話來說:‘’一日不見馬周,我就思念至極。‘’馬周給李世民提出的諫言,實行的數量和質量都不比魏延少,後來馬周臨死的時候,將自己與李世民所有的言談往來統統用火燒盡,不給後世留一點李世民的談資。而魏延在最後的時候,卻是將李世民的過去錯失統統公開出來,兩人不一樣的選擇,自然受到了李世民不一樣的待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