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免死,眾人疑惑,司馬昭:倒過來唸

老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據說是因為《水滸》中有太多暴力畫面,少年人血氣方剛,不適合多看;而人上了年紀之後,“人老成精”,往往思慮極多,這時候,就不太適合多看太多智計謀略的書。

其實《三國演義》中,除了描寫謀士智計,也滲透了很多對人性的描寫。比如,長久以來,在《三國演義》中被描寫成平庸的後主劉禪真的是那樣無能嗎?

劉禪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免死,眾人疑惑,司馬昭:倒過來唸

根據《三國演義》以及史書上一些記載來看,其實未必。

一、“白帝託孤”

《三國演義》中,趙雲從曹軍合圍中,七進七出,保護幼主劉禪逃出,後來有人寫詩稱讚:

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未見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趙雲將孩子救出,小心翼翼遞到主公劉備手中,不成想劉備一把將孩子摔在地上,並說一句:

“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

有人說,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但這一摔,卻把劉禪摔傻了。

劉禪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免死,眾人疑惑,司馬昭:倒過來唸

故事很動人,但這只不過是民間戲說。

在古代作為王儲,能夠登上帝位,往往需要心思縝密,謹言慎行,稍有不慎,就會萬劫不復。

因為《三國演義》之中沒有太多描寫劉備後宮“奪儲”的事,所以很多人認為劉禪是好運,順勢接班。

稍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作為“未來帝王”,劉禪每一步都被眾人關注,甚至時刻充滿考驗。

但他完成了考驗,所以在“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召見他,一番對話下來,確認了這個看似“鐵憨憨”的兒子有足夠的能力繼位,所以在接下來見到諸葛亮時,劉備才會顯露“兇殘”的一面。

表面上是“少主可輔,輔之;不可輔,卿可取而代之”,事實上,這是劉備與諸葛亮的“交易”,諸葛亮聽後伏地嚎啕大哭,並且表示自己只求萬世之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禪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免死,眾人疑惑,司馬昭:倒過來唸

因此,劉禪順利登基。

二、治國安民

能夠說明劉禪並非無能的第二件事,就是他對諸葛亮的配合。

“六出祁山”並不是我們所認為那樣的聲勢煊赫,事實上,在諸葛亮接連北伐的背後,是對蜀國國力的巨大透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劉禪還是選擇信任諸葛亮,任由他安排。

這一點,很多人會認為是劉禪無能,但是,劉禪可以無能,諸葛亮會沒腦子嗎?他豈能不知道“功高蓋主”是如何危險,他能夠如此放心去做,其實背後就是因為他明確知道劉禪的心意。

劉禪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免死,眾人疑惑,司馬昭:倒過來唸

另外,因為小說中對時間概念的“一帶而過”,往往會讓我們對很多歷史事件的認識產生偏差。

大家注意一下, 蜀國並不是在諸葛亮死後就覆滅,而是在諸葛亮死(公元234年)後,將近30年,公元263年,後主劉禪才選擇投降。

在這30年間,蜀國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劉禪治國有方,甚至是最後,魏軍鄧艾率軍從天險小道攻入蜀國,劉禪選擇出城投降,也是為了能夠將對百姓的傷害減少到最小。

他可以不投降,可以“堅貞不屈”,繼續作戰,但是,在國都內作戰所產生的所有損失,都會由百姓來承擔。

劉禪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免死,眾人疑惑,司馬昭:倒過來唸

他不傻,而且很勇敢,他沒有為了自己的在歷史上的一個虛名,而不顧一切地選擇“硬碰硬”。

三、樂不思蜀

這個成語,或許是對劉禪很不公正的評價,他為了不傷到當地民生根基,選擇帶領百官投降,在他和家屬被送到洛陽之後,他很明白當前的和處境,蜀國人民無恙,這時候他最需要保重的是自己。

於是就有了後來司馬昭屢屢試探,結果劉禪表示“此間樂,不思蜀”的故事。

據說,當時司馬昭帳下很多幕僚,不停建議他儘早找理由殺掉劉禪,因為劉禪活著,他就有可能成為一面“旗幟”,鼓舞蜀地人起兵。

因此司馬昭屢屢試探,但劉禪一味沉溺於醇酒美人,而且不斷向司馬昭索要豪宅,後來,劉禪在自己的宅邸上書寫三個大字:“中山寨”。

司馬昭聽聞這件事後,對屬下表示,可以不用殺劉禪了,“此公不懼反矣”。

看到眾人疑惑不解,司馬昭解釋說,把這三個字倒過來唸,就是“寨山中”,寓意“在山中”,據說在之前曹魏接受禪讓,而讓漢獻帝劉協以“山陽公”的名義,和皇后曹節一起在山中相守。

在這裡,劉禪想要表達的是,自己沒有反意,只想像獻帝一樣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因為這三個字,劉禪活了下來,並且他的後代,在洛陽生活很好。

這樣的做法,大家不必表示不屑,畢竟在生死麵前,一切都是小事。他能儲存家族眷屬,這的確是大智大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