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背後的一樁歷史疑案

智伯不行仁義而務廣地,故亡其國。(《泰族訓》)

北宋名臣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中,智瑤被刻畫成一個貪婪好利、鼠目寸光、極武而亡的反面典型;相應的是,聯手剿滅智瑤、瓜分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卻被塑造成正義之士,實在是令人難以信服!

今天就來說一說隱藏在“三家分晉”背後的這樁歷史疑案:智瑤到底是一個貪婪好利、鼠目寸光、極武而亡的反面典型,還是一個才幹出眾,智謀過人的忠臣良將?

“三家分晉”背後的一樁歷史疑案

司馬光為力證智瑤是個貪婪好利、鼠目寸光的反面典型,不惜以四個事例來論證。讓我們具體看看這四個事例有多荒唐和不靠譜。

晉國這個昔日春秋時期霸主因為卿大夫晉國四卿共同主政,即智家與韓趙魏三家四個卿大夫家族。

第一個事例是說智家智宣子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選定了智瑤作為家族繼承人,而族人智果則表示反對,建議智宣子選擇另外一位庶子智宵作為繼承人。

智果的理由是,智瑤雖然很優秀,有5個超乎常人的優點:貌,一表人才;武,精於騎射;博,通曉各項技能;文,文章流利;決,堅決果斷。但他有一個致命缺點:胸襟狹窄,刻薄寡恩。

智果認為,智瑤的優點越優秀,越自以為是,偏偏還有這個不仁和不能容人的缺點,誰也不能和他共處。如果選定智瑤做繼承人,智姓家族一定會覆滅。但智宣子沒有聽從他的建議。

這個事例的真實性無從考證,既然能精確指出智瑤超乎常人的5個優點,怎麼就沒有具體事例說明智瑤是怎樣胸襟狹窄,刻薄寡恩的呢?

“三家分晉”背後的一樁歷史疑案

第二個事例是智瑤成為晉國執政大臣後,和韓魏兩家卿大夫韓虎和魏駒聚會宴飲,智瑤竟然在宴會上戲弄韓虎,又侮辱韓相段規。

稍微正常點的成年人都知道,怎麼可以在宴飲時這樣的公眾場合公然戲弄和羞辱同事,即便你地位高過你的同事。

這個事例的真實性實在令人懷疑,智瑤身為晉國執政官,素質竟然會低下到如此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這種仗著自己地位高過同事,而公然在宴席上戲弄和羞辱同事,放到今天,估計都沒幾個人會這麼愚蠢。

更搞笑的是,智瑤下屬規勸他,他竟然口出狂言,說我不給別人災難已經算夠意思了,誰還敢給我災難?說出這種話來,那麼他的素質、見識和能耐實在是低劣至極,怎麼可能當上晉國執政?

“三家分晉”背後的一樁歷史疑案

第三個事例是智瑤公然向韓虎索要領土,韓虎氣得要命,但他還是聽韓相段規所勸,拿出一個萬戶邑送給了智瑤。

智瑤高興壞了,如法炮製,又向魏駒索要領土,魏駒本想拒絕,但最終聽從魏相任章所勸,也拿出一個萬戶邑送給了智瑤。

智瑤對自己的英明深為滿意,接著又向趙無恤索要土地,卻遭到了趙無恤的拒絕。於是,智瑤脅迫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無恤。於是,趙無恤逃往當初他老爹給他預先備好的革命根據地:晉陽。這就是“水灌晉陽”的由來。

實際上,智瑤當上晉國執政後,透過南征北戰,使晉國聲威大震,許多在晉國內亂時脫離晉國影響的小國,都紛紛重新歸附。但智伯認為要想恢復晉國當年的霸業,必須增強晉國國君的實力,才能主導晉國一致對外。

在這樣的情況下,智瑤先帶頭拿出一個萬戶邑送給了晉國國君,他認為同為四卿,那麼,其他三卿韓趙魏也理所應當像他這樣,大家都獻出一個萬戶邑給國君,國君的實力不就大大增強了嗎?

可歷史上的記載竟然說是智瑤向韓趙魏三家索要領土,以滿足他自己擴張勢力的貪慾。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

“三家分晉”背後的一樁歷史疑案

第四個事例是說智瑤脅迫韓魏兩家一起發兵討伐趙無恤,圍攻晉陽,智瑤以水攻晉陽,決汾河水灌入晉陽城,城內百姓家家戶戶爐灶崩塌,遍地魚蛙,生存都成了問題,到了“易子而食”的悲慘境地,卻始終眾志成城,沒人投降。

寫到這裡,歷史記載智瑤再次“腦子抽風”,竟然當著韓魏兩家得意忘形地說,今天我才知道,原來水是可以讓人亡國的!韓虎和魏駒兩人大驚,相互遞上眼色,原來,他們猛然想到,你智瑤今天可以水灌晉陽,明天就可以灌我們,滅了我們了!

寫到這裡,大概司馬光覺得還不過癮,還不足以表現智瑤的愚蠢和狂妄,還給智瑤加了一齣戲。智瑤的謀臣疵警告智瑤,韓魏兩家可能叛變。智瑤第二天就把這話拿來詰問韓魏兩家。

我的天!看到這裡,讓人大跌眼鏡,智瑤是怎麼當上晉國執政的?又是怎樣南征北戰讓晉國聲威大震的?這兩件事做得愚蠢又狂妄,和我們民間所說的“二百五”有啥區別?這不是判若兩人嗎?

“三家分晉”背後的一樁歷史疑案

司馬光在用這四個事例詳細見證了智瑤的貪婪好利、鼠目寸光、極武而亡之後,接下來,就寫了智瑤的悲慘下場。

韓魏兩家看到趙無恤命懸一線,意識到“唇亡齒寒”,恰在此時,趙無恤的謀臣前來做說客,最終說服韓魏兩家願意反水,聯手趙無恤一起討伐智瑤,生擒智瑤並當即斬殺。緊接著又攻佔智家封邑,把智家200餘人殺了個乾乾淨淨。

頗耐人尋味的是,智瑤家的食客豫讓,誓死報答智瑤的知遇之恩,數次行刺趙無恤,付出巨大代價之後依舊失敗,被趙無恤捉住,豫讓一方面要誓死報答智瑤,一方面又欠了趙無恤幾次不殺之恩。無奈之下,豫讓只得請求刺了趙無恤的衣服三件,然後自殺身亡。豫讓成為流芳千古的義士。

無法想象,倘若智瑤果真是司馬光所刻畫的那般貪婪好利、鼠目寸光,怎麼能有豫讓這樣肝膽相照的義士如此效忠於他?這不是咄咄怪事嗎?太過於違背常理了吧?

再倒回去,當初,智瑤和趙無恤領兵出戰攻打鄭國,智瑤以統帥的身份命令趙無恤攻城,趙無恤竟公然抗命,目的就是要為自己儲存實力,結果,功虧一簣,沒能攻下鄭國都城。

這讓智瑤大感詫異和惱怒,斥問趙無恤,當初趙簡子怎麼會立你為繼承人呢?

僅從這一個事例就可以看得出來,智瑤和趙無恤到底是誰才是真正的自私自利?

還有一個更有說服力的例證:韓魏趙聯手殺死智瑤、剿滅智家後,終於把罪惡之手伸向了國君,三家聯手最終瓜分了國君的土地,晉國徹底消亡了。

智瑤南征北戰讓晉國聲威大震,一心想要透過努力讓晉國重新回到當年的霸主之位;而韓趙魏三家呢?卻是真正的狼子野心,一有機會竟然滅了自己的國君,再取而代之。還厚顏無恥地要周天子分封他們為諸侯國。真可謂“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啊!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這也標誌著春秋結束,進入“七雄爭霸”的戰國時期。

但很遺憾,歷史往往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世人也只習慣於用“成王敗寇”來評價一個人。智瑤失敗了,身敗則名裂,被刻畫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