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流詩人,誰也不服誰,歌妓唱罷一首歌,高下立現

如果說戰國時期是一個學術百家爭鳴的時代,唐朝則是一個詩歌百家爭鳴的時代,經過無數前輩先驅的努力,五、七言詩發展到唐朝已趨向成熟,在這般環境條件下,唐代詩人各展其能,將漢語言之美,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位一流詩人,誰也不服誰,歌妓唱罷一首歌,高下立現

陳子昂詩中的漢魏風骨、王維、孟浩然詩中的幽雅靜謐、李白詩中的浪漫飄逸……其中描寫邊疆戰士英雄氣概的邊塞詩,更是獨樹一幟。

唐代文人用手中的筆,書寫了一個個熱血報國、奮勇無畏的形象。王昌齡、岑參、高適都是邊塞詩傑出的代表。

其實還有一位邊塞詩人,他傳世的作品雖然不多,但論名氣,在盛唐時期並不遜於上面三位詩人,同為當世一流詩人,

此人便是王之渙。他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在中華大地幾乎人人會背。

三位一流詩人,誰也不服誰,歌妓唱罷一首歌,高下立現

話說開元二十五年,一個微雪寒風的冬天,王昌齡、高適、王之渙在一個酒樓聚會,他們三人飲酒作詩,興正酣時,來了一群伶人,大概十幾個人,也在這裡聚會。可能是因為位置不太夠,王之渙三人便離席把空間讓給了他們,自己圍著火爐喝酒,沒過多久,又來了四位漂亮的歌姬。

伶人和歌姬,都是當時音樂圈的,她們聚在一起,當然就是唱歌了,她們唱的歌,歌詞基本都是當時文人寫的詩詞,王之渙他們的詩作,更是被爭相傳唱。因此,王昌齡幾個就說到:

“我們三個在詩壇略有薄名,但是未能分出高下,今天我們就聽聽,她們唱的歌,唱的誰人詩作最多,誰就是最厲害的。”

三位一流詩人,誰也不服誰,歌妓唱罷一首歌,高下立現

王之渙三人當然是誰也不服誰,當場就答應了。

最先唱的是第一批伶人中的一位歌女,

她唱的是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絕句,唱完之後,王昌齡便在牆壁上畫了一下,就類似我們今天記“正”字算票數,意思是唱了一首他的作品。

之後一位

伶人唱的是高適的“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

這一首五言詩,名字《哭單父梁九少府》,高適聽到之後,也笑著在他傍邊的牆壁上畫了一道。

三位一流詩人,誰也不服誰,歌妓唱罷一首歌,高下立現

隨後又是一位伶人開唱了,這位表演者唱的是王昌齡的《長信秋詞》組詩中的一首: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兩首了,便再次畫了一道。

此時王之渙有點下不來臺了,畢竟三人都是在詩壇齊名的,如今王昌齡都有兩首了,還沒人唱他的,他提出更改一下評判規則,他認為,這幾個伶人屬於不入流的歌手,選歌詞也沒有什麼鑑賞力。

王之渙指了指其中最有氣質、最漂亮、最出色的那位歌妓說:“如果那位歌妓所唱不是我的詩,我這一輩子也不和你們兩爭輸贏了,不過,要是所唱是我的詩,那麼你們就拜我為師吧!”說完,他們三人便笑著等那位最出色的歌妓唱歌。

三位一流詩人,誰也不服誰,歌妓唱罷一首歌,高下立現

不出片刻,王之渙說的那位歌妓出場了,只聽她清澈嘹亮的歌聲,悠悠傳來:“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歌聲剛落,王之渙便得意地大笑起來,並且還順帶“打擊”了兩位好友一番。

這則故事,載於《集異記》中,雖然後世有學者考據此事不實,但不可否認,

王之渙、王昌齡、高適三人有著濃厚的友誼,他們經常詩文唱和,同時也互相欣賞欽慕。

而歌妓所唱的王之渙這首《涼州詞》,也確實是唐詩中的佳作、名篇。

涼州詞並非只是詩的題目,它是曲調名,是涼州歌的唱詞,唐代許多詩人都寫過《涼州詞》,這與倚聲填詞的宋詞非常相似,其內容也多吟詠邊塞之情。

三位一流詩人,誰也不服誰,歌妓唱罷一首歌,高下立現

他將遠處的黃河看作是一條飛逸流緞,在雲上逶迤,孤城萬仞山則是近景,這兩句氣勢開闊,邊塞蒼涼邈遠的意境頓時縈繞在讀者的腦海。後兩句陡然一轉,以羌笛來代指徵夫離別時的不捨,古人以折柳送別,詩人則認為楊柳無辜,最後一句順流直下,點出了邊塞的惡劣環境。

《唐詩正聲》:吳逸一評:神氣內斂,骨力全融,意沉而調響。滿目徵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

王之渙全唐詩只存詩六首,但首首精品,此《涼州詞》更是評為七絕之首,唐詩第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