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他是曹魏開國元勳之一,棄暗投明,放棄袁紹投奔曹操

導語:

董昭原本在袁紹帳下,但袁紹的優柔寡斷和聽信小人讒言的行為使得董昭認清了袁紹並非明主,最終投奔了曹操,做了曹操的謀士,曹操進位魏王與他的謀劃功不可沒,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入瞭解這位魏國開國元勳——董昭。

三國:他是曹魏開國元勳之一,棄暗投明,放棄袁紹投奔曹操

一.棄暗投明

董昭生於公元156年,卒於公元236年,字公仁,濟陰定陶人(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董昭年少有為,在很早的時候就被當時的朝廷舉孝廉任命為地方官員,雖然是一個縣令但也能看出他的才華,當時他在袁紹屬地,被袁紹看中在他麾下做了一名參軍。

當時的袁紹勢力範圍還沒有後來那麼龐大,他的死對頭公孫瓚甚至強過他,在初平三年(192年),袁紹和公孫瓚爆發了界橋之戰,而董昭則為袁紹掃平了蜀地想要反叛歸順公孫瓚的氏族和官員,這也為後來袁紹擊敗公孫瓚做好了準備。

三國:他是曹魏開國元勳之一,棄暗投明,放棄袁紹投奔曹操

後來袁紹此人的短見和優柔寡斷就暴露了出來,開始不信任董昭,董昭見袁紹屬實不是明主就想趁機逃離他,輾轉之下最後來到了曹操麾下,成為了曹操的謀士,當時正值董卓身死長安城,王允呂布掌權之後不接納城外的董卓舊部李傕郭汜二人。

導致二人率兵攻入長安,掌握了天子漢獻帝劉協,但很快二人就發生了矛盾,結果漢獻帝趁機在董承楊奉等人的護衛下帶著文武百官東逃,隨即到達了洛陽城,漢獻帝想讓諸侯前來勤王,給了好多人下旨包括袁紹袁術兄弟,還有漢室宗親劉表。

三國:他是曹魏開國元勳之一,棄暗投明,放棄袁紹投奔曹操

但來的確是這位宦官子弟曹操,曹操來到洛陽安撫了天子,給落魄的天子雪中送炭,百官和天子都極為感動,但是曹操到這裡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於是他只能詢問身邊的董昭,董昭的思路很是清晰,他的意思是洛陽不是他們的勢力範圍,如果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就要把天子接到許縣也就是後來的許昌,建立新的都城,這樣才對他們的實力發展有利。

然後董昭還把利弊和曹操講清了,利之前說過了是可以在自己的勢力範圍發展不受他人侷限,但壞處就是一旦帶著天子遷都,會導致很多人不滿比如說手握兵權的楊奉等人,曹操思量一番之後決定遷走天子果然楊奉大為不滿,但好在曹操早有準備很快就擊潰了他的部隊。

三國:他是曹魏開國元勳之一,棄暗投明,放棄袁紹投奔曹操

二.功績卓著

董昭在跟隨曹操之後,先後經歷了很多戰爭,也出了很多計策,不比郭嘉荀彧等人差,但他主要出的計策是關於權利鬥爭和內部的,戰爭方面其實不算多,術業有專攻比如說當時劉備在曹操麾下的時候,他也是勸說曹操殺死或者軟禁劉備,但曹操沒有采納。

後來徵徐州徵袁紹,他也是有功之臣,北征烏桓之時由於道路崎嶇,糧草運輸極其麻煩,經常斷糧,董昭就做了一件其他謀士就不一定能想到的事情。

三國:他是曹魏開國元勳之一,棄暗投明,放棄袁紹投奔曹操

他建議開鑿運河節約運糧時間,也是功在千秋,他也因此被升遷封侯官拜司空軍祭酒,董昭對魏國的貢獻不僅僅於此,當時曹操是漢臣,按照規定是不能稱王的,因為漢高祖劉邦規定非劉姓子孫稱王者天下人共誅之,這也是曹操一直沒有稱王的原因。

後來是董昭的一番勸諫下他才開了這進位的心思,董昭大體的意思就是明公你對漢室的貢獻太大了,在天子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扶大廈之將傾您的功績甚至都快趕得上上古的聖人或是周公了,這樣的您只是稱王又有何不可呢,天下人和天子諸侯都會理解的,在董昭的一番勸說下曹操終於答應接受進位魏王。

三國:他是曹魏開國元勳之一,棄暗投明,放棄袁紹投奔曹操

後來在曹操進位魏王之後,劉備也差不多拿下了益州,出兵漢中,關羽在荊州響應攻打樊城水淹七軍勢如破竹,威震華夏嚇得曹操差點遷都避其鋒芒。

但這時孫權的使者到了想要制約關羽,偷襲關羽後方,曹操答應之後和群臣商議要不要告訴關羽這個情報,使得孫劉兩家相爭,他自己得利,董昭站了出來告訴曹操,關羽如果徹底失敗了會讓孫權一方徹底佔領荊州。

三國:他是曹魏開國元勳之一,棄暗投明,放棄袁紹投奔曹操

勢力範圍就會更大威脅到他們,如果關羽獲勝了就會直接威脅到曹魏的南方邊境響應劉備,對他們也很不利,所以必須讓他們兩敗俱傷或者相持不下,於是曹操將此事由手下部將告知了關羽雙方兩敗俱傷,最終關羽身死麥城但損失不算太慘重。

三.三朝老臣壽終正寢

漢中之戰曹操失敗了之後,沒過多久便病逝了,其子曹丕繼位魏王,在曹丕篡漢稱帝的事情上,董昭也是出了力的,故而大魏建立董昭位列九卿,後來曹丕年紀輕輕就因病去世,其子曹叡繼位是為魏明帝,董昭作為老臣資歷能力不夠。

三國:他是曹魏開國元勳之一,棄暗投明,放棄袁紹投奔曹操

於是被封為衛尉後來更是當上了位列三公的司徒,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受盡恩寵,而且他還深知皇帝的心思,他知道曹叡厭惡奢華不實的人,因為當時的魏晉之風盛行,很多官宦子弟或者是當朝官員的生活都極盡奢華,這天下還沒一統呢就這樣豈不是亡國之兆嗎,而且官員們都唯利是圖沽名釣譽,就算近些年皇帝殺掉一些典型,還是沒有制止住這個風氣。

三國:他是曹魏開國元勳之一,棄暗投明,放棄袁紹投奔曹操

當時最能沽名釣譽的就是諸葛誕等人,完全是隻看著名聲的去做事,就比如說如果身邊沒有人看著他就不會去做好事就到這個程度,曹叡聽到了董昭的諫言之後覺得和自己想得一樣,很是感動於是下定決心當即下令罷免這些沽名釣譽的狂徒,但就是這樣一位重臣,過了沒多久在青龍四年(公元236年)就因年邁去世了。

結語:董昭跟對了主公,曹操也選對了人,魏國的建立和魏朝的建立都離不開他的幫助,他是一個妙人,能洞察人的心思,輕易不會犯錯,就連給曹操建議都是利弊皆告,這樣仔細認真有膽識有謀略的人大家喜歡嗎?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魏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