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太子談起,淺析唐玄宗為何不信任李亨?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太子談起,淺析唐玄宗為何不信任李亨?

從唐高祖李淵,到唐玄宗李隆基,一共5代人,中間卻經歷了8位帝王,政變疊起,李唐江山充滿了不確定性。簡要說來:李世民(太宗)透過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李世民駕崩後,其子李治(高宗)登基,皇后武則天逐漸大權獨攬。李治去世後,武則天的第三子李顯為皇帝(中宗),武則天為太后。李顯只當了55天的皇帝,就被武則天廢除。而後,武則天立第四子李旦(睿宗)為帝,李旦畏懼母親,每天不問朝政,武則天以太后身份執掌朝綱,正是在這個時候,李隆基出生。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太子談起,淺析唐玄宗為何不信任李亨?

李隆基的父親李旦雖然把皇位讓給了武則天,但武則天為了防止兒子復辟,不允許李旦私見外臣。後來因為李旦和外臣接觸,被武則天知道後,將李旦監禁起來,李隆基受牽連,從此後被幽閉十餘年。不僅如此,在李隆基8歲那年,他的母親竇氏被誣陷為“厭蠱咒詛”,在大年初二那天被賜死,李隆基雖然貴為皇子皇孫,但他的童年一直在祖母武則天的陰影下,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太子談起,淺析唐玄宗為何不信任李亨?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太子談起,淺析唐玄宗為何不信任李亨?

綜上所述,唐玄宗李隆基的前半生經歷,首先在祖母武則天的陰影下成長,然後又害怕父親立太平公主為嗣,登基後又遇太子“謀反”,李隆基這種防父、防子、防祖母的心理陰影,導致他從不輕易相信任何血親。所以,李隆基的第二任太子,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璵(後改名為李亨),也不能獲取父親的信任。

隋朝末年,李淵起兵晉陽,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都有戰功,李淵稱帝后,立長子為太子, 9年後,玄武門喋血,唐朝第一任太子李建成被殺,此後,唐朝彷彿陷入了太子魔咒。李世民的第一任太子李承乾因為謀反不成被貶,鬱鬱而終。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任太子李忠、第二任太子李弘、第三任太子李賢,最終都慘死。唐中宗的太子李重俊因為政變失敗被殺,再加上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一任太子李瑛被殺,唐朝太子彷彿成了一個不幸的職業。據統計,有唐一朝,太子最終慘死的機率,高達51%。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太子談起,淺析唐玄宗為何不信任李亨?

李亨,原名李璵,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太子,後來改名為李亨。雖然貴為太子,他也曾差點胎死腹中。李亨的母親楊氏是庶妃出身,楊氏懷上李亨的時候,當時李隆基還是太子,但因為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正處於政治鬥爭之中,李隆基怕太平公主說自己好色,所以打算將孩子打掉。最終沒忍心下手,李亨才順利出生。出生後的李亨未能在親生母親懷抱裡成長,而是被送到太子妃王氏的膝下,因為王氏(李隆基嫡妻)無子,所以她對李亨百般呵護。李亨2歲被封為陝王,5歲被拜為安西大都護(都是掛職,實際上李亨還是個孩子)。李亨從生下來,一直到26歲成為太子,親眼目睹李唐宗室為了皇位相互廝殺。

開元二十六年,李隆基殺掉了親生兒子、第一任太子李瑛。宰相李林甫和武惠妃關係較好,建議李隆基立壽王李瑁為太子,李瑁是唐玄宗的第十八子,也是後來楊貴妃的第一任丈夫,因為生母是武惠妃,所以一直地位尊崇。但李隆基考慮到廢長立幼,會引起朝局動盪,所以還是立三子李亨為太子,李亨就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入主東宮。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太子談起,淺析唐玄宗為何不信任李亨?

太子李亨在唐玄宗眼皮子底下,不敢有半點錯處。有一次,李亨打獵回來,飢腸轆轆,立即讓尚食局做了一桌酒肉,李亨正在啃一隻羊腿,唐玄宗李隆基突然駕到。李亨怕父親說自己奢靡,立即放下羊腿,拿起一塊素餅,一邊用餅擦掉手上的油,一邊大口吃餅。唐玄宗看到後,對李亨說:“我兒惜福!”(本故事出自《中華五千年》)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李亨的謹慎。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太子談起,淺析唐玄宗為何不信任李亨?

李林甫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林九郎的原型人物,是唐朝著名的奸相,唐玄宗的前幾任宰相,如姚崇、宋璟、張九齡等,都是賢能之臣。直到李林甫擔任宰相,為開元盛世的崩塌埋下伏筆。《資治通鑑·唐玄宗天寶元年》曰:

這就是成語“口蜜腹劍”的來歷,這個成語,可以看出李林甫的本性如何。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太子談起,淺析唐玄宗為何不信任李亨?

太子李瑛之所以被廢,李林甫“功不可沒”。當時後宮武惠妃得寵,太子李瑛頗有怨言,武惠妃想讓壽王李瑁代替李瑛的太子之位,李林甫看出了武惠妃的心思,屢次幫助壽王,武惠妃因此對李林甫非常感激,二者形成同盟。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罷相,李林甫獨掌大權,加速了廢除太子李瑛的計劃。李林甫一方面散播壽王李瑁的美德,一方面構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人謀反,並且誘導三位皇子披甲入宮,被唐玄宗抓個正著,最後三位皇子被唐玄宗處死。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太子談起,淺析唐玄宗為何不信任李亨?

也就是說,在太子人選上,李林甫極力推薦壽王李瑁,但唐玄宗認為李亨年長,非常猶豫。最後,唐玄宗還是選擇了當時最大的兒子李亨,讓李林甫的計劃破產。

李林甫曾推薦李瑁為太子,擔心因此得罪新李亨,為了避免禍患,李林甫選擇了動搖李亨的太子之位。李林甫擅長權謀,他把矛頭對準了李亨的妻兄,也就是太子妃韋氏的哥哥韋堅。韋堅和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關係要好,時常會面。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太子談起,淺析唐玄宗為何不信任李亨?

李林甫一計不成,再生一計,李林甫指示柳勣誣一位叫杜有鄰的大臣結交太子,最終杜有鄰被活活打死,讓唐玄宗對太子更加不放心。此後,李林甫有多次設計,離間唐玄宗和李亨的關係,導致唐玄宗不信任太子李亨,而太子李亨大門都不敢出,不敢與任何人交往,忍辱負重。

從李隆基、李亨、李林甫三個角度來分析皇帝和太子的關係,就形成了以下三個情形:

第一,唐玄宗的一生,親眼目睹父親退位、神龍政變,伯父復位、李重俊謀反、唐隆政變,李瑛“謀反”等,對父子血親非常不信任,再加上李林甫的處處離間,愈發不信任李亨。在唐玄宗的心目中,任何骨肉親情,也不如皇位重要。因此,李亨在唐玄宗的眼中,勢力越弱,約能坐穩太子之位。

第二,李亨因為處處被宰相李林甫壓制,怕引起父親更多猜忌,不敢輕舉妄動。李亨身為太子,首先考慮的不是江山社稷,而是如何保全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他對唐玄宗怠政,不能出面干涉,更不能結交外臣。面對李林甫等奸臣擅權,李亨更不能公開反抗,只能處處隱忍。

第三,李林甫知道唐玄宗不信任太子李亨,因此愈加壓制太子,而唐玄宗也需要李林甫來制衡太子,以防太子謀逆。李林甫在唐玄宗和太子之間,謀取更多的政治利益,再加上李林甫結交宦官,深的唐玄宗信任。最終導致唐玄宗寧願相信宰相,也不相信太子。

以上三點,就是唐玄宗不信任李亨的根本原因。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太子談起,淺析唐玄宗為何不信任李亨?

李亨透過多年的隱忍,保全自己,最後在安史之亂時成功翻身,繼位稱帝,成為唐肅宗,然後力挽狂瀾,平定叛亂。李亨在唐朝的眾多太子之中,是極其幸運的。

本文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中華上下五千年》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