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趙國最後的八年:國君被俘,名將隕落,公子嘉死不瞑目

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滅齊國,秦王嬴政完成了統一大業。在六國版圖逐漸納入嬴政麾下的過程中,有一個國家最讓人惋惜,它就是和秦國比鄰而居的趙國。

《大秦賦》趙國最後的八年:國君被俘,名將隕落,公子嘉死不瞑目

北宋時期,“三蘇”之一的蘇洵曾寫過一篇《六國論》,借秦滅六國的教訓,來針砭時弊。在《六國論》中,蘇洵對趙國也十分憤慨,文曰:

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戰國時期,秦、趙皆是當世強國,在某段時間內,趙國甚至稱霸中原,比秦國更為強大。戰國後期,四大名趙國佔據一半,卻處處打不開局面,最終廉頗奔逃,李牧遭誅,從此秦為刀俎、趙為魚肉。尤其是在秦滅趙的最後八年時間內,趙國垂死掙扎,令人心酸。

《大秦賦》趙國最後的八年:國君被俘,名將隕落,公子嘉死不瞑目

秦趙兩國同宗同源,同為嬴姓,他們的祖宗都是商紂王麾下大將飛廉(黃帝之後),其中秦國祖先為兄,趙國祖先為弟。西周滅商後,嬴姓後裔被西周冷落,直到西周第五位君主周穆王時期,有一位叫造父的嬴姓後代為周穆王駕車,助周穆王平定叛亂,因而被封到趙城(山西洪洞),造父因封地為氏,改為趙氏,這就是趙國趙氏一族的起始點。

到了西周第八位君主周孝王時期,嬴姓一族有一位叫非子的人幫西周養馬對付西戎,因功被封到秦地(甘肅天水),非子也就成了“秦嬴”的起始點。當時,非子這一脈是嬴姓的大宗,趙氏後裔還經常到秦地祭祀。

三家分晉後,趙國地理位置特殊,北方是遊牧民族匈奴,西邊是秦國,南邊是魏國,東邊是燕國和齊國,正所謂“四戰之地”。當時東周禮樂敗壞,諸侯征伐,趙國的日子不好過,屢遭征伐。直到趙國第六位君主昭趙武靈王時期,趙國施行“胡服騎射”,在全國範圍內要求士兵放棄穿寬大的戰袍,改用緊身貼身的胡服,摒棄趙國一直依賴的步兵,而改以騎兵和弓弩兵為主。

“胡服騎射”對趙國來說影響深遠,迅速提升了趙國的戰力,後來趙國兼併中山國、林胡、樓煩等,開啟了大國模式。此時,趙國威震諸雄,燕、魏等國,都要看趙國的眼色。

《大秦賦》趙國最後的八年:國君被俘,名將隕落,公子嘉死不瞑目

趙武靈王英雄一世,卻因為廢長立幼,引起“沙丘之變”,一代明君最後竟然被活活餓死。他的繼任者趙惠文王也是一代梟雄,當時趙國名臣如雲,如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都是一時翹楚。只是,隔壁的秦國已經完成了“商鞅變法”,國力蒸蒸日上,趙國逐漸被秦國趕超。

秦國地處崤山以西,秦國曆代國王都在謀劃“東出”,而若想“東出”,趙國的位置首當其衝。趙國作為山東六國之首,勢必要遏制秦國東出之路。作為兩大強國,秦趙之間發生了許多伐謀伐交的故事,不管是“完璧歸趙”還是“澠池相會”,其實都是秦趙兩國相互試探的結果。

《大秦賦》趙國最後的八年:國君被俘,名將隕落,公子嘉死不瞑目

長平之戰後,這種試探徹底畫上了句號。公元前262年,因為上黨之爭引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當時趙孝成王(趙丹)剛繼位不足3年,中了秦人的奸計,用趙括替換廉頗,最終導致趙國慘敗,40萬忠魂慘遭坑殺,趙國從此無力與秦國抗衡。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野心勃勃,要滅邯鄲、亡趙國。趙孝成王和平原君趙勝領導趙國百姓死守兩年,在楚國和魏國的幫助下,終於擊敗秦軍。秦軍雖然敗退,而然趙國早已滿目瘡痍。趙孝成王和秦國有深仇大恨,卻無力收復失地。

《大秦賦》趙國最後的八年:國君被俘,名將隕落,公子嘉死不瞑目

趙孝成王在位21年,鬱鬱而終。他兒子趙悼襄王(趙偃)繼位。

趙悼襄王是一位“胸有大志”、但實力不濟的君主。趙悼襄王在位9年,他口號喊得響,事情卻辦得不咋地。他逼走廉頗,娶娼為後,廢長立幼,可謂昏招頻出。公元前241年,趙悼襄王聯合其他四國合縱抗秦,趙將龐煖一度攻入了函谷關,但最終失敗。公元前236年,趙悼襄王為了讓趙國強大起來,舉兵攻打燕國,不料被秦國抄了後路,失去九座城池,趙悼襄王“壯志未酬”,吐血而亡。

《大秦賦》趙國最後的八年:國君被俘,名將隕落,公子嘉死不瞑目

趙悼襄王去世後,他和倡後所生的兒子趙遷繼位,是為趙王遷。關於趙王遷,也有史書稱其為“趙幽繆王”,從“繆”字可以看出,人們對趙王遷的一生非常不認可。趙王遷在位8年後,秦軍攻破了邯鄲,俘虜了趙王遷。名義上的“趙國”已經不存在了,然而,趙國並沒有徹底滅亡。《史記·趙世家》記載:

秦既虜遷,趙之亡大夫共立嘉為王,王代六歲,秦進兵破嘉,遂滅趙以為郡。

也就是說,趙王遷被俘後,趙王遷的哥哥公子嘉被趙國大臣擁立為王,他遷移到了代地,在代地,公子嘉繼承趙氏宗廟,繼續抗秦6年,才被嬴政所滅。

《大秦賦》趙國最後的八年:國君被俘,名將隕落,公子嘉死不瞑目

趙國名將李牧死於公元前229年,趙王遷被俘於公元前228年,公子嘉死於公元前222年。也就是說,李牧死後,趙國僅存八年(趙王遷兩年,公子嘉六年),這八年對趙國來說,堪稱亡國垂淚,其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名將隕落,武安君不能安君心。

趙王遷本就品行不端,再加上其母倡後和丞相郭開作祟,趙國內憂外患,被秦國連年攻打。好在有名將李牧保衛邯鄲,趙王遷才能安然無恙。然而,李牧這根救命稻草,最終還是被趙王遷毀掉了,他聽信郭開的讒言,誅殺李牧。

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

當時,秦國將領懼怕李牧,用重金賄賂趙國權臣郭開,郭開對趙王遷說李牧要造反。趙王遷不辨是非,派趙蔥接替李牧的軍權。李牧不服,被殺。

李牧被殺後,趙王遷認為趙蔥等將領仍能保衛邯鄲,殊不知,除了李牧,秦將王翦已無敵手,秦國大軍在王翦的帶領下,輕鬆攻破邯鄲,趙王遷被俘。

李牧之死,是趙國自掘墳墓的結果。

第二,天災不斷,人心不向趙。

早在趙王遷誅殺李牧的同時,趙國流傳一則民謠,《史記·趙世家》雲:

大飢,民訛言曰:“趙為號,秦為笑。以為不信,視地之生毛。”

趙王遷在位的最後兩年,趙國鬧饑荒,趙國貴族已久錦衣玉食 ,不顧百姓死活,當時民謠說:“趙國人在哭,秦國人在笑,若果不信,可以看地裡長滿了草”。很多趙國百姓為了生存,紛紛逃往秦國,而秦國對待流民又比較友善,這就導致大批趙國百姓逃到秦國。不久,趙國又發生地震,一些尚在猶豫的百姓認為這是上天滅絕的訊號,於是又逃往秦國。

《大秦賦》趙國最後的八年:國君被俘,名將隕落,公子嘉死不瞑目

當時正值趙國危難之際,人心不向趙國,讓趙國廟堂更加艱難。趙國在徵兵、徵糧等方面遇到了巨大難題,根本無法和秦國正面對壘。

第三,君王被俘,向西屈辱投降。

公元前229年,王翦率領秦軍猛攻趙國,趙將趙蔥和顏聚不是王翦的對手,被秦軍打成了篩子,趙蔥被殺,顏聚被俘。王翦的大軍突破井陘口。趙王遷手足無措,甚至打算棄宗廟而逃走。

次年,王翦破邯鄲,趙王遷被俘,在趙國百姓和遺臣的見證下,趙王遷向西屈辱投降。

第四、垂死掙扎,公子嘉死不瞑目。

趙王遷被俘後,趙王遷的哥哥公子嘉僥倖逃到代地,在趙國大夫的擁立下,公子嘉在代地稱王,重建趙氏宗廟。公元前226年,荊軻刺秦王后,秦國大軍征伐燕國,公子嘉要出兵援助燕國,遭到趙國大夫們的集體反對。大夫們認為:目前的趙國兵少將寡,已經沒有力量對抗強秦,不如讓燕國和秦國拼命。

《大秦賦》趙國最後的八年:國君被俘,名將隕落,公子嘉死不瞑目

公子嘉認為,此時此刻,若不聯合燕國抗秦,待燕國滅亡後,趙國遲早被滅。於是,在公子嘉的一再堅持下,趙國出動僅有的數萬兵力,在易水河畔和燕軍合兵一處,共同禦敵。

燕趙自古多悲歌,當時的燕國和趙國都在苟延殘喘,怎是王翦和辛勝的對手?結果毫無意外,燕趙兩軍慘敗。此戰之後,燕王被迫交出太子丹的人頭,趙國的公子嘉僥倖逃脫,回到了代地。

此後的四年,公子嘉想盡各種辦法抵禦秦國,但當時的趙國,一無兵源糧草,二無名臣良將,等待公子嘉的,只能是滅國。公元前222年,秦軍攻入代地,公子嘉被俘後自殺,死不瞑目,趙國宗廟被毀,國滅。

《大秦賦》趙國最後的八年:國君被俘,名將隕落,公子嘉死不瞑目

筆者認為:雖然當時秦國統一六國的大勢已經不可阻擋,但趙國的滅亡,其內部仍有原因,表現為三點:

第一是趙國連續三代君王無作為,從趙孝成王開始、趙悼襄王、趙王遷三位國君在抗秦方面沒有太大的作為。

第二是奸佞當道、良臣報國無門。廉頗、樂乘、李牧、司馬尚本都是趙國忠臣,最終要麼奔走,要麼被殺,何其悲哀?

第三是天災人禍,天不助趙,趙亦不重其民。趙國百姓遭遇饑荒和地震,趙國君王和宗室仍舊錦衣玉食,不顧百姓死活,百姓焉能和趙國同在?

趙國的滅國是極其慘烈的,在慘烈的背後,有其“作死”的一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