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盎懂大勢、敢直言、會做人;雖然他弄死了晁錯,卻絕非小人

公元前154年冬,漢景帝決定聽從恩師晁錯的建議,開始“削藩”;隨即,影響了西漢歷史發展的吳楚“七國之亂”爆發。

雖然,景帝對於“削藩”必然會引來叛亂的結局,早有認知。可是,當聲勢浩大的幾十萬叛軍,真的向長安打來之時,年紀輕輕的他,還是不由自主地慌了神。

不久之後,漢景帝便“病急亂投醫”——聽從袁盎的建議,斬殺晁錯,以求平息事端;並最終釀成了西漢歷史上的第一冤案“晁錯之死”。

袁盎具言吳所以反狀,以錯故,獨急斬錯以謝吳······

袁盎懂大勢、敢直言、會做人;雖然他弄死了晁錯,卻絕非小人

說起這一段歷史,大多數人都會為那個一心為國,卻最終不得好死的晁錯叫冤喊屈;更會對那個“進讒言”的袁盎嗤之以鼻。

在年少之時,青史君也是這個想法,提起“奸臣”袁盎總是牙癢癢,覺得他和害死嶽王爺的秦檜沒什麼兩樣。

可是在後來,當青史君真正地瞭解了這段歷史後,才發現:晁錯之死的根源,其實並不取決於有沒有袁盎“進讒”,而是在於漢景帝的決心,更在於晁錯本身的性格。

(關於“晁錯之死”,青史君曾經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晁錯是冤死的?你錯了,其實他必須死》,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閱讀!)

而且,在細讀過史書中有關袁盎的記載之後,這個袁盎不僅不是個奸臣,而且還是一個少有的諍臣、能臣!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重新認識一下,這位被誤會了兩千多年的袁盎。

袁盎懂大勢、敢直言、會做人;雖然他弄死了晁錯,卻絕非小人

懂大勢——身為“呂氏”一黨,卻受文帝重用

袁盎,字絲,西漢時期楚國人。

在秦末漢初的亂世,袁盎的父親也“隨大流”地做了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強盜。

後來,西漢開國,已經洗白並且成功上岸的袁老爺子,一番運作,竟然將自己的幼子袁盎,送到了呂祿(呂后的侄子)身旁歷練。

從種種跡象來看,這位袁老爺子絕對是一位政治眼光高絕之人,因為在同時期,他的另一個兒子袁噲,正和周勃等人打得火熱。

很明顯,彼時的袁家人已然看清了大漢朝堂的政治態勢;而且為了保險起見,他們還兩頭下注。

公元前180年9月,“諸呂之變”事發,掌控了西漢王朝,長達十五年之久的呂氏一族及其黨羽,被誅滅殆盡。

按照常理推斷,那個呂祿的貼身侍從、實打實的“呂黨餘孽”袁盎,肯定也是在劫難逃了。

可是,由於袁家人早就留了一手,最終袁盎不僅沒有受到清算,竟然還被破格提拔為漢文帝的貼身侍從。

人們常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看來此話一點也不假!

袁盎者,楚人也,字絲。父故為群盜,徙處安陵。高後時,盎嘗為呂祿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噲任盎為中郎。

袁盎懂大勢、敢直言、會做人;雖然他弄死了晁錯,卻絕非小人

不過,青史君認為:對於袁盎為什麼沒有受到清算,其實還有一個原因至關重要,那就是:袁盎本人非常識時務、懂政治。

因為,後來的史實無一不在表明:這個袁盎絕對是一位有見識,且愛諫言、敢挑刺的主;可是在呂祿當權的那幾年,他卻一言不發,眼睜睜地看著其滅亡。

青史君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最為合理的解釋就是:袁盎早就看出了呂祿等人沒有人主之相,向他們直言相諫,不僅自己的建議不會被採納,甚至還會因此遭殃(很少有人會真的喜歡愛提建議的諍臣)。

也就是說,由於袁盎早就看清了大勢,所以他才會在最終的清洗中倖免於難,並最終得到了漢文帝的重用。

因為後來的一件事,完美印證了青史君的觀點(後文有論述)。

敢直言——不畏權貴,以公心道義處事

公元前180年10月,代王劉恆在周勃等人的擁立之下,成為了新一任的大漢天子,史稱漢文帝。

對於周勃等人的擁立之功,漢文帝是非常感激的。所以,在最初的一段時間內,他不僅將周勃擢升為大漢第一丞相,並且還對於禮遇有加——每次周勃彙報完工作,漢文帝總是站起來目送周勃離開。

而周勃呢?

對於文帝的超常規禮遇,不僅坦然接受,而且還愈加得意。

絳侯為丞相,朝罷趨出,意得甚。上禮之恭,常自(目)送之。

袁盎懂大勢、敢直言、會做人;雖然他弄死了晁錯,卻絕非小人

有一天,作為漢文帝的侍從袁盎,就趁機問漢文帝:陛下,您覺得周丞相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

漢文帝想都沒想,立馬回道:這還用問,周丞相是我大漢天下的社稷之臣啊!

誰知袁盎卻說:微臣以為,周丞相可以稱之為功臣,卻不能稱為社稷之臣。因為,所謂的社稷之臣,講究的是:主在臣在,主亡臣亡。

當年,呂太后掌權,呂氏一族把持朝政、封王拜相,劉氏江山差點易主;在那個時候,周丞相任職太尉,掌握著天下的兵權,卻不能制止;他顯然沒有做到“主在臣在,主亡臣亡”。

後來,呂太后駕崩,大臣們不服呂家,都想著撥亂反正;在彼時,由於周太尉恰好掌握著兵權,才會立下大功。

所以,臣認為,周丞相只是一個功臣,並不是社稷之臣。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現在陛下您對於丞相禮遇過甚,他已經有了“驕主之色”,這樣下去,不是好事!

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一定都知道:其實,漢文帝對於周勃等人的超常規禮遇,本來就是“七分真情、三分假意”,有刻意拉攏的成分在裡面;漢文帝的最終目的還是:收回權力。

故而,聽到袁盎這麼說,文帝也就不再矜持了。

後來,當週勃在來彙報工作的時候,文帝就不再刻意地噓寒問暖了,而是擺出一副喜怒不形於色的人主模樣。

一來二去,周勃就不敢再造次了,並且還在內心裡害怕起漢文帝來。

最終,當週勃知道,是自己曾經幫助過的袁盎,在“整”自己時,便大怒道:我和你哥哥關係那麼好,你小子竟然“陰”我!

袁盎笑了笑,沒說話。

後朝,上益莊,丞相益畏。已而絳侯望袁盎曰:“吾與而兄善,今兒廷毀我!”盎遂不謝。

袁盎懂大勢、敢直言、會做人;雖然他弄死了晁錯,卻絕非小人

兩年之後,曾經溫情脈脈的劉恆,終於卸下了曾經的偽裝,開始展示自己“經天緯地”的帝王之才了(諡法有云:經天緯地曰文)。

那個曾經不把漢文帝放在眼裡的周勃,早已被“玩”得三葷兩素——不僅失去了相權,而且還被人告發“謀反”。

由於周勃的那些故舊好友,早就領略過了漢文帝的權謀手腕,所以他們明知道周勃是冤枉的,可是竟然沒有一個人敢替周勃說話。

眼看著周太尉就要涼了,那個曾經被周勃罵作“小人”的袁盎站了出來,幾次三番地向漢文帝表示:周勃不可能謀反;併為其求情。

雖然,周勃的最終出獄,是由於薄太后(漢文帝之母)出面說情所致,但是,袁盎在此事中的所作所為堪稱完美:

首先,他看清楚了漢文帝絕非庸主,也看到了周勃“得意忘形”之後的不妥,所以他才會敢言直諫,將文帝與周勃的矛盾消滅於萌芽;

後來,在周勃落難之際,袁盎又不怕牽連,公正直言,幫助周勃度過難關,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絕不是一個只會背後進讒的小人。

及絳侯免相之國,國人上書告以為反,徵系清室,宗室諸公莫敢為言,唯袁盎明絳侯無罪。絳侯得釋,盎頗有力。

會做人——時常比領導正確,卻不讓領導厭煩

公元前200年,在白登山上整整喝了七天西北風的劉邦終於脫困,來到了自己女婿張敖的封國趙國;心情不太美麗的劉老丈人,剛見到女婿張敖,就是好一頓數落、謾罵·······

為了撫慰老岳父那受傷的心靈,也為了自己的耳根子能夠清淨點,趙王張敖竟然給自己的岳父劉邦,獻上了一位美女(以下簡稱趙姬)。

要說這劉老大的身體也真是好,都五六十歲的人了,竟然還能讓美人有孕,並且最終誕下了少子,劉長。

後來,趙王張敖的丞相貫高等人,因劉邦欺辱趙王一事,而意圖刺殺劉邦失敗;趙王張敖,以及那位出生趙國的美人悉數受到株連。

當時,趙姬的哥哥曾經請託呂后的相好闢陽侯審食其,想請呂后為妹妹趙姬說一兩句好話。

可是,呂后當時連自己的女婿(張敖娶的是呂后的長女)都顧不過來,哪有那閒心思再去管一個“情敵”?

最終,趙姬憤恨自殺;而年幼的皇子劉長,在幾經周折之下,被劉邦安排由呂后撫養長大。

初,趙王敖獻美人於高祖,得幸,有娠。及貫高事發,美人亦坐系河內······美人已生子,恚,即自殺。吏奉其子詣上,上悔,名之曰長,令呂后母之,而葬其母真定。後封長為淮南王。

袁盎懂大勢、敢直言、會做人;雖然他弄死了晁錯,卻絕非小人

再後來,漢文帝繼位,面對自己這個唯一在世的弟弟,那是極盡恩寵。不僅給予了其自行設定兩千石(dan)以上高官的權利,更是讓其和自己同乘一輛車,出入天子專用的獵場。

而這個劉長呢?仗著漢文帝的寵幸,簡直毫無人臣之禮——他見到漢文帝從來不稱“皇上”,而是直呼“大哥”。

更為離譜的是,他將自己母親死亡的責任,看到了“中間人”審食其的頭上,認為是其辦事不利,才會導致自己的母親慘死。

於是,劉長竟然自己動手,殺死了擁有大漢侯爵身份的審食其。

諸侯刺殺朝廷大臣,這和謀反沒什麼兩樣!

不過,漢文帝卻最終選擇寬恕劉長。

當時,袁盎就說了:諸侯王太過驕縱,必然會生出禍亂。

可是,漢文帝卻不聽。

不久之後,袁盎的話就應驗了,這個劉長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竟然參與到了“謀反案”中。

漢文帝知道之後,勃然大怒:好你個劉長,我這麼寵信你,你竟然謀反?

於是,直接剝奪了劉長的王爵,並且特意下旨,用囚車將其押送到蜀地勞改。

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謀反事覺,治,連淮南王,淮南王徵,上因遷之蜀,轞車傳送。

袁盎懂大勢、敢直言、會做人;雖然他弄死了晁錯,卻絕非小人

看到漢文帝這麼做,袁盎又說話了:陛下您一直放縱淮南王,事情才會發展到這個地步;現在您又突然這麼苛刻地對待他;淮南王性格剛強,去往蜀地的路上瘴氣叢生,環境很差,萬一淮南王因此而遭遇不測,陛下您就要擔下骨肉相殘的罵名了!

當時的漢文帝正在氣頭上,沒有聽從袁盎的建議。

不久之後,袁盎的話又應驗了——劉長走到半道上,氣憤難耐,竟然病死了。

漢文帝聽說之後,立馬後悔了:看來自己“殺弟”的罵名,是跑不了了。

所以,當漢文帝看到袁盎之後,就說道:都怪朕當初沒有聽你的勸說,以致於事情弄到了這個地步啊!

私以為:漢文帝的這句話,看似在自責,其實也是對袁盎的考驗——畢竟沒有幾個領導會真的喜歡別人總比自己正確。

聽出漢文帝弦外之音的聰明人袁盎,立馬意識到了自己的處境尷尬,於是安慰道:這都是過去的事了,陛下您就不要再介懷了。況且,陛下您還做過三件天下人都不及的、品行高潔之事;現在的這點小事,不足以玷汙您的聖明!

果然,聽到袁盎替自己開脫,漢文帝立馬來了精神,他問道:我做過哪三件“高世之行”啊?

只見袁盎緩緩說道:

陛下還是代王的時候,薄太后身體不適,三年時間,陛下您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地伺候太后;湯藥您不親自嘗試冷熱,是絕不會喂到太后嘴裡的。當年,大孝子曾參作為一介布衣,都不能完全做到,而陛下您當時身為代王,公務繁忙卻可以做到,由此可見:陛下您比大孝子曾參還還孝順!

後來諸呂之變事發,那些功勳故舊虎視眈眈,大漢天下危在旦夕,又是陛下您不顧個人生死,勇闖龍潭虎穴,最終挽救了我大漢社稷。陛下您這樣勇猛果敢的行為,就是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也比不過啊!

當陛下您到了長安之後,面對天子之位的巨大誘惑,一再謙讓,達五次之多;想當年聖人許由,謙讓堯帝對他的禪讓,才只有一次。這麼看來,您的品行,比古聖許由還要高潔!

再說了,陛下您之所以會懲罰淮南王,完全是為了磨鍊他一下,希望他能夠改過自新。現在,由於那些押送的人照顧不周,淮南王病死了,只要處罰相關責任人就好了。陛下您何須自責呢?如果您實在心裡過不去,好好照顧一下淮南王的遺孤,就行了嘛!

漢文帝一聽,我X!原來朕這麼偉大呢?!

這件事就算是翻篇了,而袁盎也由此“名重朝廷”。

袁盎懂大勢、敢直言、會做人;雖然他弄死了晁錯,卻絕非小人

每每看到這裡,青史君都不由地被袁盎的機智所折服。

問:不管是在官場,還是在職場,如果你曾經向領導提出了一個正確的建議,卻沒有被採納,最終事情果然出現了問題。那麼,當你再見到領導時,該怎麼做呢?

處處嘚瑟,誇耀自己比領導厲害?肯定是在找死!

啥也不說,就當沒這回事?雖然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這個心結要是不解開,你和領導直接難免心生膈應。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向袁盎一樣會做人,自己主動自覺,幫助領導“圓”過去。因為,這樣才會你好,我好大家好!不然“小鞋”跑不了。

史書中,對於袁盎與晁錯二人為何會交惡,並沒有言明因由,只說他們兩人關係很差,甚至都到了不願意同時身處一間屋內的地步。

盎素不好晁錯,晁錯所居坐,盎去;盎坐,錯亦去:兩人未嘗同堂語。

但是,對於袁盎最終為什麼要搞死晁錯,在《史記》中卻明確記載了前因後果:

由於袁盎為人剛直,喜歡犯顏直諫,所以最終還是被“貶”出了京師,派到吳王劉濞那裡做丞相。

後來,文帝駕崩,景帝繼位,曾經的太子太傅晁錯,也水漲船高,“寵信蓋過九卿”。

晁錯此人,雖是能臣,但卻性格乖張。史書上對他的評語是:錯為人穭直刻深;直白點說就是:晁錯為人心眼小、愛記仇!

所以,在晁錯得勢之後,就處處針對袁盎,不僅免去了袁盎吳國丞相的職位,更是在“七國之亂”爆發後,給袁盎扣了一頂“早就知道吳王要造反,卻隱瞞不報的大帽子”,意圖整死袁盎!

吳楚反,聞,晁錯謂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吳王金錢,專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請治盎宜知計謀。”

袁盎懂大勢、敢直言、會做人;雖然他弄死了晁錯,卻絕非小人

毫無疑問,晁錯此舉做得非常不地道!

於是,袁盎絕地反擊。最終,就有了“袁盎進讒”害死忠臣晁錯的後續!

曾不止一次地說過,晁錯之死的根本不在袁盎,而在景帝,更在於晁錯本人的性格。由於篇幅原因,就不在這裡展開了。

然而,縱觀袁盎一生種種,就算是他真的和“忠臣”晁錯之死脫不了干係,但是,再怎麼說,袁盎也絕不是一個小人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