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沒落是時代的進步

曾幾何時香港電影是香港的一張黃金名牌,鼎盛時期,香港電影暢銷東南亞,從業人員有5萬之眾,好萊塢有50萬從業人員,香港被譽為“東方好萊塢”。直到現在,那些經典的電影仍然是一代人的共同記憶,眾多香港演員小影片下面的評論也還挺活躍。

香港電影的前期發展和上海電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其實早在抗戰之前,上海的一些大電影公司就已經瞄準了包括香港在內的東南亞電影市場,甚至有些已經在香港開分公司。隨著日本人侵略加劇,電影人到香港避戰也逐漸頻繁,1949年以後更多的上海電影公司及影人大舉南下並開始長期定居於香港、創作於香港,為後來香港電影的輝煌奠定了基礎。

香港電影沒落是時代的進步

60年代是邵氏電影的天下,邵氏出品必屬精品只是現在看到它的影標有點怪怪的。邵逸夫雖然有人詬病他的用人哲學,普遍給公司明星薪水比較低。但還是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做慈善很慷慨,估計很多人學生時代都在逸夫樓裡面讀過書,他開辦的邵氏電影以及TVB可謂香港電影的“黃埔軍校”。後來的70、80年代電影公司不斷增多,競爭也更激烈。面對市場壓力,新人和新題材反而不斷湧現,香港電影開始了粵語化、全面娛樂化的轉變,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嘉禾電影、新藝城電影。香港電影伴隨經濟騰飛影響力也逐漸在90年代前後達到頂峰。

香港電影沒落是時代的進步

任何事物都有天道迴圈,否極未必泰來,盛極則暗生衰相。香港影壇在向全盛時期進發的時候,各路資本蜂擁而至,甚至一些三合會組織看有利可圖也開始進入電影圈。電影製作開始出現粗製濫造、片酬過高、嚴重拖工等問題,一個題材火了,後面馬上一大波相同的就跟了上來,如鬼怪殭屍、警匪、校園、賭片、古惑仔等系列,電影製作隨意性很大,甚至有人直接提出香港就是一片文化沙漠。伴隨著電視機錄影製品普及和後來出現的網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很少進入電影院,90年代中後期,香港電影已經嚴重依賴東南亞和臺灣市場,而東南亞和臺灣市場開始引進製作精良的好萊塢大片,香港電影的空間開始被逐步壓縮。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香港電影的問題全面爆發,明星們紛紛赴內地或好萊塢發展。

電影是一段濃縮的時間、是一個故事,影片中人物命運在快速流逝的時間線上的變化,更能引起我們反思,好的電影會在潛移默化中塑造我們的人格。在迴歸以前雖然不知道是不是正式引進,香港電影在大陸也是無處不在,對於剛解放思想的人們,電影中傳遞出的價值觀或多或少影響了幾代人。別的也不敢多說反正千禧之交的那些年,全國校園風氣不怎麼好,社會上也是大案頻出。巧取豪奪本就是基因之惡,文明的社會風氣需要正向引導,所以對國家開展的“掃黑除惡”行動,普通老百姓是舉雙手支援。

香港電影沒落是時代的進步

現在開啟各大影片網站,評分排名靠前的電影都是充滿愛和正能量的,除了幾部周星馳的,其它香港電影得翻半天。翻到最後是一些大陸網路電影,在它們身上似乎又看到了一些熟悉的影子。隨著受教育人口比例不斷提升,和移動網際網路等新媒體的更廣覆蓋,未來年輕人的認知水平一定會產生質的飛躍,抖機靈、好勇鬥狠、唯利是圖、炫耀競爭優勢等原始基因表達將來一定不是主流。香港電影的沒落終究是時代進步,也是成熟起來的觀眾在向人格中的原始自我說再見,這一過程將會持續相當漫長的時間。

如果喜歡本文,請關注作者,今後題材會更加廣泛,助大家持續簡單理解這個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