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負對領導的承諾,忠心還是背叛!

【春秋】桓公十一年

春,正月,齊人、衛人、鄭人盟於惡曹。

夏,五月癸未,鄭伯寤生卒。

秋,七月,葬鄭莊公。九月,宋人執鄭祭仲。突歸於鄭。鄭忽出奔衛。柔會宋公、陳侯、蔡叔盟於折。公會宋公於夫鍾。

冬,十月有二月,公會宋公於闞。

上一篇:為了爭排名先後,這幾個國家發動了一場戰爭

公元前701年,周桓王19年,魯桓公11年。

春,正月,齊人、衛人、鄭人盟於惡曹。

鄭莊公為了排名先後秩序的面子問題,約著齊國和衛國跟魯國幹了一仗。打贏了,這三個國家於公元前701年的春天在惡曹結盟。惡曹,衛國的地方,在今天河南的延津西南。

辜負對領導的承諾,忠心還是背叛!

鄭莊公

夏,五月癸未,鄭伯寤生卒。

五月,鄭莊公逝世。鄭莊公繼承父業,幹掉反叛的弟弟,與母親黃泉相見,收割周天子的麥谷,又驅趕周桓王趕來討伐的部隊,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假命伐宋,這是在周朝第一個敢欺負天子的地方諸侯。他把鄭國經營得風生水起,頗有影響力。鄭國,伯爵,鄭莊公,名寤生,這個春秋初期的小霸王走完他的一生。

臨終,鄭莊公把太子忽託付給祭仲繼承鄭國諸侯大位,是為鄭昭公。鄭莊公有十多個孩子,太子忽是嫡長子,還有一個兒子突,其母親是宋國的雍氏所生,為避免兩個孩子爭奪權力,就把突送到宋國去了。

鄭昭公作為太子的時候,有賢德名聲,齊國作為鄭國的盟國,齊僖公 想把女兒文姜嫁給他,昭公拒絕了,昭公說,夫妻要般配,齊國大,鄭國小,我不敢仰攀。後來,北戎侵犯齊國,昭公功勞最大,齊僖公又派人去說婚,昭公說,以前不敢接受大國的婚姻,這次幸運打敗北戎,我更不敢挾功求取婚姻,我是奉命來救齊國的,不能以公謀私。祭仲勸他說,與大國聯姻會得到援助的,國君有很多公子,沒有大國的幫助,其他公子都有可能成為國君。昭公不聽,再次拒絕了這齊國的婚姻。齊僖公沒面子,有點生氣了。

辜負對領導的承諾,忠心還是背叛!

秋,七月,葬鄭莊公。九月,宋人執鄭祭仲。突歸於鄭。鄭忽出奔衛。

鄭莊公逝世,昭公即位,祭仲出使他國,途經宋國的時候,被宋莊公給抓了起來。《春秋》書寫“宋人執鄭祭仲”,這裡宋人,事實上非宋國的大夫,而是宋莊公,如果寫宋莊公,那就是被抓捕的人有罪,如寫宋人,則被抓捕的人無罪。因祭仲無罪,所以寫宋人。《春秋》微言大義,一句話為祭仲證了清白。

宋莊公威脅逼迫祭仲立公子突為國君,否則的話,就殺掉祭仲,然後宋國大軍將帶領公子突殺回鄭國,廢掉昭公,立突為國君。

祭仲害怕了,如果盡忠而死,那那也是白死。他知道昭公品性高潔,但容忍性較差,心胸格局小,沒有政治眼光,拒絕了齊國的婚姻就失去了大國的援助,公子突的母親是宋國人,宋國要援助公子突完全可以做得到,自己徒死無益,國家也動亂。憂心忡忡的祭仲答應了宋莊公的要求。

於是,祭仲和宋國人及公子突立下盟誓,驅趕昭公,帶公子突回國立為國君。

宋莊公搞定了祭仲,然後又對公子突索要賄賂,割三城給宋國,把國政委託給祭仲 ,公子突為了能回去做國君,所索要的賄賂,無不應承。別說三城,多少城都可以。於是祭仲讓公子突微服易妝,帶著雍糾悄悄地回到鄭國。

祭仲回到鄭國詐稱有病不上朝,諸位大夫約好日子到祭仲家問安,祭仲安排衛兵埋伏壁衣之中,大夫到來問安之後,祭仲告訴大夫們自己發生在宋國的變故,宋國大兵將至,這可是鄭國的一場災難,是要更換國君還是要一場戰爭。大夫們在道義信條和現實困難中議論紛紛。大夫高渠彌和昭公不和,素有嫌隙,率先答應廢除昭公,避免國家災難,以一人而解決國家社稷的危難。其他大夫又窺見壁衣內的甲士,惶恐不安,知道事情不可逆,只好唯唯諾諾答應下來。

這時公子突突然出現,各位大夫面面相覷,俯身問安。祭仲與各位大夫盟誓擁立突做國君。祭仲派人把實情告訴昭公,請昭公暫時離開鄭國避難,等來日再籌劃復位。昭公見大勢已去,孤立無援,與家人泣別而去,出奔衛國避難。所以《春秋》記錄,“突歸於鄭,鄭忽出奔衛”

於是公子突繼承國君大位,是鄭厲公。國君的位置還沒有坐穩,宋國的使者就到了,索要割裂的城邑。厲公本來為了國君的位置答應了宋國的索要,可是一旦做到了這個位置,心情立馬就不一樣了,思考的角度也轉換了。剛剛做國君,就割城送與宋國,這不是要鄰國看笑話,百姓看貶嗎?於是婉言謝絕了宋國的要求,送了一些黃金和穀物暫作酬謝,等來年豐收,繼續送糧和穀物等。

柔會宋公、陳侯、蔡叔盟於折。公會宋公於夫鍾。

宋莊公很生氣,這不是違約嗎?於是再遣使索要賄賂。宋莊公被立為國君的時候,本來也是宋國賄賂諸侯才成的,宋國送給魯國一郜鼎作為賄賂,鄭國讓魯國來去宋國說情。其他諸侯也派使者調解宋鄭糾紛。於是魯國派大夫柔,陳侯和蔡侯的弟弟蔡叔一道去宋國說情,並結為友好國家,於是春秋記錄“柔會宋公、陳侯、蔡叔盟於折”,柔此時是未命名的大夫。宋莊公不答應他們的說情,這是鄭國答應的事情,怎麼說賴就賴呢。

冬,十月有二月,公會宋公於闞。

鄭國只得再次央求魯國代為說情,魯桓公不得已親自動身去和宋莊公會面 說情,宋莊公婉言辭謝。十二月,魯桓公禁不住鄭國的央求,再次動身在闞(kan)地見面,為鄭國求情。闞,今天的山東汶上。所以《春秋》記錄“冬,十月有二月,公會宋公於闞。”

宋莊公覺得自己應該要得到些東西,所以死活不答應別人的說情,這又惹出宋魯之間的戰爭。

宋莊公貪得無厭,本來是出奔到鄭國的,被鄭國保護了十年後,於公元前710年因宋國發生內亂回到宋國繼承國君位置,貪婪而不盡人情,得理不饒人,致使宋國陷入戰爭,為私利而苦百姓於火熱之中。

辜負對領導的承諾,忠心還是背叛!

祭仲

祭仲受鄭莊公臨終託孤,立太子忽為國君。祭仲被宋國脅迫後改變諾言,改立公子突為國君。後世評價祭仲,分為兩派。一派,應該為道義而殉難,寧死不要答應宋國的要求,國有難,應忠君而死,而不能苟且,這是做臣子應守的本分。也有人讚揚祭仲,通曉權變。臨危赴死,於國無益,君亡國危,自己死掉,對誰有好處呢?不如暫且順勢而為,為以後國君復位作準備。

比如漢朝,劉邦死掉後,呂后想要立自己的侄子為王,於是問右丞相王陵,王陵就屬於第一派,把呂后頂了回去,立王,一定要立姓劉的為王。呂后又問左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這二位就滑頭了,說,太祖定天下,封劉姓為王。但現在太后管理天下,立呂姓為王,有什麼不可以的呢?呂后太高興了,於是大封呂姓子弟為王,排擠和迫害劉姓子弟。王陵對陳、週二人十分憤恨,指責他們背叛不忠。陳平和周勃就對王陵說,當面講道理忠義,我不如你,但是保全社稷,保護劉氏江山,你就不如我們。後來呂姓諸王想要叛亂,被陳平和周勃力挽狂瀾,諸呂被剷除,保住了劉邦的後代繼續做皇帝。

陳平和周勃表面上附和呂后,背後等待時機以安漢室,就是通達權變,當你力量不夠的時候非要胳膊擰大腿,螞蟻撼大樹,拿著雞蛋撞石頭,頭破血流,白白犧牲,於事無補。那是拿著魯莽當勇敢。

辜負對領導的承諾,忠心還是背叛!

孔子

孔子似乎更贊成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摒棄“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人,祭仲,名足,字仲,也有稱呼祭足仲,《春秋》稱呼其字“祭仲”,就是對他的讚美,讚美其人,就是對他的認可。

忠與不忠,真忠假忠,固執和權變,只有心底有大智慧的人才明白怎麼做事,不拘泥於教條的忠義,而行使通達的仁義,世上有幾人能明白呢?

參考閱讀:

不到黃泉不再相見,這對母子還是相見了

春秋微言,平常的一句話下隱藏了一段險惡的宮廷權力鬥爭

領導代替下屬的工作,沒格局,自取其辱

下屬欺負領導,鄭國偷割周天子的麥子,這麼欺負人還得忍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