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雍正王朝》為例,探究清朝皇室爵位晉封制度中的考慮因素

《雍正王朝》雖然改編自二月河先生的小說,對歷史史實有著出於藝術加工需要和情節發展需要的人為修改,但其整體時間和事件的存在、發生、發展還是較大程度的遵照了歷史史實。尤其對於康熙朝時期的官員服飾、官銜設定、禮儀制度,尤其是皇室成員爵位晉封方面基本還原了清朝皇室爵位晉封制度的實際情況。

在劇中出現的九位皇子,從貝子到親王爵位的晉封,都有著特定環境下的特定原因,而且和皇子的出身有著直接關係,這對於研究清朝皇室成員爵位晉封制度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清朝爵位主要有三種體系組成,分別為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清朝皇室成員爵位就屬於“宗室爵位”。

以《雍正王朝》為例,探究清朝皇室爵位晉封制度中的考慮因素

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依照其民族傳統的爵位晉封制度已經開始初露端倪,“貝勒”既是爵位又是官職代稱,乃系當時皇室成員的最高等級。對於清朝後世形成的皇室成員爵位晉封制度,《清史稿·皇子世表》中這樣記載:

崇德元年,定九等爵。順治六年,復定為親、郡王至奉恩將軍凡十二等,有功封,有恩封,有考封。

也就是說,自皇太極建立清朝以後,清朝的宗室爵位晉封才形成統一的制度,到順治六年才明確了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共計十二等爵位,而且對於爵位的晉封有三種形式:功封、恩封、考封。

功封:即為清初時期為建立後金政權、建立清朝而做出巨大貢獻、建立不世功勳的皇室成員予以爵位的晉封原因。《中國古代恩典制度》中對於功封的定義為:

清代封爵之制,凡宗室王公立有功勳者,皆可賜爵。或以功勳晉封,都稱功封。以軍功錫封郡王者,若無親生子孫,亦準親兄弟及親兄弟之子襲封。惟以軍功封王爵者,並準世襲罔替。

此種爵位的晉封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立有功勳”,至於這個功勳的大小如何界定就有皇帝和“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共同議定。更重要的是,此種爵位的晉封擁有“世襲罔替”也就是“鐵帽子王”的特權,乃系清朝皇室爵位中最高一等。

以《雍正王朝》為例,探究清朝皇室爵位晉封制度中的考慮因素

恩封:即為僅因為自身的皇子身份而獲得爵位的晉封原因。《大清會典》對於此種爵位晉封有著詳細規定:

皇子年至十五歲,由宗人府具奏請封,奉旨允准後再具題予封;如奉旨暫行停封,俟五年後再行奏請,其仍奉旨暫停者亦如之。

由此可見,“恩封”完全在於“皇恩”的多寡,在於皇帝對於皇子的看法和恩寵。自康熙朝開始,礙於皇子有別於皇室宗親的特殊身份,皇子恩封的情況普遍出現,甚至會全部得到晉封,只是晉封的爵位等級不同而已。

考封:清朝為了防止出現類似明朝“一子承襲,餘子降等”制度下造成的宗室爵位龐大而對國家財政、皇室宗親管理造成巨大負擔的局面,而採取的一種特殊降爵制度。主要針對宗室爵位的後世承繼情況而言。《大清會典》明顯規定:

宗室親王以下除一子得襲父封爵外,其餘諸子年至20歲例得推封。受封前,由宗人府匯題,考試翻譯、馬箭、步箭。皆優者,始受應封之爵。兩優一平者,降一等;一優二平者、二優一劣者,降二等;三平、一優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全劣者,皆停封。

康熙皇帝作為清朝最“高產”的皇帝,有史可查的後宮嬪妃就多達66位,一生共撫育皇子35人,活到成年的就有24位。再加上經過順治朝對於皇室爵位晉封制度的完善,康熙皇帝在落實皇室爵位尤其是皇子爵位晉封上,很有代表性和對後世的借鑑意義。

以《雍正王朝》為例,探究清朝皇室爵位晉封制度中的考慮因素

清朝皇室爵位降級承襲明細

01 皇子出身,決定了皇子爵位晉封的“基數”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的眾位皇子在爵位晉封中,如果將皇子爵位高低按照加減算術題來劃定,皇子生母的身份則決定了皇子爵位晉封的基數。

該劇的開篇,對於眾位皇子的爵位交代就足以說明皇子出身對於爵位晉封基數的大幅增加。

皇長子胤褆:貝勒爵位,生母惠妃葉赫那拉氏,“四妃”第一位;

嫡子胤礽:太子,生母孝誠皇后赫舍里氏;

皇三子胤祉:貝勒爵位,生母榮妃馬佳氏,“四妃”第四位;

皇四子胤禛:貝勒爵位,生母德妃烏雅氏,“四妃”第三位;

皇八子胤禩:貝勒爵位,生母良妃衛氏,庶妃;

皇九子胤禟:貝子爵位,生母宜妃郭絡羅氏,“四妃”第二位;

皇十子胤?:貝子爵位,生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

皇十三子胤祥:貝子爵位,生母蒙古喀爾喀大汗之女;

皇十四子胤禵:貝子爵位,生母德妃烏雅氏,同胤禛乃系一母同胞。

(上述皇子爵位和其生母均按照《雍正王朝》具體劇情設定說明!)

由此可見,除皇八子胤禩因為“賢明”而自幼受康熙皇帝厚愛,皇十三子胤祥因為“工於書畫、騎射”而備受康熙皇帝信任和恩寵外,其餘皇子得以較早晉封爵位基本全部得益於其生母的高貴出身。而且這些後宮嬪妃全部來自於滿洲八旗或者八旗包衣,尤其是胤礽更是得益於來自滿洲貴族家族的生母——孝誠仁皇后。

對皇子初一晉封的爵位,可以為後續晉封爵位提供一個良好的開端,一個較高的基數,此後不論是建立功勳還是皇帝恩寵,在較高基數基礎上再行晉封的爵位都會是顯赫、高貴的所在,較之其他皇子差距更為明顯。

如果按照百分比來劃分皇子爵位晉封的原因分攤,那麼一個高貴的出身,生母的位分高低應該佔據40%的較高比例,而且因為它關乎爵位晉封基數,所以生母出身幾乎直接決定了皇子最後的爵位甚至皇位歸屬。

02 恩封中的“功封”成分佔比

皇四子胤禛因為“江南募捐”任務中的出色表現,而從貝勒爵位晉封為郡王爵位,成為眾位皇子中第一個王爵。

皇八子胤禩在“花錢買命案”中的“出色”表現,而被晉封郡王爵位。而且對於胤禩的爵位晉封有著明確說明:

審理此案的功臣胤禩,被康熙贊為“深明事理、用心正大、處事明達”,特旨加封為廉郡王爵

這都是皇子因為在具體分辦事務中的出色表現,所做成績乃至所建功勳而被康熙皇帝“恩封”的典型代表事例。但這又不能簡單的歸結到“皇帝加恩”,功勳在晉封爵位的原因組成中佔據了幾乎80%的比例,這就形成了除建國皇室功臣外,清朝皇室爵位晉封的另一種原因所在,那就是功封和恩封的綜合因素印象下的爵位晉封。

如果沒有建立功勳,皇子爵位或許不會加封至少不會那麼早加封;但如果沒有皇帝恩賞,就算建立功勳,也不會得到加封或者較早加封。功封和恩封兩種晉封原因相輔相成、相互依託,共同決定皇子的最終爵位。

但此種爵位晉封畢竟和開國功勳不能相比,所以還只能屬於“恩封”層面,所封爵位並不能“世襲罔替”。

但此種情況也有特例,那個被雍正皇帝贊為“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的皇十三子胤祥就是例外情況。

《清史稿·皇子世表》對於胤祥親王爵位能夠世襲罔替做出過說明:

雍正後,惟怡賢親王以公忠體國,恭忠親王以贊襄大政,醇賢親王以德宗本生考,皆世襲罔替。

這和《雍正王朝》的演繹橋段和具體人設相同,胤祥之所以能被“恩封”親王,而且能夠例外的“世襲罔替”,就是因為“以公忠體國”,為大清王朝殫精竭慮、為雍正皇帝死而後已的勞苦功高。但如果沒有雍正皇帝的加恩,胤祥頭上的怡親王帽子能夠“世襲罔替”幾無可能。

由此足以說明,恩封皇室爵位雖然必須皇恩在內,但功勳的建立才是前決條件,在“恩封”的原因組成中,功勳和皇恩的佔比應該分為80%和20%的各自

而在劇中太子胤礽首次被廢時,康熙皇帝對皇長子胤褆、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親王爵位的晉封,乃系出自政局動盪下的必要決斷,乃系安撫和拉攏胤礽以外皇子黨派勢力的無奈之舉。

四位皇子正好是四個皇子黨派的首腦人物,這並不是巧合,而是康熙皇帝的刻意安排。所以,這既不屬於純粹的恩封,也不屬於帶有功封因素的恩封,乃屬特例。這種情況在道光皇帝駕崩時也出現過。

道光皇帝的傳位詔書中,除了將皇位傳給皇四子(嫡子)愛新覺羅·奕詝外,還同時將皇六子愛新覺羅·奕訢晉封為親王爵位。

《清史稿·列傳八·諸王七》記載:

愛新覺羅·奕訢,宣宗第六子。與文宗同在書房,肄武事,共制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宣宗賜以名,槍曰“棣華協力”,刀曰“寶鍔宣威”,並以白虹刀賜奕?。文宗即位,封為恭親王。

而咸豐皇帝將奕訢晉封為親王爵位就是來自:道光帝內有御筆兩諭,一為“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一為“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

道光皇帝對於皇位的主要競爭者——奕詝和奕訢的妥善安排就是對於皇子勢力的平衡,對於後世君臣關係的最佳安排。

除此之外,正兒八經的恩封,《清史稿·皇子世表》中也有說明:

自餘宗潢繁衍,非國有大慶,不得恩封。

所以,逢國之大慶才例行的皇子爵位晉封,才屬於正常的“恩封”制度。

03 新皇登基對於前朝皇子的爵位晉封因素考慮

《雍正王朝》中,皇四子胤禛在“九王奪嫡”事件中成功殺出重圍,登基為帝,而後將緩釋三子胤祥從貝子爵位直接加封為親王爵位;將皇十四子胤禵從貝子爵位加封為郡王爵位、賞親王奉;皇八子胤禩和皇九子胤禟則被直接削爵,甚至逐出皇室。雍正皇帝對於四位前朝皇子的晉封,就基本能夠代表清朝新皇登基後對於皇兄弟爵位晉封的因素考慮。

1、自身政治勢力的晉封

康熙朝晚年的“九王奪嫡”事件中,皇十三子胤祥一直堅定的站在皇四子胤禛身後,支援擁護;胤禛登基成為雍正皇帝以後,胤祥憑藉自己在軍界的影響,抓住兵權,擎天保駕。雍正皇帝在諸多罵名之下,剛剛登基立足未穩,他急需自身政治勢力的拉攏和安撫,繼續“四爺黨”成員的繼續支援和站位,所以對胤祥的爵位加封和對年羹堯、隆科多的重用都是出自皇權穩固統治的需要,出自皇帝權威維護的需要。

而對於胤禵爵位加封就屬於朝野觀瞻和皇帝正面形象的維護和生母烏雅氏的影響。

2、昔日政敵的晉封或者降爵、削爵處理

雍正皇帝登基後,昔日的政敵,以皇八子胤禩為代表的“八爺黨”對於皇帝之位依然不死心,依然抱有極大的幻想,對雍正皇帝的新政和治國舉措處處掣肘、到處下絆。為了鞏固皇權統治,為了穩定朝局,雍正皇帝對於昔日政敵的打擊也是不遺餘力甚至血腥無情的!

將胤禩和胤禟削爵群經、逐出皇室甚至賜名侮辱就是雍正皇帝剷除政敵的重要手段,雖然國語冷酷,但效果明顯。

所以,皇子爵位的最後高度並不確定,這並不僅僅取決於當朝冊封,更在於新皇登基以後得到的待遇和恩賞;哪怕是已經去世,也會因為生前罪行或者後世子孫的罪過而被降爵或者削爵。當然,也會因為後世子孫的巨大功勳,自己的爵位得以晉封的例子存在。

所以,如果清朝皇室成員最終爵位的確立在清朝並無定數,哪怕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也會因為具體情況出現旁支承繼甚至中止爵位傳承的情況。

作為清朝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在皇室成員爵位晉封制度上的科學完善,從根本上杜絕了明朝“分封皇子、駐地為王”制度對中央朝廷的威脅;杜絕了“一子承襲、餘子降等”制度造成的宗室爵位氾濫、國家財政負擔等弊端。而且,清朝皇室爵位晉封中,對於各種因素的綜合考慮,也決定了其爵位晉封的公正性。

參考文獻:《中國古代恩典制度》、《大清會典》、《清史稿·列傳八·諸王七》、《清史稿·皇子世表》、《電視劇——雍正王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