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放下對諸葛亮的仇恨,一心一意為其著傳,堪稱史學家的典範

看過小說《三國演義》的人,一定會記得一個頭戴綸巾,手搖羽扇的形象,這就是蜀國丞相諸葛亮。在小說中,諸葛亮被刻畫成一個神機妙算、用兵如神的人。他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他的名字甚至成了智慧的代名詞,有一條諺語:“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就是說人多計廣出智謀的意思。但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是神,而是一個真實的人,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今天小編就來講一下陳壽和諸葛亮之間的故事。

陳壽放下對諸葛亮的仇恨,一心一意為其著傳,堪稱史學家的典範

說起陳壽和諸葛亮,他們之間還有著一段瓜葛哩。蜀後主建興六年,諸葛亮為了平定中原,親率大軍北伐。蜀軍號令嚴明,銳氣十足,使曹魏軍隊十分恐懼。出兵不久,曹魏就有三個郡投了降。軍事形勢對蜀國很有利。可是,諸葛亮犯了用人不當的錯誤,不該派馬謖當先鋒。馬謖這個人,兵書讀得滾瓜爛熟,說起來頭頭是道;但實際作戰並沒有多大本事。劉備在世時,曾告誠諸葛亮:“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是諸葛亮沒有在意。由於在平定南中(今雲南、貴州一帶)的戰事中,馬謖向諸葛亮獻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計策,對於南征的勝利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受到諸葛亮的器重,成了幕府中的重要人物。北伐時,委以重任,提拔為先鋒,派他鎮守戰略重地街亭(今甘肅莊浪東南)。馬謖不聽諸葛亮的囑咐,死搬兵書教條,不依山近水紮營而舍水上山。結果被魏軍著名將領張郃切斷水道。蜀軍不戰自潰,以致街亭失守,全軍覆沒。街亭失守,使諸葛亮前功盡棄,北伐失去了依憑的據點。加上損兵折將,蜀軍銳氣大傷,諸葛亮只好領兵退回漢中,並按照軍法,斬了馬謖。陳壽的父親當時在馬謖的帳下任參軍,也因街亭戰敗受到牽連,不僅被削去了官職,而且被判處髡(一種剃去頭髮的刑罰)刑。

陳壽放下對諸葛亮的仇恨,一心一意為其著傳,堪稱史學家的典範

父親的削職受刑,對於陳壽的家庭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到他出生的時候,家裡已是一片衰微破敗的景象了。陳壽生長在這個沒落計程車族家庭中,從小就受到那些世家大族的歧視和恥笑。在私塾裡,那些世家子弟們都不同他玩耍,罵他是刑徒的兒子,有的喊他光頭,有的叫他禿子。這些不堪忍受的凌辱,給陳壽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創傷,也激起了他極大的怨恨。他怨恨那些幸災樂禍、投石下井的惡人,同時也怨恨判處他父親髡刑的諸葛亮。在他的心目中,諸葛亮一定是一個又兇又狠的人,要不,怎麼會使他的家庭蒙受這麼大的恥辱呢?

陳壽放下對諸葛亮的仇恨,一心一意為其著傳,堪稱史學家的典範

陳壽走上仕途之後,由於屢遭貶斥,在鄉間沉廢多年,有機會接近下層人民。人民群眾對諸葛亮的懷念和敬仰,使他逐漸改變了對這位先朝老臣的看法。他閒居在家時,經常到野外散步解悶。有一次,他看見一群老百姓來到田野裡,擺上瓜果供品,燒紙焚香,圍在一起虔誠地向空中禱告,一位私塾老先生捧著祭文,用沙啞的聲音讀著:“時維九月,序屬三秋,蜀中百姓,扶老攜幼。薄殯簡儀,祭祀武侯……”原來是在祭奠諸葛亮,陳壽感到很詫異,便走上前去向一位老人打聽。老人告訴他,諸葛亮死後,曾多次有人上書要為他立廟宇,但後主不準。於是,老百姓每年秋天在諸葛亮死的日子,就到野外來祭奠。這個風俗由來已久了。

陳壽放下對諸葛亮的仇恨,一心一意為其著傳,堪稱史學家的典範

為什麼諸葛亮能得到老百姓如此的敬仰呢?這引起了陳壽的深思。老先生還在繼續讀祭文,他仔細地聽著。“…追思丞相,託孤受命,食不甘味,寢不安神。鞠躬盡力,至忠至誠。勵精圖治,茹苦含辛。執法如山,賞罰嚴明。大公無私,克己正身。南征北戰,軍中殞命。每思及此,感激涕零。靈其有知,來格來歆,嗚呼哀哉,伏惟尚饗!”讀到這裡,老先生已是老淚縱橫了,周圍的人也忍不住,一齊放聲痛哭起來。這哭聲迴盪在空曠的田野上,顯得格外悽愴悲涼;這哭聲強烈地震撼著陳壽的心,使他久久不能平靜。

陳壽放下對諸葛亮的仇恨,一心一意為其著傳,堪稱史學家的典範

此後,陳壽到處蒐集諸葛亮的遺事,發現這位老臣完全不是自己以前想象的那個樣子。當他知道了諸葛亮在處罰馬謖和他父親的同時,也將自己的官職降級三等的時候,他對這位老臣的怨恨情緒頓時煙消雲散了。當他讀到諸葛亮臨死時給後主的表中寫道:“臣家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一家可以溫飽,臣隨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給,決不別作經營,增長私產一寸。臣死後,如查出有多餘的財物,就是對不起國家”的時候,他為這位老臣的高風亮節而深深感動。

陳壽放下對諸葛亮的仇恨,一心一意為其著傳,堪稱史學家的典範

當他聽說諸葛亮死後,依照他的遺言,葬在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以山作為墳墓,墓穴僅僅只放得下棺材,不叫立碑,不叫起冢,並且就穿著隨身的衣服入殮,連一件隨葬器物都沒有的時候,陳壽再也抑制不住滿眶的淚水,他象老百姓那樣為這位功比山高的老臣而痛哭。他真恨自己晚生了二十年,不能到諸葛亮面前親身一拜。他為自己曾經怨恨過這位老臣而痛感羞愧。相形之下,他感到那些爭權奪利、橫行不法的權貴們,那些花天酒地,放蕩縱慾的所謂名士、隱逸們是多麼可惡、可鄙啊。陳壽立下誓言,一定要為諸葛亮作傳,讓這位老臣的名字永垂青史,作為後人仿效的楷模。泰始十年,朝廷命陳壽為諸葛亮編文集,這正合陳壽的心意。他在《進諸葛亮文集表》中,對晉武帝大加頌揚。說諸葛亮的著作,本來是原來敵國的誹謗之言,而晉武帝卻不忌諱,並下令蒐集整理,這是自古以來沒有的光明至德等等。其實,陳壽對晉武帝的讚揚,不過是他自己的心願能夠實現這種興奮心情的反映。他很快就編完了《諸葛亮文集》二十四篇,共十萬多字上奏朝廷,使諸葛亮的著作得以流傳下來。

陳壽放下對諸葛亮的仇恨,一心一意為其著傳,堪稱史學家的典範

在編寫《三國志》中的《諸葛亮傳》時,陳壽多方採集資料,力求詳盡地記載這位傑出人物畢生的文治武功。特別是對諸葛亮的刑賞得當,更是推崇備至,反覆稱讚。他寫道:諸葛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使得當官的不敢作惡,老百姓人人向善,蜀國境內,“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由於諸葛亮“開誠心,布公道”,全國上下,無不怕他而又愛他,刑法雖然嚴厲卻沒有怨恨他的人。字裡行間,處處洋溢著陳壽對諸葛亮的一片景仰之情。

陳壽放下對諸葛亮的仇恨,一心一意為其著傳,堪稱史學家的典範

鐵可是,在當時卻有一些人戴著有色眼鏡來看陳壽,認為象他這樣對諸葛亮抱有成見的人,是不會給諸葛亮作出佳傳來的。這些話傳到陳壽耳裡,他非常惱火,但還是剋制了自己。他想,一個正直的人的行動,怎麼能被那些卑偽的人所理解呢?他不屑於辯解,只想用實際行動來給予回答。《三國志》問世之後,又有一些人從書中尋章摘句,找出一、兩句話來作為陳壽詆譭諸葛亮的證據,攻擊他報私怨。在《晉書·陳壽傳》中,還把這作為他一生的汙點給記載下來。但是,歷史是公正的,後來許多學者考證著書,為陳壽辯解,洗刷了那些小人們潑到他頭上的汙水。小編覺得陳壽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寫出真正的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