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的這三處細節,戳中清朝殘酷真相!

改編自作家二月河小說的古裝劇《雍正王朝》,至今仍是中國歷史劇裡的豐碑力作。

當然,比起每一次重播,都會引發收視率飆升的景象,關於這部作品的爭論質疑,近二十年來也一直沒停。不過其中一樁亮點,卻是從來沒爭議:“於細微處見精神”的強大歷史功底。

《雍正王朝》的這三處細節,戳中清朝殘酷真相!

典型下面這幾段,《雍正王朝》劇中看似不起眼的情節,卻都是以簡短的劇情,精準戳中背後清王朝殘酷的興衰真相。其中的反思回味,確實勝過多少歷史論文。

細節一:孫嘉誠撕八爺

《雍正王朝》裡的權鬥,別管正角奸角,大多都走背後捅刀的套路。但戶部六品主事孫嘉誠,卻是不按套路出牌。雍正皇帝剛喜滋滋誇獎戶部新鑄的銅錢好看,他就站出來打臉,先和戶部侍郎(八爺允祀心腹)大打出手,接著又在雍正皇帝開撕八爺允祀,幾句話就把鑄銅錢的把戲剝的乾乾淨淨:大清朝的官方銅錢比價,是一兩白銀兌換兩千文銅錢,可雍正年間的市場價,卻是一兩白銀兌換八百文銅錢,差距十分恐怖。

這恐怖差距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老百姓交稅,就要按一兩白銀換兩千文銅錢的“官價”交,但錢交到各級官員手裡,就被官員們以八百文銅錢的“市場價”兌換白銀,其他的錢呢?當然就被層層扒皮,揣進了官員們自家腰包。看似“好看”的大清銅錢,就這樣方便貪官們“中間商賺差價”。主持鑄錢的八爺允祀一夥,那“慷國家之慨”的醜態,這番狠撕下來,當然露的淋漓盡致。堪稱《雍正王朝》裡,意味深長的劇情橋段。

《雍正王朝》的這三處細節,戳中清朝殘酷真相!

雖說在劇中,這“大清銅錢中間商賺差價”的惡政,還是得到了圓滿解決,但在清代歷史上,清王朝的銅錢政策,卻是繼續花樣坑。雍正帝駕崩後,清王朝的銅錢,竟連劇中的“好看”都做不到,質量一代比一代差,到了一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竟還出現了以鉛鐵為材料的“當十錢”,北京老百姓又稱其“大個兒錢”,模樣看著大,做工極粗糙,說是能換十枚銅錢,其實價格低廉,連京城的商鋪小攤,當時都紛紛拒收,鬧得雞飛狗跳。

甚至,就在英法聯軍攻打北京前夜,當時的清王朝給軍隊發餉銀,發的竟都是這種“大個兒錢”,待到英法聯軍殺來,各路部隊倉皇逃跑時,“大個兒錢”也扔了一地:當年“好看”的大清錢幣,這時跑路都不稀罕帶。

連自家的錢幣,都如此喪失公信力,當時清王朝被英法聯軍打得如此慘,真不止是軍事問題。

細節二:康熙皇帝自責

《雍正王朝》裡的康熙皇帝,舉手投足都常見大氣,卻也有悲傷到自責的時候:“追討國庫錢款”的橋段裡,老臣魏東亭替康熙下江南扛黑賬,以至於欠下國庫鉅款。可為了朝廷體面,這黑賬來由又不能明說,要還錢?魏東亭又是囊中空空。眼看不還錢就要抄家充公,無奈的魏東亭只得把心一橫,含恨咬牙上了吊。得知來龍去脈的康熙,也是在皇宮裡連連自責:魏東亭這虧空,是替朕落下的啊。

《雍正王朝》的這三處細節,戳中清朝殘酷真相!

雖說魏東亭這個人物,只是《雍正王朝》裡的虛構,但歷史上的康熙下江南,雖說也一直倡導節儉,隨行侍從不過三百人,可錢也不少花。其中兩次下江南,康熙都住在江南織造曹寅家,叫這位身擔“肥缺”的高官,好好給康熙填了不少財政窟窿。

不過,如果放在幾十年後,即“乾隆下江南”的年代,康熙花的錢,那就真心是小兒科了。乾隆的每次下江南,一路都是各種遊山玩水,隨行常是兩千五百多人,堪稱康熙年間的近九倍。花錢當然也如流水:每次馬匹動用五六錢匹,用船一千多艘。僅乾隆皇帝一行人等,六下江南的吃喝花費就有兩千萬兩之多。這還不包括沿途官員敲詐勒索,中飽私囊的錢款。天文數字的開支,叫晚年乾隆也連連懊悔:六次南巡,勞民傷財。

但這樣的“勞民傷財”,在清朝各位地方官看來,卻真是發財良機,比起魏東亭為了朝廷體面,“扛黑賬”也只能偷偷摸摸的痛苦。乾隆年間的高官們,卻是格外想得開,下江南沒錢?各地官員主動送唄!當時美其名曰叫“幫貢”,就是地方官送錢給皇帝表忠心。僅福建巡撫福崧,每次“幫貢”就多達九萬兩白銀。總督級別當然掏得更多。僅乾隆辦一次萬壽慶典,清朝全國二十八位督撫,捐銀就多達近七十八萬兩。

當然,這麼多錢,乾隆年間的督撫們,哪裡還會自己掏?以清朝貪官伍拉納的話說:“乃婪索多銀肥囊橐”。也就是打著給乾隆“幫貢”的旗號,大肆貪汙腐敗狠撈,最後依然是苦老百姓買單。乾隆晚年也因此嘆息“各省督撫中廉潔自愛者諒不過十之二三”,也就是全國封疆大吏,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腐敗分子。可這貪官遍地的景象,還不是大清朝自己造成的?

細節三:雍正帝罵兵

《雍正王朝》的這三處細節,戳中清朝殘酷真相!

《雍正王朝》裡,涉及的軍事大事也不少,尤其展現雍正帝氣場的,卻是一場“罵兵”的戲。年羹堯用兵西北,雍正帝派御前侍衛護送九爺去西北軍前效力,臨行前卻把這群侍衛叫來,劈頭蓋臉一頓罵:你們總說朕重用漢人,可看看你們都變成什麼樣子?這麼多年大清朝的仗,哪次不是綠營兵在前線拼命?大清入關才幾年哪,八旗兵就變成什麼樣子了?朕能不重用漢人嗎?

由於劇中雍正帝罵的太狠,以至於好些觀眾也紛紛質疑,認為這段戲太過分:清軍當時有這麼差?事實是,真這麼差!

以《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記載:當時京城的八旗精銳,由於康熙晚年時人浮於事,連日常訓練都無比生疏。別說戰鬥力如何,佇列都到了“進退不齊,豈成熟練”的地步,也就是連樣子都擺不好。而且各路精銳部隊,選兵全看送禮請託。為了能進“精銳”,士兵們甚至要借高利貸送禮。那還錢怎麼辦?“一年所領錢糧,尚不足償還酬謝之利債”。

在真實的歷史上,也正是因為清軍八旗這觸目驚心的腐化,所以在雍正帝十三年執政生涯裡,一直都在以重手整頓軍務,且不惜血本引起西方高科技火槍,建立全新的火器部隊。萎靡已久的旗兵,也一度滿血復活。乾隆皇帝那掃平西北的強大武功,就來自雍正帝這場鐵腕的改革。

但是,從乾隆晚期起,清王朝軍隊的腐化,卻是繼續加速度。待到一二次鴉片戰爭時,且不說清軍對比近代西方軍隊如何,哪怕在與太平天國等起義軍作戰時,以當時清軍悍將烏蘭泰的嘆息,當時清軍八旗精銳已經是“多不習刀矛”。永安戰役時,七名太平軍士兵一頓猛衝,清軍上千精銳就如鳥獸散,戰鬥力就是這麼衰。

《雍正王朝》的這三處細節,戳中清朝殘酷真相!

就連號稱“弓馬騎射得天下”的清軍騎兵,在雍正年間後,也是越發加速墮落。太平軍北伐時,清軍僧格林沁部的騎兵部隊,好些軍隊都是一衝即垮。甚至在近代洋務運動以後,甲午戰爭等血火戰場上,清軍也是不止一次,上演了爭相潰逃的醜劇。清朝為何衰弱?很重要一條,就是他的軍隊,從中期開始,就越發喪失了刺刀見紅的血性。

雍正劇中的這一場罵,堪稱不幸預言了,清軍接下來一百多年裡,衰敗的真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