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的悲情人生:輝煌了大半生,卻因為一次失敗被全盤否定

曹操麾下雖然大將眾多,但是卻有兩位被冠之為常敗將軍,因為和其他人相比,他們打敗仗的次數確實比較多,這兩人就是夏侯惇和于禁,夏侯惇且先不說,作為曹操時期外姓大將第一人的于禁,為何也會被稱之為常敗將軍?我們先大概來看一看他有哪些敗績?

202年博望坡之戰敗於劉備之手;206年昌豨叛亂于禁未能迅速平叛,直到夏侯淵前來支援才迫使昌豨投降;209年陳蘭和梅成叛亂,于禁被梅成詐降無功而返;219年襄樊之戰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戰敗投降,這樣看來於禁敗得確實有點多,至少五子良將算他敗得最多,那麼于禁是常敗將軍嗎?這個其實是一種誤解,我們來看看他在官渡之戰中的表現如何就一目瞭然了。

于禁的悲情人生:輝煌了大半生,卻因為一次失敗被全盤否定

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之間的大決戰,為了打贏這一戰,曹操可謂是主力盡出,幾乎可以說能打之人都無一缺席,比如在官渡最前線的張遼、徐晃、許褚等人;穎川一帶的曹洪和夏侯淵;汝南的滿寵和李通;孟津和敖倉一帶的夏侯惇;陳留的張繡;曹仁在陽翟,李典負責押運糧草等等,于禁所部四千兵馬則是屯兵延津到原武一線。

于禁的悲情人生:輝煌了大半生,卻因為一次失敗被全盤否定

于禁先是在曹操東征徐州劉備之際堅守延津,擋住了袁紹南下的步伐,接著又在樂進的配合下渡河打了袁紹一個措手不及,斬首數千、俘獲數千並招降了袁紹部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

于禁還軍原武后再次大破袁紹在杜氏津的營寨,可以說于禁在官渡之戰中的表現極為搶眼,可謂是大放異彩,風頭蓋過分別在白馬之戰和延津之戰立下功勞的張遼和徐晃,論戰功于禁猶在他們之上。

于禁的悲情人生:輝煌了大半生,卻因為一次失敗被全盤否定

官渡之戰前于禁是平虜校尉,級別甚至還不如張遼的中郎將,原武破袁紹後升為裨將軍,官渡之戰後再次升為偏將軍,校尉之上是中郎將,中郎將之上分別是裨將軍和偏將軍,當時的偏將軍比較罕見,比如關羽投降後曹操對他那麼重視也才是封他為偏將軍。

從校尉到偏將軍,于禁一年之內連升了三級,這是極為罕見的,與之對應的是張遼雖然立下戰功,也只是由中郎將升為裨將軍,升了一級而已,由此可見曹操對於禁在官渡之戰中的表現是極為滿意的。

于禁的悲情人生:輝煌了大半生,卻因為一次失敗被全盤否定

事實上于禁前期的表現可圈可點,除了官渡之戰立功之外,于禁在曹操掃平北方的多次征戰中表現不俗,比如敗呂布,破黃巾劉闢、黃邵等部,破袁術部將橋蕤、張勳,宛城之戰約束青州軍等等。

曹操平定北方後,于禁逐漸淡出一線征戰,而是奉命屯田,這是他後期戰績不如張遼、張郃、徐晃等人的原因之一。

于禁的悲情人生:輝煌了大半生,卻因為一次失敗被全盤否定

219年襄樊之戰期間關羽水淹七軍迫降於禁,這是于禁一生遭遇到的最大慘敗,他也因此被後人唾罵,不過對於此戰歷來爭議頗多,不少觀點認為愛兵如子的于禁為了三萬士卒的性命考慮才投降了關羽,甚至認為于禁戰敗是天災而非人禍,比如曹操兩大謀士司馬懿和蔣濟都不約而同的認為:“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就連《魏書》也認為:“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之咎。”

于禁的悲情人生:輝煌了大半生,卻因為一次失敗被全盤否定

于禁的人生是一個悲情的人生:輝煌了大半生,卻因為一次失敗被全盤否定,不能因為于禁敗績較多就認為他是常敗將軍,曹操生前于禁官居左將軍、假節鉞,名義上是曹操麾下地位最高之人(于禁左將軍是216年曹操封魏王后授予的,夏侯惇受封前將軍則是于禁投降之後的事),他的能力還是值得肯定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