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器的應用和推廣,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新石器時代,在世界各地延續的時間有很大的不同。在農業起源最早的西亞兩河流域,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便發展到了青銅時代,繼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發明了冶鐵技術。我國最早的銅器大約產生於夏代,春秋時期始有鐵器,至戰國便完成了從青銅器到鐵器的過渡。雲南進入金屬時代的時間稍晚,青銅產生於春秋而興盛於戰國和西漢,鐵器出現於戰國而普及於東漢。鐵器的應用和推廣,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結束了原始農業的歷史,把農業文明推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鐵器的應用和推廣,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人們常把刀耕火種一概視為原始農業,殊不知鐵器時代的刀耕火種與石器時代的原始刀耕火種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它們之間至少存在著以下幾個重大的差別。首先,由於鐵刀、鐵斧的效能大大優於石、銅刀斧,故而可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這樣一來,刀耕火種的生產規模、生產管理以及糧食產量等,都遠非原始刀耕火種農業可與之相比了。

鐵器的應用和推廣,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其次,生產的發展,勢必促進人口的增長,人口增長,必然加重對於土地森林資源的壓力,為了保護好土地森林資源,就必須進行規劃和管理,於是能夠有效保障刀耕火種良性迴圈的輪歇耕作制度和土地管理使用制度便應運而生了。第三,隨著人地矛盾關係的加深,人們除了加強對土地的管理之外,又創造了刀耕火種的輪作技術。而要實現輪作,尤其是較長年頭的輪作,就不能只進行刀耕,還必須引入鋤耕甚至犁耕,而且需要具備有關農作物生態特性的豐富知識,這顯然與原始刀耕火種農業相距甚遠了。

鐵器的應用和推廣,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如前所述,使用石、銅農具從事的原始刀耕火種,目前在世界上已經再難尋覓。然而,作為傳統農業範疇的刀耕火種卻依然存在,在雲南西南部山地,從事刀耕火種的山地民族尚不在少數。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生態惡化以及環境保護法的加強,雲南的刀耕火種農業已經日益減少。可以預言,在不久的將來,人們要了解傳統刀耕火種的實態,大概也只有像瞭解原始刀耕火種農業一樣,除了依賴學者們收集儲存下來的資料之外,大概別無他徑了。

鐵器的應用和推廣,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所謂農具是農民的用具,瞭解農民的看法,對我們認識農具是會有所幫助的。對於農民來說,生產工具就是在生產活動中使用的器具,人們怎麼去定義它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須適用,即每一地區的農具,都必須適宜當地的自然條件和勞動條件。事實正是如此,為了很好地從事食物生產,農民總是根據不同的生態環境條件去製作和使用不同的農具。這也就是我們在旱地農業和水田農業中、在山區和平原、在熱帶和寒帶都能夠看到不同農具存在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鐵器的應用和推廣,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令人遺憾的是,如此簡單樸素的道理竟然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僅以雲南一些少數民族使用的小手鋤為例,那本來是一種適宜在山坡早地和園地播種、種菜和除草的小巧方便的農具,然而不幸的是,它們總是被視作“原始手鋤”和“原始殘餘”而蒙受著“不白之冤”。究其癥結,那是因為在一些人的頭腦中早已儲存了先入為主的“觀點”,即認為從小到大、從落後到先進乃是不容置疑的規律,所以一旦見到少數民族使用這種小鋤頭,便情不自禁地把它當作“考古新發現”了。

鐵器的應用和推廣,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如穀物脫粒,最早是用手摘腳搓和牛踩,這在雲南的一些少數民族中曾有例項。而當脫粒技術發展到使用工具的階段之後,便分化成兩種基本的形式:一種是以棍棒等工具敲打穀物穗頭,另一種則是以穀物穗頭去摔損板槽等工具。本節先介紹第一種形式。敲打穀物穗頭脫粒的農具,有打穀棍和連機,它們在雲南的分佈是涇渭分明的。

鐵器的應用和推廣,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總之,前者主要分佈在從滇西的德宏經臨滄、思茅到滇南的西雙版納這一地帶;後者則分佈於昆明、大理、怒江、麗江、迪慶,即滇中和滇西北地區。打穀棍根據形狀的不同,可以分為三式。一式為“7”形打穀棍,亦稱彎棍。此式棍以竹製作,取竹莖為柄,竹枝為彎頭。也可用樹木製作,取未乾燥之小樹,在火上烘烤,使頭部彎曲而成,亦可利用天然彎曲樹木削制。二式為“丁”形打穀棍。此式棍有竹製、木製和竹木合制三種。脫粒可單手持棍,亦可雙手持棍輪番打擊。三式為掌狀打穀棍。此式棍以竹片製作,經火烘烤,使其齒分離並彎曲成掌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