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歷史——盤點歷史上的李憲

李氏歷史——盤點歷史上的李憲

李氏歷史——盤點歷史上的李憲

李氏歷史——盤點歷史上的李憲

李氏歷史——盤點歷史上的李憲

編者的話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產生了數以千計的姓氏。在如此多的姓氏之中,李姓幾乎貫穿於整個五千年文明史,在各個時期,李姓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歷史上的李氏名人多如繁星,燦如星斗。由於李姓人口眾多,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李氏名人中重名者也是時有,常給今人瞭解某人帶來誤解。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幾個李憲,供大家對照參考。他們的名字相同,但時代不同,事蹟也不同,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也不同。

由於小編閱歷和水平有限,所蒐集整理的資料均來自網路,未必全面翔實,請讀者諸君自行鑑別。

盤點歷史上的李憲

一、東漢初年之李憲

李憲(?―公元30年),潁川郡許昌縣人,東漢初年割據軍閥。新朝王莽時為廬江屬令,曾率軍擊敗起義軍王州公等人。新朝滅亡後,李憲據郡自守。更始元年(公元23年),自稱淮南王。建武三年(公元27年),自立為帝,設定百官,擁有九城,部眾十餘萬。

建武四年(公元28年),東漢光武帝劉秀派揚武將軍馬成率領三位將軍,徵調會稽等四郡兵力攻打李憲。漢軍在舒縣包圍李憲,李憲多次出城挑戰,馬成堅壁不與交戰,圍守一年多。建武六年(公元30年),漢軍攻下舒縣,李憲逃走,途中其被軍士帛意追擊斬殺。

人物生平

據郡自守

李憲,是潁川郡許昌縣人。新朝皇帝王莽在位時期,李憲擔任廬江郡(治所在今安徽省廬江縣)的屬令(職能相當於都尉)。

王莽在位末年,廬江賊寇王州公等人起兵反叛,擁有部眾達十餘萬人,攻取擄掠各郡縣。王莽於是任命李憲為偏將軍、廬江連率(職能相當於太守),讓他率領軍隊討伐叛軍。不久,李憲擊敗王州公。後來經過數年時間,李憲才將叛軍全部平定。

當時,由於王莽實行暴政,天下皆叛,豪傑並起,共同討伐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九月,起義軍攻入長安(今陝西西安),王莽被殺,新朝滅亡,李憲於是佔據廬江郡自守。

稱帝被殺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李憲自稱淮南王,設定將帥,並開始派兵攻打掠取郡縣。

建武三年(公元27年),李憲在廬江郡自稱皇帝,設定百官,擁有九座城池,其部眾達十餘萬人建武四年(公元28年)八月初十日,東漢光武帝劉秀到壽春縣,派遣揚武將軍馬成率領誅虜將軍劉隆、振威將軍宋登、射聲校尉王賞三位將軍,徵調會稽、丹陽、九江、六安四郡的兵力攻打李憲。同年九月,漢軍在舒縣包圍李憲,馬成命令諸軍各自深溝壁壘。李憲多次率軍出城挑戰,馬成都堅壁不與李憲交戰,圍守李憲整整有一年多的時間。

建武六年(公元30年)正月,舒縣城中糧盡,漢軍於是向舒縣發動進攻,不久攻下舒縣,屠殺城中居民。李憲逃走,其軍士帛意追擊斬殺李憲,而後投降東漢,李憲的妻子、兒女也都被誅殺。漢軍追擊李憲的黨羽,江淮地區全部平定。

二、唐朝嶺南節度使之李憲

李氏歷史——盤點歷史上的李憲

李憲(762~829年),字章武,洮州臨潭(今甘肅臨潭縣)人。唐朝中期將領,西平郡王李晟的第十子。仁孝好儒,禮法修整。起家太原府參軍,遷醴泉縣尉,從事襄陽於頔、魏博田弘正二鎮,頗有政績。入朝,為宗正少卿,遷光祿卿。唐穆宗即位,遷檢校左散騎常侍,隨從左金吾大將軍胡證護送太和公主出嫁回紇,還獻《入蕃道里記》,拜太府卿。出任洪州刺史、江西觀察使,治下有惠政。

唐文宗太和二年,拜嶺南節度使。性本明恕,精通律學,詳決冤獄,政績斐然。太和三年(829年)八月,卒於嶺南官所,時年六十八, 追封隴西郡公,葬於袁州分宜紅花仰野猿攀果形。

【傳】公諱憲,字章武,忠武王第十子;生廣德壬寅歲。忠武十五子,憲、愬於諸子中最仁孝。長好儒術,通經史,以禮法自矜。調大原府參軍,事醴泉縣尉。於迪鎮襄陽,闢署於府為從事。時吳少誠據淮西,獨憚迪之威。時鹹以為公謀劃所致之。元和八年,田宏正以魏博奉朝旨,闢為幕府從事,授衛州刺史,遷光祿卿。以治行稱。徙絳州,絳有幻人,怵民以亂,公執誅之。河中兵仰食於絳,而汾可輸河渭歲租與糴,常數十萬石。故敖保山為固民之輸者,十牛不勝一車。憲濱汾相地治新倉,當費二百萬,請留垣縣粟,糶河南以錢還,糴絳粟。既免負載勞,又權其贏以完新倉。絳人賴利,入為宗正少卿。

穆宗即位,以大和公主降回鶻,命金吾大將軍胡證充送使,命公副之。使還,獻“入蕃道里記”。遷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大府卿,為洪州刺史、江西觀察使。大和二年,轉嶺南節度使。公雖勳伐之家,然累仕皆以吏能擢用;所歷履官職,政績流聞朝野。性本明恕,尤精律學。屢詳決大理獄,活無罪者數千人。以能入官,官無敗事,士君子多慕之。大和三年己酉八月卒,時年六十有八,贈隴西郡公。初娶駙馬張茂宗女(德宗皇帝甥女),生子曰遊。再娶符氏,生子曰煥、曰鍇、曰楷、曰埴。司馬氏生子曰欲、曰繩,俱顯貴。而長子游為宜春刺史,封宜春侯。遂家於宜春。

附:親屬成員

李氏歷史——盤點歷史上的李憲

三、唐朝“讓皇帝”之李憲

李憲(679年-742年1月15日),原名成器。唐朝宗室,睿宗李旦長子。母為睿宗元配肅明皇后劉氏。本為太子,後讓與其弟李隆基。能詩歌,通曉音律,尤善擊羯鼓、吹笛。歷任太子太師、太尉,封寧王。又恭謹自守,不妄交結,不預朝政,為玄宗所重,追諡為讓皇帝。

【早年經歷】

少年時才氣過人,成年後精通音樂,尤其對西域龜茲樂章有獨到的見解。高宗李治初封成器為永平郡王。文明元年(684),六歲時立為皇太子。到睿宗降為皇嗣,武則天冊授成器為皇孫,與他的五個弟弟同一天離朝廷到封地做藩王,開建府署,設定僚屬。長壽二年(693),改封壽春郡王,長安年中,調任左贊善大夫,加銀青光祿大夫之榮譽職。中宗即位,改封蔡王,升任宗正員外卿,加賜實封四百戶,加上原來的共七百戶。成器堅辭,依舊為壽春郡王。辭讓太子景雲元年(710),晉封為宗王。同一月,睿宗登位,授左衛大將軍之職。當時將要立皇位繼承人,因李成器是嫡長子,而玄宗又有討平韋氏的大功,故久久不能定。李成器辭讓說:“儲君,是國家的職位,太平時節就以嫡長子為先,國難之時就應歸於有功的。若處理不當,就海內失望,這不是國家吉祥事。臣斗膽以死請求不要立我為儲君。”李成器成天涕泣堅決辭讓,言語很懇切。當時,諸王和公卿也說平王李隆基有社稷大功,適合做儲君。睿宗很讚賞成器的心意,就同意了。李隆基又以成器是長兄又一次上表固讓,睿宗不許,就下詔:“左衛大將軍、宋王成器,朕的長子,本當立為儲君,但以三子李隆基有社稷大功,人神共睹,由此,我以其誠心讓位,言在必行。天下大公,誠不可奪。從天人之願,立隆基為儲君,成器為雍州牧、揚州大都督、太子太師,另外加實封三千戶,賜五色綢五千段,細馬二十匹,奴婢十戶,大住宅一區,良田三十頃。”這一年十一月,拜尚書左僕射,不久又任司徒。太師,都督之職如故。第二年,李成器上表辭讓司徒之職,拜太子賓客,兼揚州大都督如故。

當時,太平公主暗地裡另有圖謀,姚崇、宋璟等請求調出李成器和申王李成義為刺史,來斷絕心懷不軌人的心,由此,李成器以司徒兼蒲州刺史。玄宗曾制了一床被和長枕,將與成器等共申兄弟親情,睿宗得知,非常高興,大加讚歎。

【去世】

開元二十九年(742)冬,京城特別寒冷,凝結的霜封樹,當時學者認為《春秋》中所說的“雨水冰”就是這種狀況,也稱之為樹介,說的是它好像介冑,李憲見此景而嘆道:“這就是民間所說的樹稼,諺語說:‘樹稼,達官怕。’必定有大臣承受災難,我恐怕要死了。”這年十一月死,享年六十三。玄宗知死訊,號啕痛哭,左右都掩涕。第二天,玄宗下詔,追懷其高尚品德,追諡其為讓皇帝。李憲的長子汝陽郡王李璡上表懇辭,陳述父親之意,謙退不敢當帝號,玄宗不許。到冊封之日,內府出御衣一套,令右監門大將軍高力士送玄宗親筆手書放在靈座之前。又追贈憲妃元氏為恭皇后,合葬於橋陵之側。到下葬的時候,玄宗遣中使告諭李璡等務必節儉,送終之物,不要特殊。有司準備依舊例,墓穴內放千味食一,監護使、左僕射裴耀卿上奏說山珍海味千餘種,每色瓶,安放墓穴內,都不是時令物品。“天恩每次申明讓帝生前習慣,務令儉約,凡在禮外所加之物,恐怕讓帝在九泉之下也會不安。伏望依禮減省。”玄宗聽從,到出殯抬出靈柩時,正下大雨,玄宗派慶王李潭下泥中步送十數里,給他墓命名為惠陵。

四、北宋宦官之李憲

李氏歷史——盤點歷史上的李憲

李憲(約1035 - 約1086),宋朝宦官,字子範,開封祥符(治今河南開封市)人,宋仁宗皇佑年間補入內黃門,升供奉官。在宋神宗時期活躍於西北邊境,數次參與北宋同西夏的交鋒。

人物生平

神宗時,屢次參與監督、指揮邊境的征討活動,能提出一些好的建議並取得勝利,官至宣州觀察位、宣政使、入內副都知,遷宣慶使。一度兼管財政,節省冗費十分之六。

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六月,北宋乘夏廷內亂,調集熙河、麟延、環慶、涇原等五路大軍二十萬攻夏。宦官李憲任熙河經略使,率熙、秦兩州軍隊為一路,由熙州(今臨洮)往北,攻擊西夏背面。八月,李憲以大將李浩為先鋒,由今臨洮出發,翻越馬銜山,至康古城(今榆中境內),進而取西市新城(今榆中三角城),九月二日,攻克蘭州。李憲設帥府於城內,並建置蘭州,李浩為知州。次年正月,宋廷改熙河路為熙河蘭會路。蘭州歸入北宋版圖。進景福殿使、武信軍留後。

但亦曾一再違犯軍令,貽誤戰機。由於宋代朝臣對宦官專政有高度警惕,所以反對重用他,不斷彈劾他,最終他受到貶謫,後因病而死。後來掌宋朝軍政二十年的宦官樞密使童貫是其同鄉,出自其門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