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中國的杯子,向來是不帶把的

直到清中後期馬克杯才傳入中國

杯子作為容器,不僅盛酒盛茶

還裝著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禮儀

你看酒席上,一手持杯,一手託底

顯得姿態端重

拿個馬克杯就不是那麼回事

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古人都喜歡喝酒 吟詩 唱賦

水滸傳裡的大老粗喝酒都用碗顯得豪邁

文人喝酒就小家子氣,但人家就夠“雅”

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杜甫“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用的杯子不是金樽就是夜光杯,忒講究

自然不是水滸裡摔得哐哐響的粗陶碗可比擬

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所謂“夜光杯”就是玉製的杯子

明代有著名的玉杯“一捧雪”

不僅視覺上迎合了文人雅士的情趣

而且觸覺上冬暖夏涼頗為人性化

瓷杯的出現是不是受了玉杯的啟發

不得而知

可能老百姓也想體驗手捧玉杯的高貴感

早期瓷杯在民間流行,

為士大夫所不屑是肯定的

和西方一樣,宮廷中多用金銀器

除了身份的象徵,據說銀盃可以鑑毒

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明袁宏道認為酒杯“古玉和古窯器為上等

犀角瑪瑙次之,近代上好瓷又次。”

可見瓷杯是等而下之的選擇

當然,中國文人有好古之風

至明代,瓷器工藝早已臻至化境

從士庶百姓到王公貴族用瓷杯也是甘之如飴了

這其中文人的詩詞渲染功不可沒

瓷杯的審美也始終以類玉為美

直至近代柴燒風行

瓷杯的面貌才又為之一變

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杯字,從木

早期的杯子無論是形制還是材料

都源於自然,且以生活效用為上

古代宴席上“觥籌交錯”的觥

即是用獸角製作的原始盛酒器

及至新石器時代

隨著釀酒工藝的發展,陶製酒杯才登上舞臺

這個時期無論是木製、石制、角制的酒杯

從形制上還基本源於自然

陶製酒杯第一次改變了這種局面

人類的創造性智慧,使得

高腳陶杯等接近後世的杯子形態得以出現

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杯子的形制和當時的文化、禮儀密不可分

“禮以酒成”的商周青銅酒器系統

其中具有等級、身份的標誌的爵杯

被賦予規範禮制等具體的政治、文化涵義

三錐長足,前有流,後有尖狀尾

流與口之間立兩柱,腹部接有把手

這個複雜的造型結構與圖騰崇拜有關

一說與當時禁酒有關,不足採信

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王羲之的《蘭亭序》中的“觴”

俗稱耳杯,其形制源於戰國青銅酒器

橢圓形,兩側有半月形杯耳,形似小船

如鳥展雙翼,故名“羽觴”

漢才女班婕妤的《自傷賦》借酒銷愁

“顧左右兮和顏,酌羽觴兮銷憂。”

這一源於祓禊儀式“曲水流觴”的酒杯

終於還是世俗化為文人情感抒發的道具了

這很中國

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瓷杯的出現使得杯子的形制統一為圓形

自漢代開始,茶酒之風漸興

隋唐的杯子較之前趨於精巧

尤其到了明代,普及了蒸餾酒

酒精度上去了,杯子跟著小了,要不

灌了十八碗的武松恐怕出不了店門

自從茶杯繼承了酒杯的衣缽

從此如脫韁的野馬一發不可收拾

玩出了新花樣,新高度

宋代的釉、明代的繪、清代的彩

近代的柴燒,各個異彩紛呈

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陸羽《茶經》中首推釉色青綠的越窯

唐人用煎茶法,把茶餅碾成粉末

蔥姜鹽在沸水中煮,吃茶如喝湯

所以越窯盞多配有盞託,敞口斜壁

宋朝流行點茶,以茶筅在盞中攪出白沫

為便於觀察白色茶沫

建窯和永和窯的黑釉盞得以被推崇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還安利了一把

“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可見,“器用為上”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從生活效用到“禮器”又迴歸到為人所用

馬克杯於清末後流行是不是恰如其時呢

一個時代的興起和沒落

原來都在一隻小小的杯子裡裝著呢

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器用為上,趣說杯中乾坤

——-END——-

(文字原創於柴房,部分圖片源自網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