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一次名垂青史的綁架,以一已之力改變了

綁架勒索是一種相當惡劣的犯罪手法,也是自古以來不為人們所容忍的,不過在戰亂年代,這卻是一種有效的打擊敵人的方式。

公元前681年,這一年是魯莊公十三年、齊桓公五年,為了達成停戰和平協議,魯莊公主動提出了割讓遂邑給齊國以換來和平停戰的建議。

歷史上一次名垂青史的綁架,以一已之力改變了

聽說有便宜可以佔,齊桓公欣然接受了魯莊公的建議,為了簽訂兩國和平協議,魯莊公與齊桓公相約在一個叫作柯(今山東陽穀縣東北五十里阿城鎮)的地方見面會談。魯莊公和齊桓公見面的當天,按照事先制定好的儀式流程,魯莊公與齊桓公一起走上一座神壇(高臺),然後一起對天盟誓,訂立兩國和平協議。這種儀式本來是當時非常普遍和流行的外事活動形式,不僅毫無新意,而且毫無懸念,強大的一方將在老天爺的見證下非常神聖地佔便宜,弱小的一方將作為祭品神聖地任人宰割。

當齊桓公懷著神聖的佔便宜的喜悅心情登上神壇,準備例行公事的時候,突然隱約中感到一個人影迅速地出現在了自己的背後。齊桓公正要回頭,卻感到脖子側面一涼,一把鋒利的青銅匕首霸道地貼在了一代霸主脖子的大動脈上。

鋒利的刀子在曹沫手中,奔騰的血液在刀子下的大動脈裡流淌。

此刻,歷史的畫面彷彿進入了慢鏡頭,齊桓公身後的武士呆若木雞,齊桓公旁邊的魯莊公目光炯炯。天地雖大,不過兩人而已;強弱貴賤,只存在於刀鋒之間。遭到暴力脅迫的齊桓公需要一個理由,他問曹沫:“子將何欲?”(你想怎麼樣?)曹沫回答:“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齊國強而魯國弱,作為一個大國,齊國侵犯魯國實在太過分了。現在魯國已經快被齊國毀掉了,您說該怎麼辦呢?)

齊桓公終於相信了,這就是傳說中的綁票。無論是國王還是草民,任何人當刀子架在脖子上的時候,都比站在神壇上更加嚴肅和誠懇。為了讓曹沫的刀子遠離自己的脖子,齊桓公提出了富有誠意的解決方案,“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也就是齊桓公答應曹沫歸還侵略魯國的土地。

當齊桓公站在神聖的神壇上莊嚴地宣佈了自己的承諾,曹沫的刀子便離開了齊桓公的脖子。噹啷一聲,曹沫的匕首扔到了地上,曹沫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從容地走下神壇。只見走下神壇的曹沫在神壇下面魯國群臣的位置上站好,然後繼續抬頭仰望著神壇上的大王們,一臉的崇敬和嚴肅。齊桓公站在神壇上俯視著曹沫的眼睛,發現那雙眼睛單純而認真,如果不是前面發生的綁架事件,齊桓公一定會有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點評:得到承諾後曹沫立刻放開了齊桓公,彷彿曹沫絲毫沒有擔心齊桓公可能會失信。從這種行為來看似乎曹沫是一位單純而耿直的刺客,又或許曹沫早就猜到了一心要在諸侯當中樹立威信的齊桓公不敢在當眾承諾後公然反悔。)

歷史上一次名垂青史的綁架,以一已之力改變了

(圖)曹沫劫齊桓公

然而,此時的齊桓公很受傷。當刀子架在脖子上的時候齊桓公並沒有這種感覺,而當他確信自己已經安全的時候,受傷的心突然像扔進沸騰油鍋裡的臭豆腐一樣,一邊憤怒地冒著泡,一邊將濃烈的氣息迅速蔓延。齊桓公反悔了。齊國對魯國發動的雖然是侵略戰爭,然而那些土地卻是將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現在一把刀子就抵消了無數條人命換來的土地,對於魯國來說,這也太容易了。如果曹沫的方式總能成功,那麼軍隊和將軍的作用將不再重要,各國諸侯都會培養一批武藝高強的高手從事專業綁架活動。在齊桓公等大國領袖看來,同樣動用暴力資源,憑藉國力的戰爭較量就是光明正大,而出其不意綁架勒索就是不勞而獲。齊桓公決定與曹沫的不勞而獲、投機取巧進行堅決的鬥爭。

走下神壇的齊桓公開始反悔,暴力脅迫下做出的承諾和簽訂的協議可以無效,這是基本的法律原理。不過管仲卻站出來阻止了齊桓公,他對齊桓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全了曹沫。管仲說:“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不能反悔。貪圖小利而為自己打算,卻失信於諸侯,這樣會失去天下的支援,不如給他們。)

根據《史記 齊太公世家》記載,齊桓公五年齊國發動對魯國的戰爭的時候,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已經開始準備稱霸。實現稱霸的目標有兩種途徑:一是以力服人;二是以德服人。

齊桓公作為春秋五霸第一人顯然希望能夠相容幷蓄,雙管齊下。隨著齊國的強盛和崛起,齊桓公以力服人的實力已經不容置疑,然而以德服人卻從來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曹沫綁架齊桓公要求歸還被侵佔的土地,齊桓公在這一事件中感受到了侮辱和不捨,而管仲卻在這一事件中發現了以德服人的機會。齊桓公想要反悔的打算是大多數人遭遇相同情況的普遍反應,而大多數人不可能以德服人,正因為如此齊桓公只要克服了大多數人的庸俗慾望,放棄對曹沫的仇恨和佔不到便宜的懊悔,就可以抓住以德服人的機會。

齊魯停戰會盟在當時絕對是各國諸侯關注的頭條新聞,在會盟中曹沫綁架齊桓公要求歸還土地必然是頭條中的頭條,風口浪尖上的齊桓公如果事後履行承諾,一定會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從而給天下人留下無法忘記的深刻印象。這就是危機公關,這就是轉危為機,這就是壞事變好事,管仲不愧是王霸之材。

齊桓公也不愧是春秋五霸之首,放棄已經到手的便宜是世界上最難做出的決定。為了以德服人的戰略目標,胸懷大志的齊桓公還是咬牙從了管仲,“於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予魯”。

歷史上一次名垂青史的綁架,以一已之力改變了

不過齊桓公履行承諾的行為很快就得到了回報:“諸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七年,諸侯會桓公於甄,而桓公於是始霸焉。”由於在曹沫綁票事件中處置得當,齊桓公很快就在春秋諸侯的圈子裡贏得了誠信的名聲,大家紛紛表示擁護齊桓公,願意接受齊桓公的領導,兩年後各國諸侯在甄會盟,在這次盛會上齊桓公成為當時領導諸侯們的霸主之一。

曹沫綁架齊桓公的行為在當時來看,不僅非常簡單,而且非常魯莽,但是誰也想不到這次看似有勇無謀的冒險行動不僅為魯國爭取到了失去的國土,而且也成全了一代霸主齊桓公的稱霸事業,這就是雙贏的局面。

身為魯國將軍,曹沫不是作為一代名將,而是作為一位著名的刺客被載入《史記》。這個人註定要創造奇蹟。曹沫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的人生或許不必過分追求完美,一個人只要把自己的特長髮揮到極致就有可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特人生成就。以勇力著稱的曹沫在屢次軍事失敗以後,既沒有企圖透過加強軍事理論學習來提高自己的軍事指揮水平,也沒有自暴自棄、懷疑自己的智商,而是在一個恰當的場合,抓住了一次恰當的機會,以視死如歸的決心果斷出手,最終憑個人的力量改變了國家的命運和歷史,贏得了一場通常需要千萬人犧牲生命才有可能獲得的勝利。曹沫還是一樣的曹沫,勇力還是一樣的勇力,在戰場上接連失敗的曹沫和在神壇上成功劫持齊桓公的曹沫沒有任何區別,不同的只是相同的人出現在了不同的場合,做了不同的事。曹沫註定是一位偉大的刺客,而不是偉大的將軍。

性格決定命運沒錯,然而性格沒有好壞,命運有成敗。以合適的方式配合合適的性格去爭取合適的命運,就可以儘量接近成功的命運,這就是曹沫的經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