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會互毆古以有之,明正統年間一次朝會打鬥哭罵聲一片,嚇傻皇帝

在文明社會里說起打架,一直被認為是素質低下的粗暴行為,不是情緒失控者,理智的人是不會做的,也是為法律所禁止的。但其實這種行為一直潛藏在人類原始衝動的血液裡,不僅民間偶有發生,就是身居廟堂象徵有文化、有身份人的西裝革履的官員們之間也會出現。比如國外時有發生的議會打鬥事件,著實讓我等吃瓜群眾驚掉下巴。曾經韓國議會上一群親盧武弦的議員就在議會上對倒盧的反對派們大打出手;日本安倍晉三執政期間,議員們開打,一向善於隱忍的安倍也就坐在一旁看看不說話……

議會互毆古以有之,明正統年間一次朝會打鬥哭罵聲一片,嚇傻皇帝

說回來。不僅現代文明社會里一些國外政壇偶爾會上演全武行,在中國明代的景泰一朝,也曾上演了大明276年曆史中最為慘烈的一次朝堂鬥歐事件。

事情要從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三日這天清晨說起。剛剛當上代理皇帝的朱祁鈺一大早召叢集臣例行開早會,他詢問大家有沒有什麼意見要發表?話音剛落,都察院右都御史陳鎰已經站了出來:“臣有奏本!”聲音響亮,似乎情緒很激動。既然有意見,那就提吧。接著陳鎰便慷慨陳詞:王振小人作惡多端,禍國殃民,害得皇上身陷敵營,如此惡行,不滅族不足以平民憤,安人心!

振傾危宗社,請滅族以安人心。若不奉詔,群臣死不敢退。――《明史》

其實自打土木堡之戰以後,大臣們心裡都憋著一口氣,而這口氣就是針對著司禮監大太監王振。要說王振這個人吧,他也是有“長處”(相對於他個人而言)的,而他的“長處”有3點:1。擅長揣摩上意,能夠博取英宗信任。2。整人是一把好手。生活當中有一種人,你讓他做實事解決實際問題往往做不好,沒啥能力;但他整人的時候往往是手段翻新,花樣百出。而王振恰恰就是這麼一類人。他誣陷反對他的人,透過勾結錦衣衛將打入詔獄的人陷害致死。比如,他曾與錦衣衛指揮馬順聯手害死了侍講學士劉球。3。貪汙索賄,謀求個人利益。在他面前誰要是不上道,結果就是――公公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王振也是有短處的,而他最大的短處就是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是個什麼貨色,拎不清自己能吃幾碗乾飯。明明是個軍事白痴,他偏夢想著建功立業,揚威沙場。這種外行領導內行的結果就是:瓦剌鐵騎揉陣而入,奮長刀以砍大軍,土木堡一役明軍死傷殆盡,大明數十年積聚毀於一旦;王振功業沒有建成,自己也落得個命喪沙場的結局。他個人死了自然是死不足惜,卻因其愚蠢行徑,極大地損害了明朝統治的政治與軍事實力,以及無數生命的逝去。有人說在土木之役中王振只是個背鍋俠,真正需要承擔主要責任的應該是英宗。但自始至終王振積極參與慫恿英宗以及其胡亂指揮,說他是罪魁禍首也並不為過。

議會互毆古以有之,明正統年間一次朝會打鬥哭罵聲一片,嚇傻皇帝

英宗在時,因為有他罩著王振,大臣們忍氣吞聲,感怒不敢言。現在英宗在忙著“北狩”,想到無數官兵還躺在土木堡,只有食腐的烏鴉在空中盤旋陪伴著他們。此情此景,大臣們長久以來憋著的一口氣即將在這個早會上噴發。一場風暴在陳鎰的哭嚎聲中被喚起。

陳鎰是蘇州人,此人為官清廉,對王振極為憤恨。在八月二十三的早會上他本已很激動了,說到動情處實在不能自已,聲淚俱下。他的痛哭成功點燃了其他大臣的情緒。於是乎,大明朝堂上有史以來最混亂,最暴力血腥的一幕出現了。他們有的罵,有的哭,人聲鼎沸,嘈雜一片。這一幕不是熱鬧,而是憤怒的火焰在燃燒,是歇斯底里的情緒發洩。他們憤怒的目光直視著朱祁鈺,要求盡殺王振一黨。

新任代理皇帝朱祁鈺有些怵這種大場面,他想緩一緩,待大臣們情緒平復後再議,於是說道:“百官暫且出宮待命,此事今後再議。”可旨令下達後,沒一個大臣挪窩的。這些大臣久經宦海,豈是這麼好忽悠的,正要趁著這個熱乎勁把生米做成熟飯,皇帝你想冷處理,門都沒有,反正今天豁出去了。

議會互毆古以有之,明正統年間一次朝會打鬥哭罵聲一片,嚇傻皇帝

大臣們憤怒、悲傷,在朝堂上與朱祁鈺僵持著,太監金英被嚇出了一身冷汗,不停地擦著。正在為難之際,出來個解困的,確切地說是出來個找死的。王振的死黨兼錦衣衛指揮馬順跳出來大聲呵斥群臣,大致意思應該是:沒聽見皇上旨意嗎?立刻全部都出去!還別說,他這一吼還真把群臣給鎮了一下――也就是一下,大約幾鈔鍾愣神的時間。怎麼著?現在都啥時候了?還在這裝逼呢!瞬間反應過來的大臣開始騷動了。第一個衝向馬順的是戶科給事中王竑,這傢伙滿臉大鬍子,樣子很雄性,他上去一把扯住馬順頭髮,用朝笏劈頭蓋臉打將下來,後來乾脆改為用拳腳,更為恐怖的是最後他竟改用嘴,人家泰森只是咬耳朵,王竑是咬臉,而且咬掉了一塊肉。不難想象,這種仇恨已是到了極點。如同曾經熱映的《監獄風雲》,裡面的獄警“鬼見愁”被囚徒阿正咬掉耳朵,並獰笑著從口中噴了出來,那種畫面感將情緒渲洩刻畫得入木三分。彼時的王竑是不是有一種告慰無數亡靈的心情呢?

大臣們見王竑動手,也一擁而上,裡三層外三層,區區馬順很快便嗚呼哀哉了。這個時侯,太監金英又找來了王振同黨毛貴和王長隨,還沒等兩人明白過來是怎麼回事,一群瘋子一般的大臣便圍了上來,兩人很快也追隨王振去了。

議會互毆古以有之,明正統年間一次朝會打鬥哭罵聲一片,嚇傻皇帝

朱祁鈺長這麼大還沒見過如此場景,昔日文質彬彬的尚書、侍郎之類的社稷之臣轉眼間變成了目露兇光,連打帶罵的野蠻人,其中那個王竑嘴巴上還帶著血。這些人在連續歐死三人以後,還是不依不饒要求他將王振餘黨全部剷除。他著實是嚇傻了,他只想快點離開這個議事的大殿。代宗朱祁鈺在侍衛與太監的護衛下匆匆穿過人群,準備離開朝堂。在衝動的人群中,只有于謙是清醒的,因為他知道皇帝是個新手,政治經驗還不夠老道,他是被混亂局面一時給搞懵了,等他回過味來,少不了要秋後算帳,因為他是萬人之上,執大明權柄的皇上(代理)。同時,于謙也看到了朝堂上還有一幫人正在磨刀霍霍,只要皇帝一聲令下,他們就會衝向這幫亂哄哄的大臣。其結果可想而知。而這幫人有一個統一的稱謂――錦衣衛。

從史料上可以看出,整個打鬥過程都沒有于謙參與的痕跡,他一直在密切關注著事態的發展,冷靜思考著事件背後所隱藏的巨大危機,並做出相應理智的抉擇。

于謙奮力撥開人群,他要為這幫衝動的大臣善後,為他們的過激行為買單。只有他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所在,他衝到朱祁鈺跟前(據說在擠的過程中衣服都被扯破了),擋住他的去路,請求道:殿下,王振一黨,馬順等人罪有應得,請將他們定罪,並請殿下恕大臣們無罪!朱祁鈺是信任於謙的,並且他還要依仗于謙來守衛京城,對抗瓦剌。他答應了于謙的請求,並下令將馬順等人定罪,之後,王振的侄子王山也被凌遲處死。

王懼欲起,謙排眾直前掖王止,且啟王宣諭曰:“順等罪當死,勿論。”眾乃定。謙袍袖為之盡裂。――《明史》

明景泰朝堂上的一次鬥歐事件至此才算平息。等到冷靜下來之後,大臣們才深感後怕。王直拉著于謙的手說:“國家正賴公矣,今日雖百王直何能為!”

議會互毆古以有之,明正統年間一次朝會打鬥哭罵聲一片,嚇傻皇帝

關鍵時刻於少保挺身而出,救了他們一命,否則後果自負。

要說明代的這次朝堂事件是一次衝動的即興行為,那麼大臣們更多的是出於義憤,是為那些死在詔獄的正直大臣和土木堡的冤魂鳴不平。

而那些自詡現代文明的議會制國度的議會暴力事件,個人認為更多的是彼此間利益爭鬥的即興表演。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不知道大家有什麼看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