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趙光義創下盛世,為何卻飽受爭議?

在北宋的歷史中,有這樣一位風雲人物。

他幫助兄長登上皇位,創下霸業,

之後南征北戰,不斷擴大著北宋的疆域,他鼓勵生產,促進北宋經濟發展,使北宋逐漸走向輝煌盛世。

宋太宗趙光義在位的22年間,為北宋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然而,雖然他在北宋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後人對他的評價依舊是褒貶不一。

宋太宗趙光義創下盛世,為何卻飽受爭議?

有人認為他是一代明君,正因為有他的存在,北宋才能快速實現繁榮盛景,但也有人認為他是一代昏君,因為他的繼位,他的兩次北伐失敗,都為他招來罵名。

在趙匡胤的光環籠罩之下,很多人對趙光義的瞭解都太過片面。那麼,宋太宗趙光義,到底做了什麼事情,讓後人對他的功過一直爭論不休,而他也成為了北宋最受爭議的帝王呢?

跟隨兄長創下大業

唐朝滅亡後,整個中原地區便陷入了一片混亂,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趙光義及其兄弟,便生於這個時代。

趙家若是向上追溯,其祖先在唐朝就擔任過一些地方官職,到了趙光義父母這裡,其家中已成為了武將世家。

據說其母杜太后一晚夢見神仙捧著太陽授予她,不久之後她便懷有身孕,

在產下趙光義時明明是夜晚,卻見紅光升騰似火,整條街都充滿異香。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天降異象,趙光義此後定會大有作為。

宋太宗趙光義創下盛世,為何卻飽受爭議?

趙光義在家中排行第三,自小天資聰穎。在與同伴玩耍時,其同伴都為他的聰慧折服,也正因為他的聰慧,他的父親十分器重、偏愛他。

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趙光義與兄長的關係也都十分要好。

生於亂世的趙光義心中自然也是有著一番遠大抱負。

後來他的兄長趙匡胤成了後周皇帝身邊的重臣,趙光義也成了一名征戰沙場的將軍。趙光義就這樣作為兄長的心腹,保護兄長在朝廷的鬥爭中能夠全身而退。

隨著趙匡胤的實力越來越強,

公元960年,趙光義跟隨兄長趙匡胤一起,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政變——陳橋驛兵變。

在趙光義的帶領下,一眾將領心甘情願推舉趙匡胤稱帝,一個新的王朝也隨之建立。

在趙匡胤繼位後,趙光義繼續做回了自己的老本行,為自己的兄長穩固地位,繼續征戰四方。趙匡胤在位的16年中,趙光義一步一步走上了權力的巔峰,被封為“晉王”,與當時的宰相同列。

宋太宗趙光義創下盛世,為何卻飽受爭議?

繼承皇位疑雲重重

自古以來,在很多人的認知中,關於皇位的繼承都是嫡長子繼承製,大多都是皇帝的嫡長子被立為太子,繼承皇位。然而,在趙匡胤去世之後,繼承其皇位的卻並不是他的兒子,而是多年來一直為其效力的弟弟——趙光義。

關於趙光義繼位,有兩件事讓其繼承帝位一直遭人詬病,

一是金匱之盟,另一則是燭影斧聲。

金匱之盟是杜太后在病危之時,將趙匡胤詔入殿中,勸說他將皇位傳給其弟趙光義,並將遺書放於金匱之中,史稱金匱之盟。

燭影斧聲則是野史中記載,趙匡胤在駕崩前,在屋內手執禮器斧與趙光義發生了爭執。有人見到兩人在房間燭光下爭執的身影,並聽到趙匡胤勸趙光義好自為之。

之後不久趙匡胤駕崩,第二天趙光義就登基為帝。

很多人都認為,金匱之盟是趙光義為了給自己登基稱帝找一個合理的理由而編造的謊言,其真實性有待考證,而燭影斧聲更是讓很多人懷疑,趙光義是否為了登上帝位而弒殺了自己的親兄弟。

宋太宗趙光義創下盛世,為何卻飽受爭議?

趙匡胤的死因在歷史上也是一個謎,學者們對其也有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趙匡胤是猝死,事發突然他也沒有定下自己的繼承人,

趙光義在得到訊息後,決定先發制人,登上帝位。

為了穩固當時的局面,位高權重的趙光義也是成為皇帝的不二之選,因此當時很多大臣也對趙光義的繼位表示支援。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多年來的征戰讓趙光義實力大增,在朝堂上他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隨著時間的流逝,趙光義的野心越來越大,為了能夠早日登上帝位,

他毒死了兄長趙匡胤,製造其猝死的假象,

之後便立刻用手中的權勢掌握了整個政局,順利成為了北宋的第二位皇帝。

征戰沙場開疆擴土

趙光義成為皇帝的過程雖然飽受爭議,但他在繼位之後,心中確實立志要有一番大作為

在鞏固了皇位之後,他就繼續北宋的統一大業。他先是派潘美將軍北上,隨後親自帶兵北上,兩人一同指揮軍隊,

最終擊退遼軍,滅亡北漢,實現了中原的統一。

宋太宗趙光義創下盛世,為何卻飽受爭議?

自黃巢起義後,中原一直陷入戰亂不斷的局面。在亂世之中,百姓們遭受著盤剝,生活困苦,趙光義在形式上統一中原之後,在一定程度上為當時的百姓們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環境,

讓他們能夠安定下來發展生產,這也為日後北宋經濟復興奠定了基礎。

為了抵禦遼軍的進攻,趙光義下令修建了一條長約一千英里的水長城。正是這條水長城,曾7次抵禦遼軍來犯,在祖國的版圖上靜靜守衛著北宋的安定。這條水長城不僅在軍事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還守住了北宋的國運,而宋太宗趙光義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儘管在軍事上趙光義南征北戰,但因為其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和過於好大喜功,

趙光義一些錯誤的決策也為北宋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當初在御駕親征消滅北漢後,因為長期的作戰軍隊中早已是人困馬乏,可這時的趙光義卻不顧眾人反對,堅持要在梁河與遼軍決一死戰。

宋太宗趙光義創下盛世,為何卻飽受爭議?

這時的軍隊狀態已經無法再進行高強度的作戰,宋軍在幽州與遼軍對峙時,

最終被遼軍抓住機會反攻,軍隊損失了上萬人。

不僅如此,趙光義也身中兩箭,坐上驢車落荒而逃。

後來趙光義仍一意孤行,又一次向遼軍發起進攻,最終還是大敗而歸。這兩次北伐戰爭,不僅沒有使北宋收回燕雲十六州,反而助長遼軍氣焰,使深州、德州等城市相繼淪陷。不僅如此,連年的戰爭無疑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宋朝邊境的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創下盛世卻備受爭議

在軍事方面,趙光義有功有過,但在文治方面,他確實做出了卓越貢獻。在繼位後不久,趙光義就下令鼓勵墾荒,發展農業,

與此同時還不斷擴大科舉取士的規模。

此前的選官中,大多是重武輕文,而趙光義則徹底改變了這種局面,在百姓中掀起了一陣“讀書狂潮”。

宋太宗趙光義創下盛世,為何卻飽受爭議?

規勸人們讀書時常說到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就是出自北宋時期。趙光義這種改變武官當政,確立文官政治的舉措,順應了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

為穩固北宋的統治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趙光義不僅擴大科舉選拔範圍,自己也十分熱愛讀書,

開卷有益這個成語就出自趙光義。

趙光義曾命文臣摘錄一千六百多種古籍的內容,將其彙編成《太平總類》,並規定自己每天至少看兩三卷,在一年之內將其看完。當身邊的人問起他為何國務繁忙仍舊堅持看書時,他常常回道:“開卷有益。”

當到了冬天,趙光義見城中天寒地凍,為了展現自己仁君的形象,趙光義便下令給城中年事已高的老人送去禦寒的衣物、銅錢、幹米和炭。在寒冷的冬天,趙光義身處繁華宮殿仍能心繫百姓,

百姓們稱他是“雪中送炭”,

這一成語就這樣在民間流傳開來。

宋太宗趙光義創下盛世,為何卻飽受爭議?

趙光義在位時,雖然有過謀權篡位、指揮失誤,兩次大敗於遼軍,貪戀小周後美色等汙名,但他確實也在努力成為一位仁德的君主,“開卷有益”,“雪中送炭”,正是因他而流傳千古。雖然後世也有人評其是小人,但也掩蓋不住他在位時的光輝。

北宋著名學者田況曾如此評價宋太宗趙光義:“

太宗皇帝以親邸勳望,紹有大統,深懲五代之亂,以刷滌汙俗,勸人忠義為本。

連闢禮闈,收釆時俊,每臨軒試士,中第者不下數百人。雖俊特者相踵而起,然冗濫亦不可勝言,當時議者多以為非古選士之法。”

由此可以看出,趙光義確實對北宋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評價某一歷史人物時,我們的眼光常常會因為自己的好惡而被侷限。然而,歷史中的每一個人物,大多都是善惡交織的,既有被人稱讚的光輝一面,也有藏在黑暗之中的惡意洶湧。對於趙光義,有人看到了他為國征戰,開疆擴土的累累戰功,也有人看到了他的僭越禮制,荒淫無度,好大喜功。

宋太宗趙光義創下盛世,為何卻飽受爭議?

正如《禮記·大學》中所說:“

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

”因為人性的複雜,所以對人的評價也是從多個角度出發,但無論趙光義如何飽受爭議,對他的評價都不能只侷限於一個固化的圈子中。

看待歷史,保持辨證,多維,客觀,這樣我們眼中的歷史人物才能在千百年的歲月流轉中,依舊保持鮮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