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為何改自已陵墓的選址?

道光是嘉慶透過密詔確立的太子,道光年輕時候就表現出了超常的勇氣和魄力,不知道是不是這一點,讓他敢違背祖訓,將自己的陵墓遷址。

道光皇帝為何改自已陵墓的選址?

(圖)道光帝

嘉慶十八年九月,林清義軍攻入紫禁城,宮內—片慌張混亂之時,皇次子綿寧倒還鎮靜,親持鳥槍,擊斃了兩個義軍,穩住—了陣腳,等待大批清軍趕到,打敗了義軍。他因這次建立的功勳,被封為和碩智親王。這時他還不知道,早在14年前,嘉慶帝就親自寫了建儲密詔,定他為皇太子。密詔放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那時綿寧才17歲。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日,嘉慶帝死在熱河行宮,八月二十七,綿寧在太和殿即皇帝位,時年39歲,第二年改元“道光”,共執政30年,死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享午69歲,廟號諡號令稱為“宣宗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敬寬定成皇帝”。

道光元年(1821)九月道光帝便下旨為自己選擇陵址。按乾隆帝定下的“兆葬之制”,他的陵地該定在東陵。經多人挑選,最後把陵地選在東陵繞鬥峪(後改名寶華峪)。

當年十月十八破土動工,歷時七年,至道光七年(1827)九月二十二竣工,同時將先逝的孝穆皇后梓宮奉安到地宮裡面。道光帝親臨寶華峪祭奠,見陵寢規制完備,質量堅固,對參與修陵的人大加獎賞。

道光皇帝為何改自已陵墓的選址?

(圖)清東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境內,佔地2500平方公里的15座陵寢中,埋葬著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

道光八年,道光帝出京行圍打獵,路過東陵,順便到自己的陵墓去觀察。當他從地宮中走出來後,發現靴底潮溼,疑心地宮修建不牢,使地下水浸出,便傳諭對此事“切實根究”,果然發現了很多浸水之處。道光帝便第二次親臨地宮查勘,見“金券北面石牆全行溼淋,地面間斷積水,細驗日前積水痕跡,竟逾寶床而上。見孝穆皇后梓宮黴溼之痕,約有二寸,計存水有一尺六七寸之多……。”道光帝大怒,渝內閣:“該監督等於地平以下工程辦理不善,喪盡天良,保無偷減情弊,必須嚴加根究。”

經過丁長達—年的審訊追查,追究出三個原因:

—是地宮點穴位置失當,壙邊有石母滴水,雖然“用工攔擋,令水旁流”,但“日久牆內蘅溼”。

二是原議兩旁安設龍鬚溝出水,“因(尚書)英和告以不用安置,是以停止”。這等於是欺君罔上。

三是英和在建陵時保奏牛坤臨工,並說“有伊在彼,英和即不必經常來自督工”。而牛坤聲稱自己“不管工程”,雙方互相推卸,致使地宮工程質量受到影響,造成浸水。

道光皇帝為何改自已陵墓的選址?

(圖)清道光《喜溢秋庭圖》

原因查明後,道光帝龍顏震怒,對所有有責任的人,先後兩次給予重處,降職削爵,赴苦役於工役,充軍革職罰俸罰銀的都有。英和擬斬,因他曾任戶部尚書,無髒私,被髮往黑龍江當苦差。

道光帝雖然懲辦了修陵不力的官員,但對寶華峪地宮浸水事並未採取補救措施,而是把這座數十萬工匠,數百萬伕役修了七年的陵寢全部拆掉廢除,另在易州西陵龍泉峪選定了陵址。所拆木料大部運到西陵,餘下的很大一部分用到了後來咸豐皇帝的定陵。

由於道光皇帝這一東拆西建,破壞了乾隆以後清帝父東子西的“兆葬之制”,也使本該葬在西陵的咸豐帝只好東遷,並遷就著承用了寶華峪陵寢拆除的舊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