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史之亂的三大名將,其中兩人突然暴斃,僅有一人得以善終!

公元755年,這是大唐帝國的第一百三十七個年頭,在世人的眼中,這個龐大帝國仍舊處在“開元盛世”的繁華當中。可是,明眼人已經透過天寶年間的種種事蹟,窺伺到了這個龐大帝國背後的衰敗,再加上年邁的唐玄宗已然不復當年的賢明,一場風暴正在醞釀之中。

同年十一月初九,身為范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河東節度使的安祿山打出了“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的旗號,在范陽悍然起兵反叛。

當時的唐朝雖然在邊疆戰火頻仍,但是在內地早已沉醉在“霓裳羽衣曲”的大唐盛世之中,近百年未經戰火,很快就讓安祿山控制住了河北全境。可笑的是,唐玄宗此時還認為這是朝中安祿山的政敵為了誣陷他而編織的謊言。

平定安史之亂的三大名將,其中兩人突然暴斃,僅有一人得以善終!

直到叛軍兵鋒直指東都洛陽之時,唐玄宗才幡然醒悟,急調入朝的名將,時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坐鎮洛陽,但是此時的唐朝的軍事佈局經過了數十年的開邊,已經完全從唐初的內重外輕轉入了外重內輕。因此,封常清手中並沒有什麼像樣的精銳,再加上楊國忠的無能,使得東都洛陽迅速陷落,封常清以戴罪之身成為了老長官高仙芝的副手。

在高仙芝、封常清的指揮之下,唐軍憑藉著潼關天險,得以將安史叛軍阻擋在了潼關以東,但是好景不長,監軍邊令誠因與高仙芝、封常清不合,誣告他們二人謀反,導致高仙芝、封常清被冤殺。而後,楊國忠為了打壓政敵,使得唐玄宗勒令病廢在家的老將軍哥舒翰率軍出征,隨後又逼迫哥舒翰出關迎敵,釀成了靈寶之戰的慘敗,近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

隨著唐軍在靈寶之戰的慘敗,安史叛軍從容攻陷潼關,唐玄宗出逃,太子李亨在策劃了馬嵬驛兵變後,北上靈武稱帝,大唐王朝進入了艱難平叛之旅。

平定安史之亂的三大名將,其中兩人突然暴斃,僅有一人得以善終!

經過了香積寺血戰、相州之戰等一系列的大戰後,大唐帝國耗費了近八年的時間,這才得以平定安史之亂。

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鳥獸盡,良弓藏”,對於劫波渡盡之後的大唐帝國,“馬放南山”是帝國最安全的選擇,但是對於在平叛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名將們來說,這個時候恰恰是他們最危險的時候。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看一看,在平定安史之亂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的三大名將,他們最後的下場如何?

平定安史之亂的三大名將,其中兩人突然暴斃,僅有一人得以善終!

說起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自然就繞不開那位名垂千古的郭子儀。

郭子儀,早年因武舉及第,而後常年在邊疆摸爬滾打,累官至九原郡太守。安史之亂髮生前夕,郭子儀母親去世,郭子儀回家丁母憂,而後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一紙調令,將郭子儀“奪情”,授予朔方節度使職權,率領朔方軍直撲河北,鎮壓叛軍。

不久,太子李亨北上靈武,登基即位,是為唐肅宗。當時唐肅宗身邊甲士不過數百,算上文武大臣也不過千餘人,防禦力量空虛,遂下旨各部班師,拱衛靈武。作為朔方鎮的“老大”,郭子儀對於在自己地盤上(靈武是朔方鎮治所)稱帝的唐肅宗也是十分上心,得到詔令之後,連忙回師靈武,拱衛唐肅宗,而後被唐肅宗委以平叛重擔。

在此後三年多的時間裡,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先後收復國都長安、東都洛陽等地,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在相州之戰時,因唐肅宗猜忌各鎮節度使,釀成了相州之戰的慘敗,郭子儀被迫承擔了相州之戰的罪責,最終被罷官閒賦,退出了平叛之旅。

在此後的十數年時間裡,郭子儀主動交出兵權,坐鎮中樞,輔佐了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祖孫三代,成為了歷侍四朝的元老大臣。因其不結黨營私,毫無野心,再加上戰功赫赫,最終保證了郭子儀得以善終。

可是,他的兩位老搭檔可就沒這待遇了……

平定安史之亂的三大名將,其中兩人突然暴斃,僅有一人得以善終!

上面都提到了郭子儀,就不得不提被推為“中興戰功第一”,與郭子儀齊名的李光弼。

李光弼,出身於柳城李氏,承襲父親李楷洛“薊國公”爵位,歸屬名將王忠嗣部屬,多次率軍擊敗吐谷渾、吐蕃等國,被授予“雲麾將軍”之職。

安史之亂爆發之時,李光弼尚在長安任職,經郭子儀舉薦,李光弼被拜為河東節度副使,主持河東軍務,抵禦安史叛軍,協助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公元759年,唐軍遭遇了相州慘敗,郭子儀被褫奪官爵,李光弼奉命接過郭子儀的重擔,擔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指揮唐軍平定安史之亂。

在河北戰事稍緩之時,李光弼將河北軍務託付給了副手僕固懷恩,自己出鎮臨淮,震懾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來瑱、田神功的將領,整合各部實力,積極準備下一輪進攻。公元762年,李光弼因功被拜為臨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亂被平定後,李光弼又被推為“中興戰功第一”,繪像凌煙閣。

但是,李光弼的赫赫戰功引起了程元振、魚朝恩的宦官的嫉妒,時常在唐代宗面前進讒言,使得李光弼被迫擁兵自保,拒絕入朝拜見唐代宗,不久便抑鬱成疾,在徐州暴斃,終年五十七歲。

平定安史之亂的三大名將,其中兩人突然暴斃,僅有一人得以善終!

這一位因為晚年的一些事情,比起前兩位的名氣或許要低得多,但是他的戰功和對唐朝的犧牲絕對不比前兩位低。他就是一代名將,也是唐朝“叛臣”——僕固懷恩。

僕固懷恩,出身於鐵勒族九姓之一的僕固部,早年投身於朔方軍之中,在安史之亂爆發後,被郭子儀提拔為朔方軍左武鋒使,跟隨郭子儀入關平叛,多次與李光弼配合,擊敗叛軍,而後又被郭子儀派往回紇,借兵平叛,在收復兩京的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豐國公、大寧郡王。而後,李光弼移鎮臨淮,將河北軍務託付給了僕固懷恩,使其因而任領諸軍節度行營,擔任雍王李適副手,聚殲史朝義叛軍主力八萬餘人,僅僅用了半年時間便平定了河北,消滅了安史叛軍,結束了安史之亂。

在僕固懷恩如此顯赫的戰功背後,那是僕固懷恩滿門家破人亡換來的——為了籠絡回紇,僕固懷恩的三個女兒遠嫁回紇,僕固懷恩的四十六名親屬以身殉國,可謂是忠烈滿門!

可是,在安史之亂被平定後,被譽為“來嚼鐵”的名將來瑱因得罪宦官被殺,自己的老長官郭子儀、李光弼二人也因為被宦官所忌,被明升暗降,奪走了兵權。作為戰功僅次於郭子儀、李光弼的人,僕固懷恩深知下一個被收拾的就是自己,因而開始處處小心,卻仍舊難逃宦官毒手。

公元763年,僕固懷恩受到老對手辛雲京、宦官駱奉先等人的誣陷,被迫起兵自衛,名臣顏真卿巧使計謀,瓦解了僕固懷恩麾下叛軍,也將僕固懷恩逼上了絕路。公元765年九月,僕固懷恩暴斃於鳴沙軍中。

得知僕固懷恩的死訊,唐代宗李豫(即前文提到的廣平王李俶)指著身邊的宦官,破口大罵,而後哭著說到“懷恩不反,為左右所誤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