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的真正禍首:假若他再多活幾年,唐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公元755年,一場被定義為安祿山之亂的禍亂爆發,15萬人起於范陽,之後就是千里煙塵,萬里伏屍,大唐之輝煌,毀於一旦。

每每回想這一段往事,人們往往指責安祿山之無恥,認為這場大變,全因此人而起。其實,關於安史之亂,背後有很多的歷史謎團,安祿山此人也未必是主要負責人。而且,或許是因為歷史小說的影響,我們經常容易忽略一些罪魁禍首。

“安史之亂”的真正禍首:假若他再多活幾年,唐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而在這些禍首之中,第1個不應該被忘記的人就是史思明,此人往往被定義為從犯,但其實他所造成的破壞,某些程度上來說,甚至已經超過了安祿山。那麼問題來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在講述這段歷史之前,我們首先來講一個小故事。

話說是在開元二十四年,有一個唐朝邊地的小官,因為舉止失當,所以欠了官府一筆鉅款。要知道,唐朝是一個霸氣的年代,從來只有官府欠百姓的承諾,有誰敢欠官府的錢?因此,這個小官非常恐慌,他連夜就準備出逃。

但是很湊巧,他剛剛亡命於黑夜,結果就遇到了奚人的騎兵,對方來勢洶洶,立刻就要將其斬殺。眼見剛出虎穴,又進狼窩,這個小官可謂出門沒看黃曆。

“安史之亂”的真正禍首:假若他再多活幾年,唐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不過,此人的確十分大膽,他不僅沒有因此而恐懼,反而還十分囂張,並且自稱為大唐天子的和親使者,要求他們帶自己去見奚人的王。

周圍人見他氣勢不凡,又絲毫沒有懼怕,於是就將其帶回。說來也奇怪,也許是死亡的恐懼讓人變得大膽,這個小官來到了皇宮中,不僅頤指氣使,而且還老氣橫秋,像訓孫子一樣對待奚王。

由於唐朝威名赫赫,周圍人都不敢與之對抗,對方越是囂張,眾人越是恐懼。最終,大家只能以最隆重的禮節迎接此人,甚至,在這個小官的舌燦蓮花之下,還要派自己手下大將與300人跟隨他去朝拜天子。

結果,原本因欠債而逃跑的官吏,浩浩蕩蕩的帶著敵方高階將領和武士,一股腦跑回了范陽節度使面前,然後將眾人盡數關押斬首。而這個小官也因此名聲大噪,被冊封為果毅都尉。

“安史之亂”的真正禍首:假若他再多活幾年,唐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肯定會覺得很震撼,當年有唐朝使者一人滅了天竺,如今,也有小吏,三言兩語化解危機,甚至活捉對方大將,而且還是對方送上門來的。這個小人物的智慧可見一斑,此人堪稱智勇雙全。

然而,當我們感慨於此人的能力時,卻會很無奈的發現,此人的名字叫史思明,安史之亂的重要策源者。

透過上面的故事,我們肯定會改變對於史思明的認知,此人不僅只是安祿山手下的將軍,他還是一個聰明狡猾到極點的人狠角色。

有了這個帶入後,我們再來看史書中的史思明,就會發現,安史之亂可不僅僅只是安祿山一個人的事情。

“安史之亂”的真正禍首:假若他再多活幾年,唐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據記載,因為發生了上述事情,史思明與安祿山,一起為捉生將,並且兩人並駕齊驅都被稱為胸懷大略,且多有戰績。可以說,兩人在表現方面是並駕齊驅的,而且,史思明的故事更加精彩。

後來到天寶年間,安祿山憑藉拍馬屁的本領,步步高昇,但大家可不要忘了,安祿山與史思明利益相關,安祿山步步高昇,史思明也悄悄的開始接觸唐玄宗,並且也被提拔為知平盧軍事,隨後又得到玄宗的高度讚賞,被提拔為平盧兵馬使何大將軍,而且他也正是這時候被賜名思明。

在之後的日子裡,史思明與安祿山兩人協同出戰,天寶十年,二人一起對戰契丹,二人一起大敗而逃。這本來是極為危難的時候,就連安祿山都因此恐懼不安,史書記載,他面對不知所終計程車兵,茫然不知所措。

但史思明的表現卻不同,此人說:我聽說為人處事要進退得當,是非成敗不過是一時之事,兄弟不需擔憂。

“安史之亂”的真正禍首:假若他再多活幾年,唐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果然,兩人一起經歷繁榮,一起經歷慘敗,但又同時克服磨難再度崛起。史書記載,石思明與安祿山攜手,最終擊退了契丹,第2年,兩人因為功勞獲得更高賞賜,史思明也因此成為盧龍軍使。

而且,史思明不僅打仗很勇猛,意志力堅強,更因為他在戰場表現突出,居然還引得美女相思。幽州有一個大族有女出嫁,結果聽得史思明的故事,居然不管不顧一心要嫁給他,而此人最終成為了史思明的妻子,這在當時還成為傳奇。

其實,從這些種種記載來看,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雖然名義上安祿山在史思明之上,但這個史思明可不簡單,甚至他比安陸山更加厲害。

所以,在走向叛亂的路上,史思明可謂出力頗多。

“安史之亂”的真正禍首:假若他再多活幾年,唐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據史書記載,到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已經手握重兵,底下人馬有15萬之多。不過,朝廷裡的楊國忠始終與其作對,而且,玄宗皇帝也開始有所警覺。

但從諸多記載來看,安祿山對於唐玄宗有些恐懼,他更對大唐的強大有所忌諱,但他手底下的第一大謀士嚴莊,以及最有能力的史思明卻非常不安分,他們反覆勸說安祿山造反,並且甚至提出了先斬後奏的計劃,提前發出兵令。

正因如此,安祿山的墜墜不安,被這兩人強行打消,然後就是這一年的漁陽鼙鼓動地來,一場浩浩蕩蕩的安史之亂爆發。

不過,個人以為,從當時的歷史記錄來看,安祿山最大的底氣有三個,一個是大軍師嚴莊,此人陰謀詭計堪稱無雙,另一個是唐朝無能,最後就是最彪悍的史思明和他手下的軍人。所以,安史之亂的大爆發,史思明至少佔了三分功勞。

“安史之亂”的真正禍首:假若他再多活幾年,唐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在之後的歷史中,安祿山慢慢的位居幕後,而征戰天下的主力則變成了史思明。此人打仗的確很強,當年縱橫南北,殺人無算,就連長安也最終潰敗。

而且,隨著一件事情的出現,史思明的歷史重要性變得更高,那就是公元757年安慶緒之亂,這個奸詐的小子殺死了自己的老爹安祿山,結果攪得叛軍陣容大亂。

但即使如此,史思明還高高掛起,唐朝依舊無法反攻天下。迫於無奈,在被史思明多次打敗正規軍後,唐朝只能將其招降。

若歷史僅至於此,那史思明可謂是真正的人生贏家,甚至此人還可以在後來倒戈一擊,讓天下變得更加崩潰,甚至滅亡唐朝也不是不可能。

“安史之亂”的真正禍首:假若他再多活幾年,唐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果然,後來史思明又度發動叛亂,而且這一次史思明還自稱為皇帝,在當年殺3萬餘人,用鮮血再一次捍衛了自己的威名。在當時,即使有李光弼等高手,但唐朝軍隊也多次被打得很慘,可見當時史思明的厲害。

不過,歷史還是倒向了唐朝一邊,在史思明殺的痛快的時候,他的兒子也學安慶緒造反,倒戈一擊將其斬殺。

也正因為這樣,唐朝的平叛戰爭才慢慢走入正軌,此後才有了恢復天下的可能。

如果史思明的兒子沒有造反,他在多活幾年,唐朝提前滅亡也不是不可能的!

“安史之亂”的真正禍首:假若他再多活幾年,唐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所以,從以上記錄來看,安史之亂的核心人物,實在是離不開史思明,此人的破壞力比安祿山更強。當然,被稱為叛軍第一軍師的嚴莊也是核心人物,而且此人更是笑到了最後。不過關於他的故事,又是下一期內容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