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不死,能否收復燕雲十六州?歐陽修:他很清楚,自己能做到

趙匡胤建立的宋朝就像一個尷尬的歷史問題一樣,橫亙在武功輝煌的大唐之後。在與周邊國家的戰爭中始終無法交出合格的成績單,落得弱宋之稱。直至最後連半壁江山都不保,用顧炎武的話講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亡天下,改變了古代中國的命運。而這一切的起始點,就在於趙匡胤兄弟沒能完成收復北方全土的偉業。

柴榮不死,能否收復燕雲十六州?歐陽修:他很清楚,自己能做到

當人們將目光投注到這段歷史時期中時,藏身在其中的一個偉大的名字,卻寄託了人們對歷史的無限假想。這個名字便是柴榮,英年早逝的一代英主。他冠絕五代十國的才能,和在征討作戰中勇於冒險的做派,讓他無疑是當時最佳的領袖選擇。如果柴榮不死,他是否能收復燕雲十六州?

一、事長謹厚,王業雄霸

顯德六年,周世宗柴榮命都虞侯韓通出滄州,為軍隊水路疏浚河道。隨後柴榮親率大軍北上,兵勢迅猛,42天接連奪取三關三州。遼軍重兵畏其軍勢,駐守幽州以北不敢出兵,一時威震中外。人們驚歎於柴榮的英武,卻不知道他為這場戰爭準備已久。

柴榮不死,能否收復燕雲十六州?歐陽修:他很清楚,自己能做到

自從柴榮登上帝位之初,親自率軍打勝了高平之戰開始,他便一直在等待這一天。為此他經營內政,征伐南方諸國以穩定後方。收回燕雲十六州作為他的夙願,但就在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卻因自身突然患病戛然而止,留下了千古遺憾。也因此,關於“如果柴榮沒有突然去世是否能夠順利收復燕雲”,在近代引起了一定的爭論。這位天才人物的一生和他為此戰做的準備,或許可以讓我們更瞭解這個人物,並進而解答其是否能收復燕雲的問題。

首先是他的生平,一代英主的人生起點很卑微,自幼年起,柴榮因為家道中落而投奔姑父郭威家,被郭威也就是後來的後周太祖收為養子。由於性格謹慎忠誠,深受郭威喜愛,經常讓柴榮幫助自己處理各種事務。此外柴榮還學習經史騎射,並外出經商補貼家用,此便是他青年時代的生活。

柴榮不死,能否收復燕雲十六州?歐陽修:他很清楚,自己能做到

後來郭威在後漢擔任樞密副使,柴榮也跟著被冊封為左監門衛大將軍。跟隨郭威踏上征途的柴榮,榮辱命運也與之一共:郭威受後漢隱帝猜忌,柴榮留在都城中的家人也和郭威的家人被一併誅殺;郭威起兵反後漢,建立後周,作為養子的柴榮也隨之成為唯一皇子,這是後來他之所以能登上帝位的由來。

郭威在位4年病逝,954年顯德元年,柴榮以郭威遺詔登上帝位,是為周世宗。在位6年,戰無不克,威臨西、南、北三大強敵。

這便是柴榮短暫而不平凡的一生。而北伐遼國,是其中的重頭戲,他在位期間的施政,既有國內國情的必然性,和佔據北方、時刻威脅著自己國家的強敵的存在也脫不了關係。

柴榮不死,能否收復燕雲十六州?歐陽修:他很清楚,自己能做到

二、因其所失,得其所治

“以衰亂之世,區區五六年間,威武之聲,震懾夷夏。”——洪邁

身處衰微已久的亂世,柴榮所面對的不只有帝王的尊榮,還有迫在眉睫的內憂外患。在後周之前,43年間驟興驟亡已經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四個短命朝代。在戰勝強敵之前,他需要在亂極的世界中站穩腳跟。

柴榮不死,能否收復燕雲十六州?歐陽修:他很清楚,自己能做到

眼前,國記憶體在著民生凋敝、政治腐敗、軍人擅權等等問題,如王樸在《平邊策》中所說:“唐失道而失吳、蜀,晉失道而失幽、並,觀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術。”觀其所失,知其所治,一切既是挑戰,同時也指向了功成的方向。所以柴榮先暫時放下北伐的軍事行動,轉而治理內政。

五代弊政因循,天下衰敗已極,周世宗為此施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其一軍事,在柴榮剛登基不久,便率兵親征,打贏了北漢契丹聯軍的高平之戰,並以此建立自身的威信,整肅軍紀,汰去老弱。他革去五代兵驕將悍、飛揚跋扈的惡習,招集有勇力的亡命之徒,最終編練出一支攻無不克的禁軍。

其二經濟,顯德二年,制定墾田的辦法敕;顯德五年,平均天下賦稅,頒發元稹的《均田圖》,減少賦稅,鼓勵墾荒,恢復了民間的生產力。水利的興修和都城的擴建,也讓國都成為了繁榮的大都市。

其三政治,任用人才,整頓政治機構,嚴懲貪汙。柴榮唯一頗受後世指責的地方,便是在懲處違法官員時用法過於嚴峻,但無法否認他的這些措施讓政治趨向於清明。

柴榮不死,能否收復燕雲十六州?歐陽修:他很清楚,自己能做到

雖然以上這些措施,任何一個稍欲有所作為的君主都會施行,但是才能的差異卻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行使了看似普通的措施,卻讓一個岌岌可危的國家一變而為強國,其中的魄力和見識非庸人可以模仿。這一番施政措施,也讓往後的戰爭初具基礎。

三、先難後易,壯志未酬

內政致國中清明,讓解決戰略要地燕雲十六州為遼國佔領的問題有了基礎。柴榮隨後展開了對南方諸國的征討,在大臣王樸的《平邊策》中,主張先易後難,統一南方諸國後,再北上和契丹一較雌雄。但周世宗的志向和思慮並不全然同於王樸。

他攻後蜀,奪秦鳳四州;三徵南唐取淮南十四州,將一方霸主打得俯首稱臣。隨後,他並沒有按《平邊策》中的規劃繼續兼併諸國,而是對南方諸國採取了懷柔政策。雖然歷史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柴榮的統一戰爭計劃,但後人從前人的行為中自能夠推斷,他當時有一套不同於王樸的計劃,並沒有完全接受先易後難的戰略思想。

柴榮不死,能否收復燕雲十六州?歐陽修:他很清楚,自己能做到

而與這位英明神武的君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作為後周最主要對手——契丹的著名昏君遼穆宗。此時,遼國立國已數十年,領土廣闊,全民皆兵。到了遼穆宗之手,由於賞罰無章,朝政不視,內部叛亂四起。若兩國此時交戰,勝負已明。柴榮深知這一點,遼國的內亂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他一開始便將賭注押在了向北方征伐。

而其後的發展也一如其所料,遼穆宗面對後周的大舉北上竟然沒有什麼防禦措施,僅僅是讓遼軍將領蕭思溫見機行事,自行抵禦。由此可知,面對昏君庸將,做了充分備戰的後周已經處於相當強勢的位置。

歐陽修曾經這樣評價過這段歷史:“史家猶譏其輕社稷之重,而僥倖一勝於倉卒,殊不知其料強弱、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機,此非明於決勝者,孰能至哉?誠非史氏之所及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史家評價周世宗冒進行軍,卻不知道周世宗是個明於決勝之道的人,他判斷敵我強弱、兩國情勢,知道此時正是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大好時機,所以才力排眾議,果斷出兵,這又哪是這些史家能及。”這個評價足以為這段歷史做一個蓋棺定論,我們不妨做出這樣的結論,只要假以時日,燕雲十六州對柴榮而言是志在必得。只可惜,柴榮的壽緣已盡,燕雲註定要失去。

本文作者:大飛

參考資料:

1、《後周伐遼之戰》,王丹

2、《論周世宗的改革及其歷史意義》,徐明德

3、《新五代史周本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