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羅馬,奴隸制是什麼樣的存在?這一擴張的成果,最終毀了羅馬

透過那些描繪古羅馬的影視作品,我們經常能看到形形色色的奴隸形象,最典型的就是鬥獸場的角鬥士。在真實的歷史上,奴隸們的處境真的像電影中那麼悲慘嗎?

確實古羅馬的奴隸整體比較慘,奴隸主的日子也過得比較舒坦。但中國有句古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古羅馬的墮落、毀滅正是源於奴隸制。

在古羅馬,奴隸制是什麼樣的存在?這一擴張的成果,最終毀了羅馬

羅馬不是一開始就有奴隸制的。最早的羅馬,原本只是義大利半島的一個城市,建立於公元前753年。其後的上百年間,羅馬人都在為反抗伊特魯里亞人而艱苦奮戰。而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文明體系更加成熟的春秋時期,已經開始“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諸侯國間的爭霸戰陸續上演。

到了公元前510年,伊特魯里亞國王被驅逐,羅馬逐漸進化成為眾多城邦組成的貴族制共和國,跟早先的古希臘貴族制共和國沒什麼區別。

隨後的羅馬,一邊對內進行著平民爭奪貴族權力的鬥爭,另一方面對外開始了持續數百年的擴張。期間,羅馬人徹底征服、同化了伊特魯里亞人,並擊敗了源自亞歷山大帝國的伊庇魯斯帝國,隨後自公元前264年起,羅馬作為一個地中海地區的新興強國,開始與空前發達的海上商業帝國迦太基開始了百年之戰。這一系列戰役,就是布匿戰爭。

在古羅馬,奴隸制是什麼樣的存在?這一擴張的成果,最終毀了羅馬

布匿,源自羅馬對迦太基的稱呼Punici(布匿庫斯)。所謂的布匿戰爭,指的是古羅馬和迦太基之間圍繞西部地中海統治權的一系列著名戰爭,按照種族來說,這也是雅利安人後裔與最大的閃米特人國家的決戰。

這次大戰斷斷續續開展了上百年,起於公元前264(這一年的東方,中國正處於戰國晚期,戰神白起正在大殺四方,長平之戰數年後就將爆發);結束於公元前146年(西漢王朝正經歷著繁盛的文景之治,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即將登基。)

布匿戰爭不僅奠定了羅馬在地中海的霸權,更深刻的改變了羅馬的社會結構、生產方式,也埋下了其走向毀滅的隱患。古羅馬奴隸制的興盛,正是開始於布匿戰爭之後。

原本的羅馬是個貴族與平民並存、雙方矛盾和諧可控的共和國,所有的城邦的市民都擁有選舉權,正是靠著這一套體系,羅馬人逐漸佔領、同化了義大利半島。在此期間,勞動、作戰的主體都是羅馬的農民,可以稱之為“民兵”。

在古羅馬,奴隸制是什麼樣的存在?這一擴張的成果,最終毀了羅馬

但持續數百年的擴張戰爭,極大消耗了羅馬的人口;此外,民兵們在外征戰期間,自有的土地、農場大量荒蕪、虧損。而幾乎與此同時,戰爭擄掠而來的戰俘大量流入羅馬境內。於是,慢慢的,羅馬的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

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201年)之後,羅馬社會的兩極分化極其嚴重。一方面,擴張帶來的紅利大部分流入了貴族、富人階層,而這些人大量使用奴隸替自己從事耕作;另一方面,那些羅馬低層國民則日漸困窘,他們的營生——耕種、勞作被奴隸們取代,一步步失去土地、生活極端貧苦。因此,在那一時期經常發生市民起義。

隨著平民將領馬略的橫空出世,羅馬軍隊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專業訓練的僱傭軍取代了民兵,形成了所謂的“羅馬軍團”。以此為資本,羅馬進入了軍人執政時期。最出名的,就是咱們熟知的凱撒(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到了公元前27年,甚至誕生了第一位羅馬帝國皇帝——屋大維(蓋烏斯·屋大維),人稱奧古斯都·凱撒。

巧的是,同時期的中國西漢王朝也致力於開疆拓土,不過作為政治制度更加健全、文明體系更加成熟、小農經濟更加穩定的國家,西漢一直採用全民皆兵制度,即一直是“民兵”;戰爭的目的也不是掠奪,而是為了建設,這就是漢王朝強大的制度性優勢。

在古羅馬,奴隸制是什麼樣的存在?這一擴張的成果,最終毀了羅馬

在羅馬的這數百年間,奴隸已經取代自由民,成了帝國的勞動主體,他們幾乎已經壟斷了當時社會的各行各業,不僅侷限於種地,還有挖礦、冶煉、修路、建房、家務等等。當然,與此同時還存在大量貧窮的自由民,他們也從是一些工匠類的工作,卻面臨著與奴隸的競爭。

與羅馬自由民相比,在絕大部分時期,奴隸顯得更加廉價,而他們的生存處境總體也比較悲慘,有些甚至可以說是面臨著非人的待遇。但這並不是絕對的,按照悲慘程度由高到低,我們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種,最悲慘的:被趕到競技場上互相搏殺、和野獸決鬥的“角鬥士”,這種形象在電影中見的多了,不過真實的角鬥士絕對沒有影視作品中那麼健壯;

第二類,苦力:晚上被用鐵鏈子鎖在一起,塞在陰暗潮溼的房子裡休息;白天被用鞭子抽打著驅趕到田地、礦場幹活。他們還經常因遭受虐待淪為殘疾、甚至丟掉性命。當然了,結婚生子那無異於痴心妄想。

在古羅馬,奴隸制是什麼樣的存在?這一擴張的成果,最終毀了羅馬

第三類,在希臘等相對“文明”些的地區,奴隸的處境要好得多,他們甚至可以享受與佃戶類似的待遇,在奴隸主劃給的區域裡種地、交租。甚至有的人還被允許結婚生子。

第四類,到了後期,隨著羅馬帝國攻佔更加高度文明的地區(比如中東),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奴隸被擄掠而來,他們可以當奴隸主家的圖書管理員、服務生、營養師、抄寫員乃至工匠。

奴隸待遇的區別,除了與地區有關外,不同時期也有很大差別。在前期,羅馬軍隊大殺四方,戰俘數不勝數,比如當初迦太基被擊敗後,城內的25萬人有20萬被屠殺,剩下的全被帶回羅馬淪為奴隸。得來太容易就不知珍惜,那時的奴隸幾乎就沒被當成人類看待,所有慘無人道的虐待、酷刑都被奴隸主施加在這些可憐人身上;

而到了後期(公元1世紀),由於羅馬軍隊力量的減弱、敵人的強大,戰事經常不順利,戰俘的數量大幅減少,奴隸也隨之變得稀缺。因此,奴隸們的待遇得到了極大改善,他們不再被隨意買賣,也不會與人、野獸決鬥,婚姻也被准許,甚至慢慢的變成了相對自由、只需在一定時期為奴隸主服務的農奴。

在古羅馬,奴隸制是什麼樣的存在?這一擴張的成果,最終毀了羅馬

那麼,那些在前期遭受非人待遇的奴隸,為什麼不奮起反抗呢?

首先,作為戰俘,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度、地區,互相間不認識、語言不通,根本無法交流、形成組織;

其次,他們大多沒什麼文化,不認字、更不會寫,不具備形成起義力量的條件。

因此,即使那時羅馬境內的奴隸數量已經超過了羅馬本國的人口,但始終沒有發生過什麼有組織的起義。只是在公元前73年發生了斯巴達克斯領導的角鬥士起義,但最終還是被殘酷鎮壓,下一年,6000多名被俘的角鬥士一律被釘死在羅馬南邊大路旁的十字架上。(這一年的中國,西漢王朝的權臣霍光執政,各項事業正穩步發展)

但史學界為什說認為是奴隸制坑害了羅馬呢?這看似把羅馬人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但實際上弊端遠遠大於好處。

在古羅馬,奴隸制是什麼樣的存在?這一擴張的成果,最終毀了羅馬

其一,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存在,使得統治者失去了改進技術的興趣和積極性。畢竟提升技術所消耗的成本,遠遠高於購買奴隸的代價。

其二,在羅馬人的觀念中,久而久之,體力勞動逐漸與奴隸劃等號,越來越度的自由民不再從事生產性勞動,反而對“務虛”感興趣,對國民整體風氣、精神帶來負面影響;

其三,從市場角度而言,佔據人口幾乎一半的奴隸並沒有消費力,這極大限制了羅馬國內購買力,反過來進一步阻止了生產力的發展。

但在前期,奴隸制對社會的危害被不斷征戰帶來的紅利所掩蓋。而由於生產力和交通條件的限制,隨著擴張達到上限,原本依靠奴隸支撐的社會經濟體系弊端逐漸體現出來,並且與政治、戰爭因素一起,綜合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崩潰。所謂的蠻族入侵,只是一項並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外因而已。

在古羅馬,奴隸制是什麼樣的存在?這一擴張的成果,最終毀了羅馬

隨著羅馬帝國的強大,它邁上了擴張的道路,這一過程中的掠奪為奴隸制的興盛提供了土壤。但這一制度實際上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退步,當構成社會主體的國民整體與勞動脫鉤後,這個社會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了,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日益腐朽、虛弱的社會內在。最終,強大的羅馬帝國被其反噬。

這也佐證了中國的那句古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其實在同時期的中國,王朝的覆滅同樣是由於社會結構、經濟層面的問題。西漢王朝雖然擊敗了匈奴,但在後期內部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大量百姓淪為流民,加上自然災害的侵襲,王朝最終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覆滅,而東漢晚期同樣面臨著這個問題。

到了魏晉時期(同時期的羅馬正在衰落、崩潰),由於階級固化嚴重,門閥世家掌控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在此基礎上,甚至開啟了歷史的倒車,西晉八王之亂期間,王朝流民四起,內附的少數民族甚至被賣為奴隸,最終曾經盛極一時、文化無比繁榮的西晉王朝被摧毀,造成了華夏沉淪、衣冠南渡的局面。

這說明,任何投機取巧的制度都不可能有持續生命力,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好日子過久了,一個人、一個社會都會不可避免的步入墮落的境地。

在古羅馬,奴隸制是什麼樣的存在?這一擴張的成果,最終毀了羅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