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上的不自信使五胡十六國君主多稱天王而非皇帝

“天王”這個詞大家可能比較熟悉,這個詞在五胡十六國時期經常會聽到,他們沒有稱帝而是自稱天王。那麼他們為什麼不稱帝而是稱天王呢?

天王這個詞語出《春秋》“天王入於成周”,據記載,在周幽王還在位的時候,周平王就被尊為天王,到了五胡十六國時期,這個詞重新被搬了出來。不過說實在的,這個天王在名義上不如皇帝正統和嚴謹。五胡十六國時期,第一個稱天王的是漢趙皇帝劉聰的岳父靳準,政變殺死劉粲自稱“漢天王”。之後計有石勒、石虎,苻堅、呂光、姚興等人先後沿用這個稱呼,有人統計過,十六國有十三位君主稱過天王。直到北周時,君主初期還以天王自稱,到宇文毓才開始稱皇帝。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為什麼自稱天王而不稱皇帝,應該有兩個原因。

一是沿用春秋之義,天王基本上就是皇帝了,但給人的印象又比皇帝低一等,這是政治上的柔術,西晉八王之亂引起異族入主中原,他們雖佔據廣大地域,從心理上卻是不自信的,自古以來,沒有胡人當皇帝的道理,基於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看法,他們自稱天王而不稱皇帝,正是取巧處,不必在名分上過於逞強,招致反對。還有另一個原因。其時五胡勢大,但還是以晉朝為正統,稱天王在政治和外交上有迴旋餘地,不致成僵局。

心理上的不自信使五胡十六國君主多稱天王而非皇帝

石虎

如石虎在殺死石勒的兒子稱王時自謙:“朕聞道合乾坤者稱皇,德協人神者稱帝,皇帝之號非所敢闖,且可稱居攝趙天王,以副天人之望”,可見從名分上大家認為還是低於皇帝的。後秦姚萇死後,太子姚興繼位。隆安三年(399年),“興以日月薄蝕,災眚屢見。降號稱王”。後燕慕容盛也曾自貶為庶人天王。而對於晉朝正統的承認,或明或暗都存在各少民政權中,靳準就表示“自古無胡人為天子者”,東晉才是正統,匈奴劉氏只是“屠各小丑”,基於這些心理和現實,五胡君主多以天王之稱。

另一個原因與上述理由相輔相成。自卑心理使得五胡君主對稱皇帝有畏懼感,但他們並沒有裹足不前,除了一些後期改稱帝外,還做了潛移正統的努力。天王稱謂就是這一努力的表現,天王也出自佛教用語,而佛教自漢朝傳入中原以來,在儒家學派和本土宗教道教的壓制下,難以出頭,信奉者鮮。魏晉玄學興起,給佛教帶來機會,佛教“般若性空”思想在士大夫階層得到廣泛傳播,亂世人命如草芥的慌亂,也給下層民眾提供信佛尋求解脫的心理基礎。

有這種廣泛的上下層基礎,取用佛教中“天王”的稱謂來作為自稱,既是遵循華夏習慣,又暗中取得佛教信眾的支援。佛教的四大天王,持國增長廣目多聞,是佛教的護法天神,又稱護世四天王,這樣,宗教上就把天王稱呼與佛教牽連在一起,正如後世的洪秀全稱天王一樣的道理,借屍還魂,凝聚人心,也方便與南方的東晉政權對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