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名將史可法死得固然壯烈,光榮了自己,卻辜負了國家

【首先其實這些是我的一個朋友說的,而我作為半個揚州人竟然無力反駁…】史可法是屬於典型的好心(?這個只有他自己知道)辦壞事。當時的南明小朝廷,與清軍隔山東對峙,從土地與人口上說,還有周旋的資本,而且南京保留了完整的政府框架,有助於迅速組織防守。而江北四鎮,還有南明數十萬野戰部隊,當時的情況,屬於尚有可為。那麼重臣,南明朝柱,史可法做了什麼:

明末名將史可法死得固然壯烈,光榮了自己,卻辜負了國家

一,避不解決朝中黨爭,自領大軍北上(違職第一處),文官領軍遠征,也是可愛。二,拒絕逶迤,與其餘諸王撕破臉皮。三,拒絕高傑,因為可笑的名聲將一股巨大的力量拱手讓人(還包括四鎮的內鬥)。他所做的一切,加速了南明滅亡,而直面清軍,不採取有效的防守,放棄淮河,在揚州終於滅亡。然而這麼多錯誤,卻被輕巧的一死抹殺了。史可法是典型的程朱理學培養出來的人物。很可悲。他作為揚州最高長官,奉命防守,清兵馬上來襲,他根本沒有做像樣的防守,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寫遺囑。不妨看一看史可法的遺囑,他要求他的妻子殉夫。他謹遵程朱教誨,“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是,史可法堅決不投降,可是,80萬的揚州百姓死活不如他一個人的氣節重要

換個角度。他就算以身殉國,他只需要自戕就夠了吧。至少他自殺殉國,揚州十日的罪責就與他無關了吧。就算他不打算與清軍決一死戰,他至少可以告訴清軍,我揚州不設防,你清軍不能隨意殺人吧。他什麼都沒有做。有人說:“揚州80萬百姓都願意以身殉國,他們是自願的。”你相信嗎?就算百姓們真的自願陪史可法殉國,那孩子呢?題主你是一個愛國的人,你願意為國而死,可你願意把你的孩子,不諳世事的孩子也逼上絕路嗎?揚州十日,清兵是最大的罪人,多鐸是最大的罪人,但是史可法其罪難逃。

明末名將史可法死得固然壯烈,光榮了自己,卻辜負了國家

史可法不是一個髒官,他有氣節,清廉,無劣跡,但是他沒用。他沒有為揚州人做過任何有意義的事情。用一句話形容他:平時袖手談心性,臨事一死報君王。史可法從節操上說,無疑是個崇高的人,但評論一個政治人物,不能僅僅看節操看道德,正如崇禎皇帝是個節省勤勞的好人,可由於其為人猜忌優柔寡斷朝令夕改,錯失大量良機並使眾臣離心,故並不算是一個好皇帝。因此史可法作為一個領過大軍死社稷的政治人物,可從對外政治鬥爭、內部政治鬥爭、軍事部署三個方面來討論。

明末名將史可法死得固然壯烈,光榮了自己,卻辜負了國家

1、對外政治鬥爭史可法是“聯虜平寇”方針的忠實擁護者,認為雖虜(清)不可信,但頭號大敵仍為寇(農民軍),故首要目標是聯合清軍剿滅農民軍,實際上當時農民軍南明弱而清強,聯虜平寇的下場就是加速自身(南明)的滅亡。2、內部政治鬥爭在擁立後繼上搖擺不定,錯失擁立福王的良機,導致失去擁立之功,最終被排擠出權力中樞,不得不出走揚州,顧城先生在《南明史》中對此扼腕嘆息不已,此點我也就毋庸贅述了。

明末名將史可法死得固然壯烈,光榮了自己,卻辜負了國家

3、軍事部署四鎮總兵之事眾說紛紜,以此攻擊史的倒也不少,但考慮到南明軍閥擁兵自重,史可法卻也難有回天之力,這點我就不批判史了。單說守揚州,此事史失誤連連倒是事實,只說一點,揚州西門外樹木不利防守,眾將建議砍去,史卻作腐儒之見,認為是李宦蔭木不忍心砍伐,豈不是可笑?揚州重鎮,雖然不少部眾逃離,但史麾下仍有相當數量忠於其的部屬,揚州卻未能組織起有效的防禦,一日便破城,相比典史閻應元僅僅率民兵就死守江陰八十一日。

明末名將史可法死得固然壯烈,光榮了自己,卻辜負了國家

因此,我的結論是,史公節操高潔,但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他實在是槽點滿滿。觀點僅供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