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載入正史的千古奇丐,乞討38年只為辦學,讓無數士大夫羞愧

唯一載入正史的千古奇丐,乞討38年只為辦學,讓無數士大夫羞愧

一直以來,正史給人的印象就是“王侯將相故事集”。但中國歷史上的奇人很多,入選正史的不一定全是貴族,也有身份特別的平頭百姓。今天要說的這個正史人物甚至僅僅是一名乞丐而已,他做了什麼才青史留名呢?

廟堂之上多有奸臣,江湖之遠多有義士。武訓就是義士的代表,此人出生於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山東人,自從孔子出現之後,齊魯大地治學風氣十分濃厚,武訓也深受儒文化影響,只可惜他家裡很窮,根本沒機會送他去讀書。

唯一載入正史的千古奇丐,乞討38年只為辦學,讓無數士大夫羞愧

武訓這個名字也是後來得的,原本武訓連名字都沒有。7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為了供養母親生活,武訓只好四處乞討,雖然日子苦,但武訓明白孝順的道理,只要討來了錢,必定全部交到母親手中。

誰知沒過幾年母親也去世了,武訓孤苦無依,無奈之下跑去給人做傭工,想掙口飯吃。哪知道僱主欺負他不認識字,在合約上做手腳,抵賴不肯付他工錢。武訓和僱主爭理,僱主根本不把他放在眼中,喝命家奴把他打出去。

唯一載入正史的千古奇丐,乞討38年只為辦學,讓無數士大夫羞愧

從那以後,武訓就下定決心要改變那些窮孩子的命運,不讓他們成為像自己一樣受欺負的“睜眼瞎”。從20歲開始,武訓走遍大街小巷乞討,穿的是破衣爛衫,吃的是粗食陋飯,以天為被以地為廬,他唱著自己編的“省錢修個義學院”歌謠,足跡遍佈山東、河南、河北、江蘇。

很多人看到武訓一個乞丐每天精神百倍、邊乞討邊唱歌,都十分奇怪。但一聽他歌謠裡的內容,大家又震撼不已,沒想到乞丐也有那麼遠大目標。武訓的歌謠不是光唱唱就好,他靠多年乞討攢下了一筆數目可觀的錢,為了保證錢不被人偷走,武訓找到了當地舉人楊樹坊。

唯一載入正史的千古奇丐,乞討38年只為辦學,讓無數士大夫羞愧

他在楊樹坊門口跪了兩天,起初,楊樹坊以為這乞丐只是上門討吃,便要家人打發些吃的催他走。哪知道武訓得了吃的也不走,還是跪著,楊樹坊終於起了好奇心,出來見他。武訓抓住這個機會,告訴楊樹坊自己打算用乞討所得興辦義學。

楊樹坊感到震驚,同時又為武訓的品性所感動。他欣然答應了武訓的請求,不僅幫他保管錢財,還提出要幫他辦學。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武訓終於在老家辦起了第一座義學“崇賢義塾”,他跪求當地名士前來教書,又跪求窮人家的父母將孩子送來讀書。

唯一載入正史的千古奇丐,乞討38年只為辦學,讓無數士大夫羞愧

在武訓的不懈努力下,義學順利招收到學生,各項事務也步入了正軌。第二年,武訓又在館陶縣創辦了第2座義塾,5年後,他又辦起第3座義塾。當時的山東巡撫聽說乞丐辦學,十分驚奇,確認了事情的真實性之後,巡撫特意捐出200兩銀子,又下令免除義學的錢糧徭役。

從那以後,武訓名聲大振,連朝廷也下旨褒獎。即使成了備受尊重的人物,武訓也沒有改變初心,他依舊四處乞討,省吃儉用,把錢全部投到義學中,自己不娶妻,不生子,也不置房產田地,一有時間就跑去義學看學生們讀書情況怎樣。

唯一載入正史的千古奇丐,乞討38年只為辦學,讓無數士大夫羞愧

碰到頑劣不肯好好學習的孩子,武訓就跪下來唱歌謠,請他一定要珍惜讀書機會。在武訓的影響下,義學裡的老師教書盡職盡責,孩子們讀書勁頭十足,武訓看著這一幕欣慰不已。史書記載,武訓乞討了38年,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去世時“聞諸生誦讀聲,猶張目而笑”。

武訓只是一個乞丐,卻得到清朝官方表彰,被賜了“義學正”名號,流芳千古。他一生只為教育奉獻,渾然忘了自我享樂,被後人稱為“千古奇丐”,其高潔品行足以讓無數士大夫羞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