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民國才子,郭沫若和魯迅誰更勝一籌?兩首七律,勝負已分

導語:同為民國才子,郭沫若和魯迅誰更勝一籌?兩首七律,勝負已分

民國時期的社會雖然動盪,但也湧現了不少能濟世救人能人,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推動民族繼續向前,在眾多能人中,文人這個群體似乎是尤為突出。

同為民國才子,郭沫若和魯迅誰更勝一籌?兩首七律,勝負已分

民國時期耳熟能詳的文人真的是太多了,

魯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等等

,那在這麼多的才子中,誰才是最厲害的那個呢?雖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在人的內心中都還是有一杆秤的,網上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

魯郭茅巴老曹

”,魯迅是當之無愧的一,緊跟其後的郭沫若。

但有人提出了疑問,都是民國的才子,為何魯迅能壓住郭沫若呢?

同為民國才子,郭沫若和魯迅誰更勝一籌?兩首七律,勝負已分

作為在同一個圈子裡的人,郭沫若和魯迅之間有很多交際,畢竟當時能成為文人家庭都挺優越的,有很多共同的話題,別人也常常會將兩人拿出來對比,他們雖然沒有見過面,但也經常會隔空鬥嘴。

郭沫若認為魯迅是“封建餘孽”,魯迅反手就說他是“才子加流氓”,圈子裡面的人見到兩個人鬥嘴十分有趣,留下很多趣聞。

同為民國才子,郭沫若和魯迅誰更勝一籌?兩首七律,勝負已分

至於兩者誰更厲害,這其實早就有答案了。魯迅和郭沫若曾經都寫過一首同類型的詩,這首詩就能代表兩人的水準。

勝負已分

1931年2月,魯迅看到左聯的柔石等人遇害的訊息後,內心十分悲痛,並且對民國接下來的命運感到擔心,他感覺自己必須要做點什麼,於是他將自己的悲憤用文字表達了出來,雖然魯迅的處境也很危險,他還是站出來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展露了自己的風骨。

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同為民國才子,郭沫若和魯迅誰更勝一籌?兩首七律,勝負已分

用長夜來形容當時的時局,並將自己的艱難困境也表達了出來,一個“慣”概括了自己長期都處於這樣的環境下,揭露當時政黨的兇殘,但即便如此依然壓不垮他,只會讓他更加輕蔑。

一個“怒”,將氛圍推至高潮,激發了他作戰的豪情;

雖然世道艱難,但他不會放棄,總有一天會撥開雲霧見天明。這首詩中有希望在閃耀!

同為民國才子,郭沫若和魯迅誰更勝一籌?兩首七律,勝負已分

1937年郭沫若剛從日本歸來,還沒有後面的“劣跡”,還是一個滿腔熱血的才子,他書寫下了一首《歸國雜吟》:

又當投筆請纓時,別婦拋雛斷藕絲。去國十年餘血淚,登舟三宿見旌旗。

欣將殘骨埋諸夏,哭吐精誠賦此詩。四萬萬人齊蹈勵,同心同德一戎衣。

這是郭沫若在抒發自己的鬥志,讓人感覺熱血澎湃,但是這種鬥志來得快去得也快,沒有深厚的感情基礎,維持不住這股熱血,這種

喊口號式的情感爆發,

遠遠

比不上讓情感自然深入人心。

同為民國才子,郭沫若和魯迅誰更勝一籌?兩首七律,勝負已分

之所以用這兩首詩對標,是因為從平起入韻七律的格式和平水韻“四支”部,卻在尾聯末字使用“五微”部出韻,明顯就是郭沫若根據魯迅的《無題》仿寫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