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滅於周武王的偷襲?國力的衰退、風氣的敗落才是主要原因

歷史圈經常興起翻案風,對於昏君的象徵:商紂王,就有這麼個說法:商朝滅亡,不是由於商紂王昏庸,而是由於周武王趁著商朝征討外族時偷襲得手才獲得勝利。

這個觀點是片面的,而且有偷換概念之嫌。

周武王透過牧野之戰一仗擊敗商朝,對兩大戰機的把握確實非常關鍵:

第一,“紂克東夷而隕其身”,在牧野之戰前,商紂王曾兩次投入大量國力人力遠征東南的外族東夷,雖然獲勝凱旋,但也元氣大傷;周武王抓住這個時機,在商朝最虛弱的時候給了它致命一擊;

第二,“昔周飢,克殷而年豐”,也就是說,在牧野之戰前,周人正面臨一場大型饑荒,而攻克殷都後形勢大為好轉。這極有可能在告訴我們,周武王抓住了周人對飢餓的恐懼,調動他們以搶糧食為目的攻打商朝,才爆發了強大的戰鬥力。

商朝滅於周武王的偷襲?國力的衰退、風氣的敗落才是主要原因

不過這並沒有什麼好指責的,政權間的更迭本就是押上國運的賭博,尋找最好的戰機、減少己方的代價,當然無可厚非。畢竟當初成湯滅夏,也是抓住了““夏德日衰””、曾經的邦國離心離德的機會,並且還利用宗教力量製造輿論、充分調動人們對夏王朝的反感,最終才扭轉雙方實力對比、達成了以弱勝強的壯舉。

歷史由勝利者書寫,因此,手段是否冠冕堂皇往往並不為人們關注,只要結果光明,過程的合理性自然隨之呼之欲出。“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商朝取代夏朝、周朝滅掉商朝,之所以都被後世肯定,主要是因為這些更迭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以商朝的滅亡為例,這一結果就是不可避免的,商紂王(帝辛)本人的一些做法只是加快了這一過程,制度、文化、經濟方面的問題才是主因。

商朝滅於周武王的偷襲?國力的衰退、風氣的敗落才是主要原因

我們常說商“王朝”,但這個政權的組織架構跟後世的封建王朝完全是兩碼事。

它並不是個組織嚴密、結構分明的政權,而是由無數個部落組成的鬆散聯合體。其中,“商人”這一群體被所有部落公認為當之無愧的老大,天下的共主自然就是商王。

商王室所在的地方,就是商朝的都城(被稱為“天邑商”)。這個都城在六百年裡遷徙了六次,但大致範圍一直集中於如今的河南省與山東省西部;其中最後的270年裡都固定在殷地,也就是近代在安陽發現的殷墟。

在商王室所在的都城之外,中原的廣袤土地被大大小小的部落佔據,他們中有的是商王朝分封出去的宗室或者功臣,有的是被商王朝用武力打得順從,當然也有些出於識時務而主動歸順。這些所有的部落,都是商王朝的“諸侯”。

商朝滅於周武王的偷襲?國力的衰退、風氣的敗落才是主要原因

但這些諸侯對商王朝並不都是忠心耿耿的。

其中那些由商王室分出去的部落,或者已經被他們同化的部族,都被統稱為“商人”,他們在文化、習俗等方面都差不多,凝聚力較強;

而其他那些距離較遠、跟商人在血緣上區別略大的,受商王室影響較小,在語言、習俗等方面都存在著差別,他們對商王室並不是隨時都俯首帖耳,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位於中原西邊的周人。

但不管關係親疏遠近,這些諸侯在理論上都受商王的指揮、控制;當然這一關係是建立在武力之上的,時不時會出現翻臉的情況,最終的解決辦法基本只有一個字:打。

這是對內。對外方面,在周邊還存在著一些在文明上更為落後的遊牧民族,他們時不時襲擾商王室以及旗下的諸侯,其中威脅最大的就是西北邊的鬼方,在大部分時期,商朝的對外作戰都是針對這個敵人。此外,在東南邊還散佈著東夷(夷方)等部族。

商朝滅於周武王的偷襲?國力的衰退、風氣的敗落才是主要原因

基於上述複雜情況,註定了商王朝的統治不可能安穩。雖然它持續了六百年,但其間經歷了多次興衰,“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帝甲亂之,七世而隕”,在公元前13世紀的武丁中興之後,商朝的國力基本上處於逐漸下滑的態勢,控制力空前減弱,在帝辛(即商紂王)時期達到極致。至於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兩方面:

第一,戰爭消耗了商朝的國力,周人則趁機崛起。

周人興起於涇、渭流域,曾長期與鬼方交戰,後來遷徙到土地肥沃的岐山地區,逐漸開始繁盛。在後期,他們與商王室保持著通婚的關係,全面吸收了中原文明。

在商朝晚期,帝辛即位。據稱他“孔武有力,天資聰穎”,但為人過於剛愎自用、自視過高。他執政期間,一改以往商王朝主要對西北用兵的慣例,集中精力對付東南的夷方,曾兩次組織兵力鎮壓這一部族的叛亂。對於西邊逐漸強大的周人,則大體採取羈縻的手段籠絡,甚至將其首領姬歷、姬昌封為西伯,即西邊的諸侯之長。

但周人卻有著入主中原的企圖,姬昌在位期間,趁著商紂王無暇西顧,連續吞掉了四個諸侯國,實力進一步加強。此外,由於商王室國力逐漸消耗,大量諸侯國逐漸脫離其控制,轉而向蒸蒸日上的周人示好。《論語》稱,周文王姬昌時期,周人“三分天下有其二”,已經具備了挑戰商王室這一曾經霸主的實力。

商朝滅於周武王的偷襲?國力的衰退、風氣的敗落才是主要原因

第二,除了對外戰爭外,商人日益敗壞的社會風氣也是商朝滅亡的主因。

對於商紂王的罪名,史書中有一句人盡皆知的一條:“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就是說他生活奢靡、貪好酒色。

但這其實不是商紂王一個人的問題,整個商朝統治集團(乃至各個階層)都存在著生活奢靡、酗酒成風的毛病。

在武丁之後,商朝的統治者“不知稼穡之艱難,惟耽樂之從”,他們沉迷於飲酒享樂,對國家大小事務並不怎麼上心。再加上他們一向迷信鬼神,“好事鬼神,鐘鳴鼎食”,消耗在祭祀上的財富不計其數,使原本就日漸頹敗的國力越發吃緊。

上行下效,到了商朝晚期,奢靡放縱的生活習氣幾乎擴散到全體商人部族,他們酗酒成風。從大量的考古發現來看,酒器確實是殷商墓葬的主要陪葬品;大盂鼎銘文上甚至直接:“我聞殷墜命,惟殷邊侯甸與殷正百辟率肆於酒,故喪師。”即:殷之所以被擊敗,是因為他們的王室以及諸侯都酗酒成性。

喝酒誤事,古往今來都值得人們警惕。

商朝滅於周武王的偷襲?國力的衰退、風氣的敗落才是主要原因

當然了,商紂王種種錯誤決策也加快了商朝的滅亡。在這一方面,他跟後來的隋煬帝有些相似:智商極高,但情商堪憂。司馬遷說他“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也就是嫉妒臣子的才能,不但不聽諫言,甚至對大臣極盡摧殘排擠之能事。

他缺乏對局面的準確判斷。比如,周人曾投其所好,獻上了“美女奇物善馬”,不僅解救了周文王,甚至還獲得了象徵天子權力的弓矢斧鉞,幾乎由此得到了攻打其他諸侯國的官方權力。

當然了,商紂王的這些罪名也許是後世的“欲加之罪”,但他未能對周人的野心與勢頭保持警惕,反而將精力轉向東夷,無疑是一項重大失策。至於商朝國力的衰退、風氣的頹敗,則是任何古代政權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不可迴避的必然結局,只有改朝換代才能推到重來,開始新一輪的迴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