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割據江東的孫吳、吳越、西吳,為何只有西吳能統一天下

同樣是割據江東的孫吳、吳越、西吳,為何只有西吳能統一天下

近日,一則“吳越國王錢鏐墓被盜掘案”的新聞衝上熱搜,引起了人們對錢鏐及其所建立的吳越國的關注。在中國歷史上,江東除吳越外,還出現過另外幾個國號中帶“吳”的政權,比如孫吳、吳越和西吳三個政權,他們同樣是割據江東,為何只有西吳(朱元璋在中國東南地區稱王時建立的政權)最終能統一全國呢?

同樣是割據江東的孫吳、吳越、西吳,為何只有西吳能統一天下

上圖_ 孫吳版圖

孫吳簡介

東漢末年,右中郎將朱儁部將孫堅因鎮壓黃巾起義有功被封為長沙太守,孫堅戰死後其子孫策帶領部分舊部前往江東發展。

公元195年(東漢興平二年),孫策攻下會稽、吳郡、丹陽等地,孫策遇刺後其弟孫權繼續開拓。

公元208年(東漢建安十三年)與劉備聯手在赤壁擊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

公元222年,孫權稱王,建立吳國。中國正式進入三國時代。同年在夷陵之戰中擊敗領兵前來為關羽報仇的蜀漢昭烈帝劉備,使之後近四十年孫吳與蜀漢、曹魏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

公元280年,孫吳被西晉兵分六路出兵攻滅,吳亡,享國58年。

同樣是割據江東的孫吳、吳越、西吳,為何只有西吳能統一天下

上圖_ 吳越(907年~978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

吳越簡介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原鎮海軍節度使錢鏐稱王,建立吳越國。吳越始終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先後接受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的冊封。

公元975年,吳越王錢俶率兵作為北宋東路策應協助宋軍攻滅南唐。

公元978年,吳越王錢俶“納土歸宋”,北宋和平統一吳越。吳越享國71年。

同樣是割據江東的孫吳、吳越、西吳,為何只有西吳能統一天下

上圖_ 元末農民起義

西吳簡介

公元1351年,紅巾起義爆發。江淮紅巾軍領袖郭子興部將朱元璋崛起。

公元1363年,朱元璋在鄱陽湖水戰中消滅強敵陳友諒。

公元1364年,朱元璋稱王,建吳國,史稱西吳。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國號“明”,西吳政權隨即結束。同年明朝北伐攻克大都,元朝滅亡,明朝276年國祚開啟。

同樣是割據江東的孫吳、吳越、西吳,為何只有西吳能統一天下

上圖_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

既然都是割據江東之地所建立,為何孫吳、吳越只能偏安一隅,而西吳卻能乘勢而上,由一個小政權一舉統一全國?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1、政治原因

政治上,三國時所推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容易使朝政被門閥士族所把持。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既有分工配合又互相監督,提高了行政效率。這也是吳越國祚長於孫吳的原因之一。但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削弱了中央集權,掣制了五代和十國統一全國。

而到了西吳所處的元朝,中央集權在與地方分權的鬥爭中處於絕對上風,而行省制的確立在行政體制上使中央集權得到了保證。也為西吳能不同於孫吳、吳越的偏安一隅而統一全國、變身明朝開啟276年的國祚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

同樣是割據江東的孫吳、吳越、西吳,為何只有西吳能統一天下

上圖_ 永嘉之亂後移民南遷的路線和遷入地區的分佈

2、經濟原因

經濟上,三國時屯田制剛興起,改良的翻車被用於灌溉,造紙術也在之前的東漢時被改良。到五代之前的唐朝時,均田制已實行,海上絲綢之路走向繁榮,筒車和曲轅犁的推廣提高了生產效率。

經過“永嘉之亂”和“安史之亂”後的兩次經濟重心南移給江東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南方人口首次超過北方,南北方經濟趨於平衡。唐朝商品交易衝破了坊市的限制,導致相對獨立“市”的形成,唐朝中後期裡坊制開始走向瓦解。火藥也在唐末被應用於軍事領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吳越的國祚要長於孫吳。

而到了元朝,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泉州成為世界第一大港。裡坊制也在之前的北宋末年已完全瓦解,被街巷制所取代。《農桑輯要》和《農書》等著作的出現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棉紡織也經黃道婆推廣取代了麻紡織技術。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為西吳及後來的明朝統一全國並維持長達276年的統治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同樣是割據江東的孫吳、吳越、西吳,為何只有西吳能統一天下

上圖_ 《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代張蒼、耿壽昌所撰寫的一部數學專著

3、文化原因

文化上,三國時建安文學盛行,劉徽在《九章算術注》中提出了“割圓術”以計算圓周率。

而到了唐朝時,更具有影響力的唐詩興起,圓周率也在唐朝之前的南北朝時期由祖沖之算出並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雕版印刷術出現。文化上的繁榮也確保了吳越國祚長於孫吳。

而到了西吳所處的元朝,知識分子將注意力集中到底層人民的普通生活上,促進了元雜劇、散曲的繁榮。郭守敬創制了簡儀和高表等天文觀測儀器,主持了全國範圍(27個觀測所)的天文測量,編訂的《授時歷》,集前代各家曆法優點之大成,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印刷術也在元朝之前的宋朝就發展為活字印刷術。文化上的進一步繁榮為西吳轉變為明朝後能統一全國並統治276年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同樣是割據江東的孫吳、吳越、西吳,為何只有西吳能統一天下

上圖_ 赤壁之戰示意圖

4、戰略原因

除了政治、經濟、文化原因外,孫吳、吳越、西吳(及後來的明朝)的國祚也跟自身的戰略有關。

由前文所敘述歷史可知,孫吳與曹魏、蜀漢的幾次大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石亭之戰、東興之戰)都是防禦型的,孫吳被動迎戰是為了儲存自身以延長國祚(夷陵之戰和石亭之戰成功幫孫吳爭取到長時間和平的外部環境)。相比而言孫吳的主動出擊多是虎頭蛇尾,五次進攻合肥都鎩羽而歸,蜀漢滅亡後孫吳想借機拿下白帝城都被擊潰。

跟孫吳相比,吳越的戰略更為保守,不僅始終奉中原王朝為正朔,甚至連對外的大規模出擊都屈指可數(主要被記載的就公元945~947年攻打福州及協助北宋消滅南唐),相比孫吳而言更成功的減少戰爭消耗儲存了國力因而延長了國祚。其末代君主錢俶所言:“民為社稷之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干戈即所以愛民也。”更能體現孟子的民本思想。

同樣是割據江東的孫吳、吳越、西吳,為何只有西吳能統一天下

上圖_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製本

跟孫吳與吳越相比,西吳不僅有明確的戰略指導(朱升早在西吳建立前就向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方針。

朱元璋本人對錢鏐的思想和精神也是認可的,公元1391年錢鏐後人建昌知府錢用勤因貪汙被逮捕後,其家人將唐昭宗賜給錢鏐的免死鐵卷呈送給明太祖朱元璋求情,最終錢用勤被朱元璋赦免,可見朱元璋對錢鏐是持認同態度的),還有多次以弱勝強的經歷(最為典型的是在號稱“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的鄱陽湖水戰中大敗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因此成為赤壁之戰後又一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最終橫掃群雄,將江東的其他起義軍勢力全部消滅,也為接下來推翻元朝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豐富的作戰經驗。

而朱元璋的北伐戰略“吾欲先取山東,撤彼遮蔽,移兵兩河,破其藩籬,拔潼關而守之,扼其戶檻。天下形勝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勢孤援絕,不戰自克。”也與九百多年前東晉權臣劉裕的北伐步驟不謀而合。劉裕在拿下山東、河南、關中(朱元璋戰略中的前三步)後由於年事已高在稱帝不久後病逝而使北伐成果付之東流,由此可見其在北伐戰略上的安排並無失誤。這也更增加了朱元璋北伐成功的保證。

同樣是割據江東的孫吳、吳越、西吳,為何只有西吳能統一天下

上圖_ 明朝版圖

總結

綜上所述,由於政治、經濟、文化、戰略等原因而使孫吳、吳越、西吳都是割據江東,但最終只有西吳變為明朝後成功統一全國且國祚各不相同。這也說明了對於國家而言,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只是決定國祚長短的基本因素,真正決定一個國家走向的是其戰略方針。

自古江東多才俊,只有當政治、經濟、文化等時代背景匹配上成功的戰略,才能使國家的發展和歷史的走向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作者:Mengqi Ren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書》《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元史》《明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