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次下西洋後,明朝為何終止了其遠洋航海活動?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早期由國家組織的大型遠洋航海活動,前後七次,至明英宗時,便終止了下西洋。之所以終止,主要還是當時明朝統治者基於下西洋目標完成情況、財政因素以及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等多方面考量後作出的現實決策。

鄭和七次下西洋後,明朝為何終止了其遠洋航海活動?

其一:下西洋的目的已經達成

明成祖命令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何在?有多種說法。

一為尋建文帝說,據說靖難之後,建文帝並未被燒死,而是出逃域外,因此朱棣命令鄭和下西洋訪查。龍馬君認為極不靠譜,哪有如此興師動眾訪查敵人的,豈非打草驚蛇?

二為軍事目的說,當時中西亞地區的帖木兒帝國強勢崛起,並有意進攻大明,因此朱棣意欲透過下西洋聯結域外諸國,共抗帖木兒帝國。龍馬君認為也不靠譜,鄭和首次出航的1405年,帖木兒大帝病逝,其帝國隨後陷入混亂,四分五裂,已對明朝構不成威脅,如此說成立,明朝也沒有必要七下西洋。

三為宣揚威德說,因為朱棣本人是透過叛亂的形式上位,亟需加強自身的合法性,而透過下西洋營造一種萬國來朝的氣氛就可以達到這一目的。龍馬君認為此說合理,君不見當今一些新誕生的國家,莫不尋求他國承認來對內強調自身的合法性。

鄭和七次下西洋後,明朝為何終止了其遠洋航海活動?

然而,不管以上三種目的是否成立,至明英宗時,目的都已經達到了,建文帝即使健在,大機率也已經過世;帖木兒帝國在帖木兒大帝去世後就一蹶不振了;經過幾十年的經營,朱棣一系已傳位至第四代,合法性的問題已經完全解決了,地位也相當穩固。

因此,下西洋的目的已經達成,也就沒有必要再組織大型航海活動了。

其二,財政狀況不允許組織大型航海活動。

明朝為下西洋,“支費浩繁,庫藏為虛”,消耗了大量財力,每次出海,船隊規模極大,可謂“雲帆蔽日”,光船隊開銷就已不堪重負。而船隊從事的朝貢貿易又是厚往薄來,乾的都是虧本的買賣,耗費更加浩大。

而明朝的財政情況又一直不佳,一方面其財政制度繼承了元朝的一些弊端,本身存在極大問題。相比於人口國土都遠遠小於明朝的宋朝,明朝的財政收入都遠遠不及。另一方面,明朝始終面臨北方的外患,初期是蒙古,後期是滿清,軍費始終是明朝財政的沉重負擔,也最終壓垮了明朝。而下西洋這種實際效用並不大的國家活動,就成了縮減開支的首要目標。

鄭和七次下西洋後,明朝為何終止了其遠洋航海活動?

因此,由於下西洋耗費巨大,財政又不樂觀,明朝出於縮減開支的目的,便只能取消了後續的大型航海活動。

其三,下西洋與我國傳統儒家文化價值不合

我國傳統儒家文化最反對窮兵疲民,鄭和下西洋動用艦船數百艘、兵士船員數萬人遠航萬里,無疑是極不符合儒家價值觀的,明成祖時,就有大量反對的聲音,後世學者持否定意見者也頗多,如明末學者茅元儀就認為下西洋是“勞近以務遠”,君子不取也“,近代大家梁啟超也認為下西洋是“欲博懷柔遠人、萬國來同等虛譽,聊以自娛”。

鄭和七次下西洋後,明朝為何終止了其遠洋航海活動?

因此,朱棣、宣德這兩位相對強勢的君主逝去之後,以我國傳統儒家文化為信仰的文官集團又重新佔領了輿論高地,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再進行鄭和下西洋這種不符合儒家價值觀的大型航海活動的。

總結

鄭和下西洋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當這一背景褪去,明朝統治者基於宣揚威德、加強自身合法性的目的已經達成、財政狀況不允許以及與傳統儒家文化價值不合等多方面原因,終止了大型遠洋活動。以今人視角看,當然頗為遺憾,但是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無疑是正確的決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