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后為什麼大多數都出身於寒門 這麼做省去了非常多的紛爭

本文由:三樓老範 原創創作

多數人都知道的一個常識就是歷史上的皇后在未出閣前通常都是身份顯赫的人物,因為皇后的孃家大多非富即貴,比如是某個國家的郡主或者某位高官的嫡女,這樣才能保證作為後宮之主應有的儀態與教養以及皇室血統的純正。

明朝皇后為什麼大多數都出身於寒門 這麼做省去了非常多的紛爭

但是就算是一位家境殷實,身份高貴的少女,成為皇后也是一件不易的事,首先是太監們要到全國挑選適齡女子,其次是篩選體態適中、五官端正、姿態風韻者成為宮女,經過一項秘密的挑選後,依照品行言語由宦官評判她們性格是否賢淑,最後由皇太后挑選三人,皇帝才能最終欽定一人成為皇后。

可是為什麼到了明朝,對於皇后的標準似乎就不那麼嚴格了?

明朝皇后為什麼大多數都出身於寒門 這麼做省去了非常多的紛爭

例如朱元璋妻子馬秀英,也就是“大腳皇后”。她與朱元璋伉儷情深,在朱元璋未登基稱帝的時候,馬皇后一路相伴,甚至還為將士們縫衣做鞋,後來統領後宮也是以身作則,勤儉樸實。實在是一位“接地氣”的皇后。

不單單隻有馬皇后出身不高。明孝宗的張皇后,父親只是一位普通的國子監,卻使明孝宗成為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除了張皇后以外,嘉靖皇帝的三任妻子的父親都是小官小吏甚至“無業”,到了後來的明神宗孝靖皇后王氏僅僅只是宮女出身,被寵幸一次就成為了皇后。而明光宗的孝純皇后和崇禎帝皇后都只是平民出身。

明朝皇后為什麼大多數都出身於寒門 這麼做省去了非常多的紛爭

綜上所述,明朝的皇后出身有國子監、土官、小吏、甚至還有平民,相比於前朝的皇后們,她們確實遜色了許多,但是論賢良溫婉的程度絲毫不輸於大家。由此可見,明朝對於皇后的出身確實沒什麼要求,相反個性品德更能吸引皇帝的目光,或者僅僅是依靠子嗣也可以成為皇后。

但是為什麼到了明朝才出現出這種“任人唯賢”的現象呢?

明朝皇后為什麼大多數都出身於寒門 這麼做省去了非常多的紛爭

這是因為明朝充分汲取了前朝滅亡的原因,使得皇權專制進一步加強的體現,元朝末年朝廷內部紛爭日益加劇,後族外戚的攝政,再加上天災的打擊以及各地的起義,使得元朝內憂外患,最終才被朱元璋所推翻。

朱元璋在修改《女訓》時,直接將其修改為擇選和管理後宮嬪妃的“標準”,在後妃的遴選上,為禁止朝廷重臣與後宮勾結,曾經下旨稱“不論天子還是王侯,娶妻都應選擇良家少女,主動獻美者不予理睬。”所以後期的明代皇帝都喜歡在民間挑選皇后。

明朝皇后為什麼大多數都出身於寒門 這麼做省去了非常多的紛爭

而且在選秀的時候,宦官們還會著重挑選家境貧寒的女子,為的就是能夠協助皇帝,防止奢靡之風。明朝的宮殿內還有朱元璋下令懸掛的一塊紅牌,上面鐫刻著類似“後宮不得攝政”警示,所以明代歷任的皇帝都對此嚴加防範。不過到了1449年土木之變以後,皇帝也會給予後族一些優待,慢慢的後族們也發跡起來,可是一般皇帝給予的都是一些無實權的官職。例如明穆宗的皇后李氏的父親李銘原官職只是掌管百戶人家,在李氏被封為太子妃後,他的父親升為副千戶,官職也就比現在的營長稍微高了一點。

明朝皇后為什麼大多數都出身於寒門 這麼做省去了非常多的紛爭

不同於其他朝代的是,朱元璋不允許有家大業大的家族存在,不是滿門抄斬,就是發配邊疆,不存在後族的實力超過皇族的可能。而且,根據《皇明祖訓》記載,明朝實行的是“立嫡立長制”,也就是優先立皇后的孩子,如果皇后膝下無子,那麼就把大兒子立為太子。甚至就算是該立為太子的人是殘疾人也照立不誤,如明仁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餘皇子公主擁有大量財富就是沒有實權。

朱元璋之所以設立這麼多制度就是為了防止外部因素擾亂朝政,皇后出身庶門同時也會省去了非常多的紛爭,故選妃選後多出身貧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