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日本天皇姓吳,春秋吳國之後

按照日本官方說法,日本天皇是神,沒有姓氏、沒有戶籍。然而中日不少學者卻認為,日本天皇姓吳,春秋吳國之後!

《中華萬家姓·吳姓遷徙史》:當年吳國被越國滅掉以後,有一批遺民東渡到了日本,給當時落後的日本帶來文明的種子,因而不久便建立起威望和地位,成為當地民眾的首領。這一批優秀的吳姓族人,在日本備極興旺。它的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

著名學者錢文忠的《錢文忠解讀百家姓》中,也有差不多的表述。那麼,日本天皇真姓吳嗎?其實,這事還真不是空穴來風!

學者:日本天皇姓吳,春秋吳國之後

關於日本天皇的來歷,先看一看中日史書的記載。

東漢劉秀時期,日本第一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陸王朝,劉秀賜印“漢委奴國王”。從東漢至隋唐,倭王多次派遣使者來中國朝拜,且鄭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吳太伯的後裔。

所謂“吳太伯”,又稱泰伯,父親是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周文王爺爺的兄長。古公亶父為了實施“剪商”大計,於是派泰伯奔吳,在殷商東南方向建立根據地,由此建立了吳國。

元朝初年,中國史官金履祥根據史書記載,在《通鑑前編·吳亡條》中給出這麼一個結論:“日本又云吳太伯之後,蓋吳亡其支庶入海為倭。”隨後,日本著名僧人中巖園在《日本紀》中也得出類似結論。

從這些史料中可知,勾踐滅吳之後,吳國王室或部分貴族等,為了躲避勾踐的清洗,就逃到了處於蠻荒時代的日本。在此後歲月中,逐漸成了領導者,後來其中一支成了天皇。

學者:日本天皇姓吳,春秋吳國之後

不過,這一結論缺少考古證據支撐。根據目前考古發現可知,讓日本從野蠻過度到文明的是彌生時代,時間大約是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持續550餘年。

1884年,在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町,挖出了大量文物,與之前的“繩文時代”明顯不同,而且技術進步的非常突然。此後,在日本多地都有類似發現,出土了鐵器、陶器、稻米等,有著明顯的中國痕跡。

彌生時代的開啟始於戰國晚期,當時中國戰亂不已,不少臨海燕人、趙人、齊人、楚人等就東渡日本;在此後時間裡,每一次中國內亂,都有不少人東渡日本,給當地帶去了先進文明和身高,比如日本人身材由此突然變高等。有觀點認為,現代日本人是繩文人與彌生人的混血兒。

然而,彌生時代最早始於公元前300年左右,距離吳國滅亡,相差了150年左右。既然如此,日本朝拜使者宣稱的“日本王室是吳太伯的後裔”,難道只是為了找一個光鮮頭銜?

學者:日本天皇姓吳,春秋吳國之後

對此,一些日本學者解釋認為,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吳國滅亡之後吳人東渡,但因為數量較少,加之吳國並不算太發達,所以雖然一支成了領導者(後演變為天皇),但對整體文明提升幫助不大;彌生時代是中國人大批東渡,所以導致日本文明的巨大提升。

根據日本姓氏淵源考證,如今日本的“吳”,“吳人”,“吳羽”,“吳服”,“吳漢”,“吳服部”等許多姓氏,就是來源於當初的“吳國人”。比如,當代日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吳文炳博士,日本“國勢普查之父”吳父聰,都是日本吳姓的佼佼者。

不僅這一類有“吳”字的傳承者,而且還有部分東渡吳人已經演變為其他的姓氏。比如,日本《新撰姓氏錄》中記載:“松野,吳王夫差之後,此吳人來我之始也”。

學者:日本天皇姓吳,春秋吳國之後

可見,雖然還沒有100%的證據證實日本天皇姓吳,但從目前來看,更多學者傾向於這一結論。至於徐福東渡,日本不少學者雖然認可東渡,但卻不認為徐福是後來天皇的祖先。

關於本文話題,還有兩點值得一提:一,民國初年吳佩孚發現,他與當時日本天皇同為吳太伯的第121子孫;二,日本語言中,有著大量吳地方言(吳語)的痕跡,至少說明吳語對日語有著重要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