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節談“性別歧視”

導讀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謹以“婦女節普法專題”系列文章,向全體女性同胞,致以節日敬意。

本篇為“婦女節普法專題”的第五篇,也是最後一篇——婦女節談“性別歧視”。

婦女節談“性別歧視”

01

婦女節起源

20世紀初,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社會思想的進一步解放,左翼女權活動家們不滿女性在政治經濟活動中受歧視的地位,掀起性別平等大討論等思想解放運動,組織並號召女工們進行遊行抗議等一系列的婦女運動,為女性權利而鬥爭。

一系列的婦女運動有效提高了女性的政治經濟地位,女性在多個國家均獲得了與男性平等的選取權,在經濟活動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正是20世紀初期一系列的婦女運動共同促成了“三八”國際婦女節的誕生。

因此,三八婦女節不僅僅是慶祝女性的成就與貢獻,更是對婦女運動的紀念,對保護女性權利的支援,對女性為爭取權利而鬥爭的鼓勵。

近年來有很多人將婦女節稱之為女生節或女王節、女神節,這其實是對婦女節意義的消解。

“女生節”是刻意將“女生”和“婦女”區分開來,其實是另一種歧視——年輕女性對年長女性的歧視。在法律語境中,14週歲以上的女性都是婦女。

“女王節”、“女神節”是消費主義的話語,本質上不過是商家為了迎合女性、討好女性以賺取更多的經濟利益而已。不值得提倡。

婦女節談“性別歧視”

02

歧視源於社會分工

不僅僅是性別歧視,人類群體之間所有的歧視均源於社會分工。社會分工的不同導致群體之間政治經濟地位的不平等。經過時間積累,不同群體之間政治經濟地位的不平等會逐漸形成思想上的固有觀念,俗稱“偏見”;處於較高政治經濟地位的群體會有明顯的優越感,對處於較低政治經濟地位的群體持有一種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極否定的態度,俗稱“歧視”。

社會分工為什麼會導致群體之間政治經濟地位的不平等呢?

用中國的一句俗語來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人生來就有高低貴賤之分,而是指群體的延續也是有“路徑依賴”的。古往今來,但凡社會穩定的情況下,社會階層的固化都是一個趨勢。

那又是什麼導致了群體社會分工的不同呢?

若要追問最初的原因,箇中因素太多,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變化等等,還有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中的機緣巧合。

一旦某個群體在社會分工中形成了先發優勢,這個群體就很容易加強並固化自己在政治經濟地位上的優勢,從而站上歧視鏈的頂端。在以後演變過程中,隨著經濟基礎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在不同群體之間的社會分工也會發生變化,歧視鏈也會隨之更新和改變。

比如,自工業革命以來,白人群體在世界的政治經濟地位中佔據優勢,因此白人處於種族歧視鏈的頂端,發展落後的有色人種於是便受到白人的歧視。

再如,曾經的猶太人在中世紀至20世紀初一直備受歐洲其他種族的歧視,然而隨著以色列的建國並且國力逐漸增強,以及猶太人在美國政治經濟影響力的擴大,現代的猶太人早已摘掉了“劣等民族”的帽子,甚至在很多人心目中是勵志和優秀的民族。

婦女節談“性別歧視”

03

性別歧視的根源

在人類歷史的早期,曾經出現過“母系社會”,即建立在母系血緣關係上的社會組織,是按母系計算世系血統和繼承財產的氏族制度。

大約在四、五萬年前,隨著原始農業及家畜飼養的出現,作為其發明者的婦女在生產和經濟生活中、在社會上受到尊敬,取得主導地位和支配地位。母系氏族以母系血緣維繫的,並且由母系關係傳遞,即由祖母傳給母親,母親傳給女兒,有女兒不算斷根,但是隻生兒子則是斷根,必須過繼女孩為繼承人。氏族的男性成員的子女無繼承權。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男性在生產部門中突出地位的出現,原來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發生重大變化,“母系社會”逐漸轉變為“父系社會”,男性開始佔據主導地位,父權制隨家庭出現而產生,財產按照父系繼承,世系隨父系計算。

而我們今天的世界,就是在“父系社會”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迄今男性依然在政治經濟生活中佔據優勢地位,當今社會女性受到性別歧視的根源也在於此。

婦女節談“性別歧視”

04

職場性別歧視

“男女平等”的口號已經提出很多年了,但是今天社會上依然存在對於女性的性別歧視,最常為人詬病的就是職場性別歧視,女性在找工作和晉升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不利處境。

造成職場性別歧視的原因,除了前述“社會分工”和歷史因素以外,對於女性的“偏愛保護”可能也是重要原因。

根據《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第七條,“女職工生育享受98天產假”,不同地方還有額外的生育假,如廣東有80天,上海有30天;如果存在難產或者多胞胎的情況,還有額外的假期補償。也就是說,女性的平均產假也有一百多天了。

而男性的陪產、護理假方面,目前以河南省最多,達30天;廣西和寧夏有25天陪產假;山西、江西、廣東、湖北、浙江規定男方有15天的陪產假;天津明確男方有7天護理假。安徽則規定,男方護理假為10日,但若夫妻雙方是異地生活有20日假期。可以發現,男性的陪產、護理假最多也才30天,最少的只有7天。

用人單位在用工時會考慮用工的成本和連續性問題,而男女之間差異甚大的產假和陪產假,容易造成用人單位對育齡婦女在求職和晉升上的“歧視”。

這幾天兩會上有代表提出,照顧子女是夫妻雙方共同的義務,男性應當有與女性產假相同的陪產假。這個建議看似是在為男性爭取假期,實則是在推進男女平等、為減少職場性別歧視而努力。

婦女節談“性別歧視”

05

消除性別歧視的方法

人生而不平等,這種不平等不是人格上的,而是政治經濟地位上的。不僅是男女性別,還有家庭出身、種族出身、國家出身等等,都存在生來的不平等。“女性”這一身份標籤帶來的不平等,並不會比家庭、種族、國家等身份標籤帶來的更嚴重。

要正視人類社會的不平等,其背後都是政治經濟地位的差異導致的。改變一個群體的不平等和受歧視的境地,需要的是群體意識的覺醒並且為爭取群體權益付出長期的努力。要在政治經濟上爭取更大的話語權,這才是改變群體不平等和受歧視的根本途徑。

今天社會上有很多女權主義者,為保護女性權益奔走呼號,呼籲男女平等,爭取男女平權。還需要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關注女性群體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為女性群體發聲,為女性維權提供幫助。

但也有少數極端女權主義者,主要表現在“仇男症”、“恐男症”,極端女權主義者的主張容易造成性別對立,對於保護女性群體的利益非但沒有幫助,反而起負作用。

對於女性個體而言,改變個體的性別歧視相對要容易得多。現代社會獨立女性也越來越受到認可,越來越多的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活動中取得令人矚目的貢獻和成就。男性對於能力和成就高於自己的女性是不會有歧視的,即使極個別有,也不敢聲張。有男性會對屠呦呦有性別歧視嗎?男下屬敢對女領導有性別歧視嗎?

只有當越來越多的女性在社會政治經濟中佔據重要地位,並且能與男性分庭抗禮的時候,對於女性群體的性別歧視才能真正消除。

婦女節普法專題

微訊號 : ACSF1204

為法治進步貢獻微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