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哪個最頂?哪個最水?

導語: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被稱為“五子良將”,他們各自的成名戰有哪些?誰的含金量更高一些呢?

“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哪個最頂?哪個最水?

曹操集團有“五子良將”這個概念,這個比“五虎上將”的說法硬多了,畢竟陳壽在總評上有“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的字句,而“五虎上將”則是小說家的創造。“五子良將”不是曹操集團中地位最高的,地位最高的是夏侯氏、曹氏出身的將領,但是他們的名氣大概是最大的。名將之所以是名將,總要有一些成名戰或者突出的表現,“五子良將”大部分都是這樣,不過也有一些顯得沒有存在感。下面小編就來盤點一下“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

“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哪個最頂?哪個最水?

張遼:“合肥之戰”破孫權

不得不說張遼在“五子良將”中的表現是獨一檔的,可以對標“五虎上將”中的關羽。有些“五子良將”的成名戰勉勉強強選出一個,張遼隨便就能拿出兩場戰役:“白狼山之戰”和第二次“合肥之戰”。

“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哪個最頂?哪個最水?

張遼在這兩次戰役中的表現都很完美,“白狼山之戰”的意義也十分重要,極大削弱了北方烏桓勢力的力量,徹底掃平袁氏殘餘,為曹操南下荊州、揚州創造了環境和條件。但是如果是側重“成名戰”的話,那還是第二次“合肥之戰”。

“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哪個最頂?哪個最水?

第二次“合肥之戰”的時間是在東漢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當時曹操的軍隊在漢中一帶,淮南地區空虛;孫權和劉備也剛剛在荊州的歸屬上達成共識,最起碼矛盾有所緩和。於是孫權率領大軍進攻合肥。

“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哪個最頂?哪個最水?

第二次“合肥之戰”中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中張遼、李典率領八百死士衝擊孫權的大軍,“江表十二虎臣”中的陳武戰死,張遼衝到孫權面前,孫權不得不登高避險,這次戰鬥極大打擊了孫權計程車氣。

“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哪個最頂?哪個最水?

第二階段孫權撤軍,主力部隊多撤退到逍遙津以南,孫權、甘寧、淩統、蔣欽、呂蒙等人在津北斷後。這個時候張遼又抓住時機突襲孫權,同時將橋面破壞,險些俘虜孫權。第二次“合肥之戰”中孫權的傷亡可能不多,但是對士氣的傷害是非常嚴重的。

“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哪個最頂?哪個最水?

樂進:“青泥之戰”遏關羽

相對於其他人而言,樂進的存在感實在是很低,陳壽評價樂進驍勇果毅,然而“鑑其行事,未副所聞。”樂進很早就跟隨曹操,其軍事經歷無疑很豐富,表現也很驍勇,動輒先登、斬將。不過要從其中挑出一場成名戰,恐怕很難。

“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哪個最頂?哪個最水?

有人認為“烏巢之戰”是樂進的成名戰,也不是很恰當,因為“烏巢之戰”是曹操親自指揮的,不應該算到樂進的頭上。所以小編沒有從《樂進傳》中挑選,而是將《先主傳》中提到的“青泥之戰”,作為樂進的成名戰。

“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哪個最頂?哪個最水?

“青泥之戰”大概發生在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當時劉備正在益州作為劉璋的外援,曹操進攻孫權,而樂進與關羽對峙在青泥一帶。按《讀史方輿紀要》記載,青泥有兩個地方,一在襄陽西北方,似乎不太可能;一在江夏竟陵的青泥山,而此時曹操和孫權正在交戰,所以小編個人認為樂進或許是曹操的奇兵,關羽作為盟友到竟陵支援孫權。

“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哪個最頂?哪個最水?

從《先主傳》的記載來看,關羽面對樂進的情況不是很理想,“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克”;《樂進傳》中雖然沒有“青泥之戰”的明確記載,不過也有“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的表現,可能是“青泥之戰”的一部分。平心而論“青泥之戰”的知名度、意義都不是很大,不過畢竟是壓制了關羽,足以體現樂進作為主將的能力。

“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哪個最頂?哪個最水?

于禁:“宛城之戰”整軍紀

于禁與樂進有些類似,工作履歷一大篇,但是挑出一場足斤足兩的成名戰很難,在“襄樊之戰”中反而成為關羽的背景板。《三國志》中評價于禁“最號毅重”,能夠突出于禁這個特點,並且有一定知名度的,應該是曹操與張繡的“宛城之戰”。

“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哪個最頂?哪個最水?

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曹操率軍來到南陽宛縣,張繡向曹操投降。但是曹操沒有處理好與張繡的關係,導致張繡叛亂,採取賈詡的建議突襲並擊潰曹操。曹操軍隊一片混亂,于禁率領部下數百人邊戰邊退,遏制張繡的追擊。

“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哪個最頂?哪個最水?

曹操麾下有一支黃巾軍出身,軍紀散亂的“青州兵”,趁亂在曹操軍中劫掠,于禁因此責備“青州兵”,重新恢復秩序,不顧“青州兵”先向曹操告狀,堅持佈置好營壘、壕溝再向曹操彙報情況。“宛城之戰”本質上是一場敗仗,于禁有所表現,沒有力挽狂瀾的作用,但是最符合他“毅重”的特點。

“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哪個最頂?哪個最水?

張郃:“街亭之戰”通隴右

張郃以巧變著稱,然而其本傳對巧變的記載並不多。張郃的成名戰雖然不如張遼的含金量高,但是也能夠找到,就是諸葛亮一伐時期的“街亭之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利用曹魏、蜀漢兩家久無戰事,曹魏邊境軍事疲敝的機會,派趙雲牽制曹真,自己迅速攻克隴右三郡,是諸葛亮五次北伐中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哪個最頂?哪個最水?

曹真被趙雲牽制在關中不敢動彈,張郃到隴右救火。諸葛亮派馬謖在街亭攔截曹魏的援軍,馬謖不按照諸葛亮的規劃,舍水上山。張郃非常清晰地判斷出這次戰役的勝機,先切斷蜀漢軍隊的水源,再擊潰馬謖佔據街亭,打通隴右的通道。

王平在“街亭之戰”的表現不錯,做為疑兵遏制張郃的攻勢,避免了更大的損失。不過張郃的勝利還是讓諸葛亮一伐無功而返,對戰爭局勢起到關鍵性作用。

“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哪個最頂?哪個最水?

徐晃:“沔水之戰”解樊城

很不幸,關羽再次成為“五子良將”的背景板。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關羽率軍北伐襄陽、樊城,也就是著名的“襄樊之戰”。在“襄樊之戰”前期關羽可謂高歌猛進,斬殺龐德俘獲于禁,至少三萬人被關羽消滅,可謂一場輝煌的大勝。樊城也在岌岌可危的境況中,這次戰役給曹操集團帶來非常大的震動。

“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哪個最頂?哪個最水?

然而“襄樊之戰”在徐晃的身上卻出現了轉折點。徐晃率領一部分援軍抵達前線,假裝挖壕溝向關羽後方行進,逼迫關羽撤出襄陽以北的偃城;等到殷署、朱蓋等十二營援軍趕到時,徐晃佯攻圍頭屯(關羽軍屯之一),實攻四冢屯(關羽另外一個軍屯),擊敗救援四冢屯的關羽,並且跟隨關羽一同進入蜀漢軍營,成功擊潰關羽,救下了樊城。此戰被稱為“沔水之戰”,是“襄樊之戰”的一個區域性戰役。

“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哪個最頂?哪個最水?

雖然“沔水之戰”並沒有徹底擊敗關羽,奠定“襄樊之戰”的勝局,但是卻可以說是“襄樊之戰”的轉折點。曹操集團保證樊城的安全,緩解了緊張的局勢,挫敗了關羽計程車氣。另外在“沔水之戰”的具體表現中,無論是智謀還是勇氣,徐晃都表現得可圈可點,尤其長驅直入的表現非常驚豔,可以視作漢末三國時期的一次經典戰例,也是徐晃軍事生涯中最有含金量的成名之戰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讀史方輿紀要》、《中國歷史地圖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