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大帥”,究竟是什麼軍銜?是否比得上大將軍

近些年來,電視上出現了不少關於民國戰爭的熱門電視劇,在這些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能聽到這個人是什麼大帥,那個人是什麼大帥,聽完之後,我們都覺得這應該是他的一個官位職稱,或者是一個軍銜稱號。例如東北王張作霖被稱作“雨帥”,吳佩孚被稱作“玉帥”,張宗昌(字效坤)被稱作“效帥”,像曹錕更是自稱為“老帥”,以示比“大帥”更高。

民國時期的“大帥”,究竟是什麼軍銜?是否比得上大將軍

這些“大帥”不僅聽起來感覺特別霸氣,而且還能彰顯高貴的身份稱號,乃至有人認為“大帥”一定是很高的軍事軍銜,但事實上,許多人並不知道,大帥壓根就不是正式稱呼,而且沒有這個官銜,甚至只要滿足了1個條件,不少人都可以稱自己為“大帥”。

大帥這個稱呼起源於北洋時期,當時的北洋軍閥誕生於清末,原本北洋軍銜裡面最高的只是上將軍銜,哪怕南京國民政府延續了北洋軍制,也沒有元帥軍銜。不過那時候北洋軍閥的許多的東西都保留了清朝的一些舊俗。雖然當時已是民國,但在這些經歷過晚晴的軍閥心中,傳統的等級觀念自然是不可缺少的,他們總喜歡部下尊稱自己為“大帥”以討得自己歡心。其次當軍閥彼此之間稱呼時,都會客氣的以“某帥”來稱呼,這有點類似於當今社會,交際場上互稱幾聲劉總、趙總、李總等。

民國時期的“大帥”,究竟是什麼軍銜?是否比得上大將軍

那麼如何才能稱之為“大帥”呢?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只要他們擔任督察以上的職務,他們就可以被稱為帥了。但是要稱呼一個人為大帥,僅僅只需要滿足一個條件,這個條件是什麼呢?

首先,他必須要是一支獨立軍隊的領導人,也就是說得有自己的軍隊。北洋軍閥時期,各省的督軍基本稱得上是割據一方的土皇帝,他們的手裡頭把握著一個地方的實權,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裡,哪怕是中央的命令也對他們無可奈何。因此,如果這個人是軍事領袖,哪怕其職位不是特別的高,他也可以被稱為“某帥”。反過來,就算其軍隊人多勢眾,但如果不歸其獨立調動,僅有領導權,那麼是不能夠稱之為“大帥”。比如瓊瑤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中依萍的父親。雖然他手中沒有多少軍隊,甚至他後來戰敗丟掉了不少手下,但他還是會被人稱為大帥。

民國時期的“大帥”,究竟是什麼軍銜?是否比得上大將軍

綜上所述,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要想有大帥這個稱號,你只需要有自己的獨立軍隊就行了,無論這支軍隊裡有多少人。當然啦,像那些小地方的軍隊,哪怕其頭目自稱“大帥”恐怕也沒幾個人知道,只有像張勳、張作霖、曹錕、吳佩孚等大軍閥,才有機會被人知曉其“大帥”稱號,比如民國時期有位叫趙儻的軍閥就自稱為“大帥”,但恐怕沒有多少人會記得這位“大帥”。

另外還有一個事情就是,大帥不僅可以作為尊敬的頭銜,有時候還可以貶損人,比如當初非要復辟清廷的張勳,因為一直拖著辮子不剪掉,就被人諷刺稱為“辮帥”,而人稱“東北王”的張作霖,因為早年在東北當過土匪,一身匪氣,而東北素來稱呼土匪為鬍子,他則被人暗地裡嘲諷為“胡帥”等。

民國時期的“大帥”,究竟是什麼軍銜?是否比得上大將軍

此外,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民國政府中雖然沒有“大帥”的職稱,但卻有“大元帥”的名號。北洋政府成立後,歷屆大總統均兼任“陸海軍大元帥”,像袁世凱、孫中山就曾任過“中華民國安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不過袁世凱的大元帥禮服肩章圓盤上綴有四顆金星,而後面就任“大元帥”的黎元洪、曹錕、張作霖僅佩戴三顆星禮服。

相關文章